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志第四十·仪卫
《周官》,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而跸事则专属于秋官。汉朝会,则卫官陈车骑,张旗帜。唐沿隋制,置卫尉卿,掌仪仗帐幕之事。宋卫尉领左右金吾卫司、左右金吾仗司、六军仪仗司,主清道、徼巡、排列、奉引仪仗。元置拱卫司,领控鹤户以供其事。历代制度虽有沿革异同,总以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慎重则尊严,尊严则整肃,是故文谓之仪,武谓之卫。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而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则君臣并得通称也。明初诏礼官,卤簿弥文,务从省节,以示尚质去奢之意。凡正、至、圣节、朝会,及册拜、接见蕃臣,仪鸾司陈设仪仗。而中宫、东宫、亲王皆有仪仗之制。后或随时增饰,要以洪武创制为准则焉。兹撮《集礼》所载大凡,以备考核。其郡王及皇妃、东宫妃以下仪仗,载在《会典》者,并著于篇云。
皇帝仪仗:吴元年十二月辛酉,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礼官以即位礼仪进。是日清晨,拱卫司陈设卤簿,列甲士于午门外之东西,列旗仗于奉天门外之东西。龙旗十二,分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斗旗一、纛一居前,豹尾一居后,俱用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驯象六,分左右。布旗六十四:门旗、日旗、月旗,青龙、白虎、风、云、雷、雨、江、河、淮、济旗,天马、天禄、白泽、朱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旗,五岳旗,熊旗,鸾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执旗,四人执弓弩。设五辂于奉天门外:玉辂居中,左金辂,次革辂,右象辂,次木辂,俱并列。丹墀左右布黄麾仗、黄盖、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雉扇、朱团扇、羽葆幢、豹尾、龙头竿、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绛引幡、戟氅、戈氅、仪锽氅等,各三行。丹陛左右陈幢节、响节、金节、烛笼、青龙白虎幢、班剑、吾杖、立瓜、卧瓜、仪刀、镫杖、戟、骨朵、朱雀玄武幢等,各三行。殿门左右设圆盖一、金交椅、金脚踏、水盆、水罐、团黄扇、红扇。皆校尉擎执。
洪武元年十月,定元旦朝贺仪:金吾卫于奉天门外分设旗帜。宿卫于午门外分设兵仗。卫尉寺于奉天殿门及丹陛、丹墀设黄麾仗。内使监擎执于殿上。凡遇冬至、圣节、册拜、亲王及蕃使来朝,仪俱同。其宣诏赦、降香,则惟设奉天殿门及丹陛仪仗、殿上擎执云。其陈布次第,午门外,刀、盾、殳、叉各置于东西,甲士用赤。奉天门外中道,金吾、宿卫二卫设龙旗十二,分左右,用青甲士十二人。北斗旗一、纛一居前,豹尾一居后,俱用黑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驯象六,分左右。左右布旗六十四:左前第一行,门旗二,每旗用红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第二行,月旗一,用白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青龙旗一,用青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第三行,风、云、雷、雨旗各一,每旗用黑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天马、白泽、朱雀旗各一,每旗用红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第四行,木、火、土、金、水五星旗各一,随其方色,每旗用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其甲木青、火红、土黄、金白、水黑、熊旗、鸾旗各一,每旗用红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第五行角、亢、氐、房、心、尾、箕旗各一,每旗用青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第六行斗、牛、女、虚、危、室、壁旗各一,每旗用青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右前第一行,门旗二,每旗用红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第二行,日旗一,用红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白虎旗一,用白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第三行,江、河、淮、济旗各一,随其方色,每旗用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其甲江红、河白、淮青、济黑;天禄、白泽、玄武旗各一,每旗用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天禄、白泽红甲,玄武黑甲。