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驾导引·棠阴日
作者刘辰翁资料

刘辰翁的诗词全集_刘辰翁的诗集大全,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景定三年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豪放沉郁而不求藻饰,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 查看详情>>
刘辰翁古诗词作品: 《探梅四绝·冷蕊何心识老逋》 《探梅四绝·钧天远远月斜斜》 《题宣和双蟹图卷》 《寿王太守·韵华瑞籥应黄钟》 《寿王太守·八千秋与八千春》 《戏题·无人知坦腹》 《许练师携手求题》 《清明日偶成·海日高高天欲斜》 《寿王按察·试手东南第一杯》 《寿城山六十五》
法驾导引·棠阴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刘辰翁的诗词大全
- 1. 古诗《最高楼·朱顶字》 - - 刘辰翁- - 朱顶字,八十正平头。添作八千秋。无能也自收郿坞,到今恨不贬潮州。看几人,炎又冷,老还羞。也不学、太公忙把火。也不学、申公轮转磨。休莫莫,莫休休。小迟授业何曾吃,更迟食乳不须
- 2. 古诗《莺啼序·闷如愁红著雨》 - - 刘辰翁- - 闷如愁红著雨,卷地吹不起。便故人渺渺,相逢前事,欲语还已。凝望久、荒城落日,五湖四海烟浪里。问而今何处,寄声旧时邻里。闲说那回,海上苏李。雪深夜如被。想携手、汉天不语,叫□不
- 3. 古诗《百字令/念奴娇·少微星小》 - - 刘辰翁- - 少微星小。抚剑气横空,隐见林杪。夜来宋都如雨,更长得奇哉懰皎。与汝三龄,览余初度,一语占先兆。暮年喜见,甲申聚五星照。堪叹亡国馀民,老人孺子,尔汝霜桥晓。骑马听鸡朝寂寞,梦入南
- 4. 古诗《水调歌头·不饮强须饮》 - - 刘辰翁- - 不饮强须饮,不饮奈何明。也曾劬秃当了,依旧滑如冰。一吸金波荡漾,再吸琼楼倾倒,吾杓亦长盈。试入壶中看,只似世间晴。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想见凄然北望
- 5. 古诗《法驾导引·天正子》 - - 刘辰翁- - 天正子,天正子,亥正较差些。床下玉灵头戴九,手中铜叶锦添花。乞汝作飞霞。辽东鹤,辽东鹤,无语鹤头斜。尘土不知灰变缟,周遭会见顶成砂。城郭待还家。
- 6. 古诗《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 - 刘辰翁- -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 7. 古诗《摸鱼儿·记玄都》 - - 刘辰翁- - 记玄都、看花君子,一生恨奈何许。青云紫陌悠悠者,几个玉人成土。今在否。但四海九州,屈指从头疏。吾年空负。看射虎南山,遭逢醉尉,何须饮田父。神清梦,也是堂堂欧府。此中无破头虑
- 8. 古诗《周耐溪见访》 - - 刘辰翁- - 麦径萦纡缩寄蜗,传呼惊倒望前牙。能忘特进群公表,来访寻常百姓家。草市波喧腾骑竹,柴门路隘簇鞍花。屏窥不信雌同甲,为倍高明两鬓萧。
- 9. 古诗《内家娇·结客少年场》 - - 刘辰翁- - 结客少年场。携高李、闻笛赋游梁。看汉水淮山,高楼共卧,融尊郑驿,飞盖相望。春风里,种他红与白,笑我懒中忙。供奉後来,玄都桃改,佳人好在,庾岭梅香。何处最难忘。会稽归鬓晚,空带吴霜
- 10. 古诗《摸鱼儿·醉与君》 - - 刘辰翁- - 醉与君、狂歌又笑,不知当日何调。孤山梅下吟魂冷,说甚那时苏小。沧波眇。奈此岛,累累竟是谁家表。归欤白鸟。看四圣飘香,朱门金榜,化作竺飞峤。衰也久,旧游梦翠禽绕。坱兮轧、皎兮
刘辰翁的名句翻译赏析
-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 - - 刘辰翁 - - - 《宝鼎现·春月》
-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 - - 刘辰翁 - - - 《兰陵王·丙子送春》
-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 - - 刘辰翁 - - - 《永遇乐·璧月初晴》
-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 - - 刘辰翁 - - - 《浣溪沙·春日即事》
-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 - - 刘辰翁 - - - 《浣溪沙·感别》
-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 - - 刘辰翁 - - - 《西江月·新秋写兴》
-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 - - - 刘辰翁 - - - 《桂枝香·吹箫人去》
-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 - - 刘辰翁 - - - 《兰陵王·丙子送春》
-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 - - 刘辰翁 - - - 《永遇乐·璧月初晴》
- 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 - - 刘辰翁 - - -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