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
远州太守蓬山客,来过卢家寻怪石。
卢家百物今已空,唯石难移留旧迹。
埋没尚存三四分,雨淋日炙如皴皵。
太守恻然呼健儿,荷锄秉锸争来役。
健儿掘土不为坚,旋旋剜沙见圭隙。
渐奇渐异人忘劳,更索更深知几尺。
瘦峰削出嵩华骨,虚窍凿破蛟螭额。
千指曳绳车四轮,击鼓助力归东陌。
东陌东头湖水傍,黄泥洗尽何苍碧。
故宅愈冷东湖喧,贵贱竞观无碍隔。
太守自怜坚直心,爱少憎多屡遭谪。
南至苍梧及桂林,名山遍访无穷僻。
所宜厌惯不入眼,向此歌吟尤爱惜。
我思永叔滁阳时,大夸古翠菱溪获。
作诗远寄予与苏,高唱相随无节拍。
今知贤人趣向同,玩好托情亡俗格。
建康从事胡公疏,一见诧君如李白。
雄才落笔泻天河,缀韵孤清仍险窄。
入探虎穴谁为难,辞通造化方能敌。
殿後吾虽胆力强,独鞭疲马络无益
作者梅尧臣资料

梅尧臣的诗词全集_梅尧臣的诗集大全,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 查看详情>>
梅尧臣古诗词作品: 《舟次山阳呈王宗说寺丞》 《重送祖择之北使》 《正月十五夜出回》 《正仲答云鲎酱乃是毛鱼耳走笔戏之》 《赠陈孝子庸》 《正月二十七日江邻几杜挺之刘原甫贡甫韩持国》 《正月二十四日同江邻几韩持国过师商庙》 《伤足复伤冷·闻道山中出入稀》 《昭信淮上·清淮渺然去》 《真上人因送毛令伤足复伤冷》
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原文及翻译赏析
梅尧臣的诗词大全
- 1. 古诗《杂诗绝句·水上卖瓜女》 - - 梅尧臣- - 水上卖瓜女,摘瓜陂上田。长麻已不识,满把青铜钱。
- 2. 古诗《和介甫明妃曲》 - - 梅尧臣- - 明妃命薄汉计拙,凭仗丹青死悮人。一别汉宫空掩泪,便随胡马向胡尘。马上山川难记忆,明明夜月如相识。月下琵琶旋制声,手弹心苦谁知得。辞家只欲奉君王,岂意蛾眉入虎狼。男儿返覆尚
- 3. 古诗《山行冒雨至村家》 - - 梅尧臣- - 雨急芹泥滑,禽鸣苦竹秋。野香生草木,云润上衣裘。入石才通马,穿林忽隐牛。山家多浅井,下照碧峰头。
- 4. 古诗《太湖万穴古山骨》 - - 梅尧臣- -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 5. 古诗《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 - 梅尧臣- -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盖欲守
- 6. 古诗《垂涧藤·涧深连石壁》 - - 梅尧臣- - 涧深连石壁,石上生长藤。孤猿来自熟,缘之下复登。赖无樵人迹,且免束薪蒸。
- 7. 古诗《杂题·参天朱阁峻》 - - 梅尧臣- - 参天朱阁峻,拂地柳条垂。太液绿波涨,建章春漏迟。长人执兵立,小竖插花嬉。但只逢人说,无由预此时。
- 8. 古诗《别後寄永叔》 - - 梅尧臣- - 前日辞亲泪,又为别友出。愁极反无言,欲言词已窒。荷公知我诗,数数形美述。兹道日未堙,可与古为匹。孟卢张贾流,其言不相昵。或多穷苦语,或特事豪逸。而於韩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
- 9. 古诗《扪虱得蚤·兹日颇所惬》 - - 梅尧臣- - 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穴蚁不囓人,其命常自保。
- 10. 古诗《送韩奉礼·将欲侍亲去》 - - 梅尧臣- - 将欲侍亲去,独要予赠言。世风还自有,文体不须论。稍爱春波急,微生野岸根。舟行宁觉远,几日到都门。
梅尧臣的名句翻译赏析
-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 - - 梅尧臣 - - - 《悼亡·每出身如梦》
-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 - - 梅尧臣 - - - 《考试毕登铨楼》
-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 - - 梅尧臣 - - - 《悼亡·结发为夫妇》
-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 - - 梅尧臣 - - - 《梦后寄欧阳永叔》
-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 - - 梅尧臣 - - - 《寄滁州欧阳永叔》
-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璫 - - - 梅尧臣 - - - 《梦登河汉》
-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 - 梅尧臣 - - - 《陶者·陶尽门前土》
-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 - - 梅尧臣 - - - 《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
-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 - - 梅尧臣 - - - 《汝坟贫女》
-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 - - 梅尧臣 - - - 《苏幕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