第四行,东、南、中、西、北五岳旗各一,随其方色,每旗用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其甲东岳青、南岳红、中岳黄、西岳白、北岳黑;熊旗、麟旗各一,每旗用红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第五行,奎、娄、胃、昴、毕、觜、参旗各一,每旗用青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弓箭。第六行,井、鬼、柳、星、张、翼、轸旗各一,每旗用青甲士五人,内一人执旗,旗下四人执弩。奉天门外,拱卫司设五辂。玉辂居中;左金辂,次革辂;右象辂,次木辂。俱并列。典牧所设乘马于文武楼之南,各三,东西相向。丹墀左右布黄麾仗凡九十,分左右,各三行。左前第一行,十五:黄盖一,红大伞二,华盖一,曲盖一,紫方伞一,红方伞一,雉扇四,朱团扇四。第二行,十五:羽葆幢二,豹尾二,龙头竿二,信幡二,传教幡二,告止幡二,绛引幡二,黄麾一。第三行,十五:戟氅五,戈氅五,仪锽氅五。右前第一行,十五:黄盖一,红大伞二,华盖一,曲盖一,紫方伞一,红方伞一,雉扇四,朱团扇四。第二行,十五:羽葆幢二,豹尾二,龙头竿二,信幡二,传教幡二,告止幡二,绛引幡二,黄麾一。第三行,十五:戟氅五,戈氅五,仪锽氅五。皆校尉擎执。丹陛左右,拱卫司陈幢节等仗九十,分左右,为四行。左前第一行,响节十二,金节三,烛笼三。第二行,青龙幢一,班剑三,吾杖三,立瓜三,卧瓜三,仪刀三,镫杖三,戟三,骨朵三,朱雀幢一。右前第一行,响节十二,金节三,烛笼三。第二行,白虎幢一,班剑三,吾杖三,立瓜三,卧瓜三,仪刀三,镫杖三,戟三,骨朵三,玄武幢一。皆校尉擎执。奉天殿门左右,拱卫司陈设:左行,圆盖一,金脚踏一,金水盆一,团黄扇三,红扇三;右行,圆盖一,金交椅一,金水罐一,团黄扇三,红扇三。皆校尉擎执。殿上左右内使监陈设:左,拂子二,金唾壶一,金香合一;右,拂子二,金唾盂一,金香炉一。皆内使擎执。和声郎陈乐于丹墀文武官拜位之南,其器数详见《乐志》内。
三年,命制郊丘祭祀拜褥。郊丘用席表蒲里为褥,宗庙、社稷、先农、山川用红文绮表红木棉布里为褥。十二年,命礼部增设丹墀仪仗,黄伞、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各二,雉扇、红团扇各四,羽葆幢、龙头竿、绛引、传教、告止、信幡各六,戟氅、戈氅、仪锽氅各十。
永乐元年,礼部言卤簿中宜有九龙车一乘,请增置。帝曰:“礼贵得中,过为奢,不及为俭,先朝审之精矣。当遵用旧章,岂可辄有增益,以启后世之奢哉?九龙车既先朝所无,其仍旧便。”宣德元年,更造卤簿仪仗,有具服幄殿一座,金交椅一,金脚踏一,金盆一,金罐一,金马杌一,鞍笼一,金香炉一,金香合一,金唾盂一,金唾壶一,御杖二,摆锡明甲一百副,盔一百,弓一百,箭三千,刀一百。其执事校尉,每人鹅帽,只孙衣,铜带靴履鞋一副。常朝,各色罗掌扇四十,各色罗绢伞十,万寿伞一,黄双龙扇二。筵宴,销金罗伞四,销金雨伞四,金龙响节二十四。
皇后仪仗,洪武元年定:丹陛仪仗三十六人:黄麾二,戟五色绣幡六,戈五色绣幡六,锽五色锦幡六,小雉扇四,红杂花团扇四,锦曲盖二,紫方伞二,红大伞四。丹墀仪仗五十八人:班剑四,金吾杖四,立瓜四,卧瓜四,仪刀四,镫杖四,骨朵四,斧四,响节十二,锦花盖二,金交椅一,金脚踏一,金水盆一,金水罐一,方扇八。宫中常用仪卫二十人:内使八人,色绣幡二,金斧二,金骨朵二,金交椅一,金脚踏一;宫女十二人,金水盆一,金水罐一,金香炉一,金香合一,金唾壶一,金唾盂一,拂子二,方扇四。永乐元年增制红杖一对。太皇太后、皇太后仪仗与皇后同。
皇太子仪仗,洪武元年定:门外中道设龙旗六,其执龙旗者并戎服。黄旗一居中,左前青旗一,右前赤旗一,左后黑旗一,右后白旗一,每旗执弓弩军士六人,服各随旗色。殿下设三十六人:绛引幡二,戟氅六,戈氅六,仪锽氅六,羽葆幢六,青方伞二,青小方扇四,青杂花团扇四,皆校尉擎执。殿前设四十八人:班剑四,吾杖四,立瓜四,卧瓜四,仪刀四,镫杖四,骨朵四,斧四,响节十二,金节四,皆校尉擎执。殿门设十二人:金交椅一,金脚踏一,金水罐一,金水盆一,青罗团扇六,红圆盖二,皆校尉擎执。殿上设六人:金香炉一,香合一,唾盂一,唾壶一,拂子二,皆内使擎执。永乐二年,礼部言,东宫仪仗,有司失纪载,视亲王差少,宜增制金香炉、金香合各一,殳二,叉二,传教、告止、信幡各二,节二,幢二,夹槊二,槊、刀、盾各二十,戟八,红纸油灯笼六,红罗销金边圆伞、红罗绣圆伞各一,红罗曲盖绣伞、红罗素圆伞、红罗素方伞、青罗素方伞各二,红罗绣孔雀方扇、红罗绣四季花团扇各四,拂子二,唾盂、唾壶各一,鞍笼一,诞马八,红令旗二,清道旗四,幰弩一,白泽旗二,弓箭二十副。从之。
