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作者李白资料
李白的诗词全集_李白的诗集大全,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其生地今一般认为..... 查看详情>>
李白古诗词作品: 《别内赴征·翡翠为楼金作梯》 《别内赴征·出门妻子强牵衣》 《寄远·鲁缟如玉霜》 《寄远·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 《寄远·长短春草绿》 《寄远·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 《寄远·阳台隔楚水》 《寄远·妾在舂陵东》 《寄远·远忆巫山阳》 《寄远·玉箸落春镜》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鉴赏_作者李白,其内容如下: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
古诗《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注释译文_作者李白,其内容如下:注释 ⑴东鲁:指初唐时由鲁郡改置的兖州(在今山东省境内)。李白曾寓家兖州的任城县。汶上:即汶水之上。君:一作“翁”。此诗题下原注:“鲁中”。 ⑵始:一作&ldq..
李白的诗词大全
- 1. 古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 - - 李白- -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桂枝坐
- 2. 古诗《上清宝鼎诗》 - - 李白- - 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持玉尺,废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咽服十二环,奄有仙人房。暮骑紫麟去,海气侵肌凉。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
- 3. 古诗《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 - 李白- -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 4. 古诗《览镜书怀》 - - 李白- -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 5. 古诗《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 - 李白- - 天籁何参差,噫然大块吹。玄元包橐钥,紫气何逶迤。七叶运皇化,千龄光本支。仙风生指树,大雅歌螽斯。诸王若鸾虬,肃穆列藩维。哲兄锡茅土,圣代罗荣滋。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伊昔全
- 6. 古诗《江上寄巴东故人》 - - 李白- -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 7. 古诗《僧伽歌》 - - 李白- -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
- 8. 古诗《题元丹丘山居》 - - 李白- -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 9. 古诗《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 - 李白- -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玉女千余人,相随在云空。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鸾凤翻
- 10. 古诗《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 - 李白- - 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寻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一睹无二诺,朝欢更胜昨。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朱绂白银章,上官佐鄱阳。松门拂
李白的名句翻译赏析
-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 - - 李白 - - -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 - - 李白 - - - 《杨叛儿》
-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 - - 李白 - - -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 - - 李白 - - - 《鹦鹉洲》
- 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 - - - 李白 - - - 《拟古·世路今太行》
-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 - - 李白 - - - 《凤吹笙曲》
- 功业嗟落日,容华弃徂川。一语已道意,三山期着鞭 - - - 李白 - - - 《赠饶阳张司户燧》
-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 - - 李白 - - - 《南奔书怀》
-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 - - 李白 - - - 《从军行·从军玉门道》
- 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 - - - 李白 - - - 《赠僧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