亲王仪仗,洪武六年定:宫门外设方色旗二,青色白泽旗二,执人服随旗色,并戎服。殿下,绛引幡二,戟氅二,戈氅二,仪锽氅二,皆校尉执。殿前,班剑二,吾杖二,立瓜二,卧瓜二,仪刀二,镫杖二,骨朵二,斧二,响节八,皆校尉执。殿门,交椅一,脚踏一,水罐一,水盆一,团扇四,盖二,皆校尉执。殿上,拂子二,香炉一,香合一,唾壶一,唾盂一。十六年诏,亲王仪仗内交椅、盆、罐用银者,悉改用金。建文四年,礼部言,亲王仪仗合增红油绢销金雨伞一,红纱灯笼、红油纸灯笼各四,敔灯二,大小铜角四。从之。永乐三年命工部,亲王仪仗内红销金伞,仍用宝珠龙文。凡世子仪仗同。
郡王仪仗:令旗二,清道旗二,幰弩一,刀盾十六,弓箭十八副,绛引、传教、告止、信幡各二,吾杖、仪刀、立瓜、卧瓜、骨朵、斧各二,戟十六,槊十六,麾一,幢一,节一,响节六,红销金圆伞一,红圆伞一,红曲柄伞二,红方伞二,青圆扇四,红圆扇四,诞马四,鞍笼一,马杌一,拂子二,交椅一,脚踏一,水盆一,水罐一,香炉一,红纱灯笼二,敔灯二,帐房一座。
皇妃仪仗:红杖二,清道旗二,绛引幡二,戈氅、戟氅、仪锽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镫杖、骨朵、金钺各二,响节四,青方伞四,红绣圆伞一,绣方扇四,红花圆扇四,青绣圆扇四,交椅一,脚踏一,拂子二,水盆一,水罐一,香炉一,香合一,唾盂一,唾壶一,红纱灯笼四。
东宫妃仪仗:红杖二,清道旗二,绛引幡二,仪锽氅、戈氅、戟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镫杖、骨朵、金钺各二,响节四,青方伞二,红素圆伞二,红绣圆伞一,红绣方扇四,红绣花圆扇四,青绣圆扇四,交椅一,脚踏一,拂子二,水盆一,水罐一,香炉一,香合一,红纱灯笼四。永乐二年,礼部言,东宫妃仪仗如亲王妃,惟香炉、香合如中宫,但亦不用金,其水盆、水罐皆用银,从之。
亲王妃仪仗:红杖二,清道旗二,绛引幡二,戟氅、吾杖、仪刀、班剑、立瓜、卧瓜、骨朵、镫杖各二,响节四,青方伞二,红彩画云凤伞一,青孔雀圆扇四,红花扇四,交椅一,脚踏一,水盆一,水罐一,红纱灯笼四,拂子二。公主、世子妃仪仗俱同。
郡王妃仪仗:红杖二,清道旗二,绛引幡二,戟氅、吾杖、班剑、立瓜、骨朵各二,响节二,青方伞二,红圆伞一,青圆扇二,红圆扇二,交椅一,脚踏一,拂子二,红纱灯笼二,水盆一,水罐一。
郡主仪仗:红杖二,清道旗二,班剑、吾杖、立瓜、骨朵各二,响节二,青方伞一,红圆伞一,青圆扇二,红圆扇二,交椅一,脚踏一,水盆一,水罐一,红纱灯笼二,拂子二。
旧例,郡王仪仗有交椅、马杌,皆木质银裹;水盆、水罐及香炉、香合,皆银质抹金;量折银三百二十两。郡王妃仪仗,有交椅等大器,量折银一百六十两。馀皆自备充用。嘉靖四十四年定,除亲王及亲王妃初封仪仗照例颁给外,其初封郡王及郡王妃折银等项,并停止。万历十年定,郡王初封系帝孙者,仪仗照例全给,系王孙者免。盖宗室分封渐多,势难遍给也。
志第四十·仪卫相关文章
- 《表第一·诸王世表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诸王世表一...
- 《志第七十五·艺文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集类三:一曰别集类,二曰总集类,三曰文史类。《明太祖文集》五十卷,《......
- 《志第七十四·艺文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子类十二:一曰儒家类,二曰杂家类,三曰农家类,四曰小说家类,五曰兵书类......
- 《志第七十三·艺文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史类十:一曰正史类,二曰杂史类,三曰史钞类,四曰故事类,五曰职官类,六曰......
- 《志第七十二·艺文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明太祖定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复诏求四方遗书,设秘书监丞,寻改......
- 《志第七十一·刑法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 《志第七十·刑法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三法司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
- 《志第六十九·刑法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自汉以来,刑法沿革不一。隋更五刑之条,设三奏之令。唐撰律令,一准乎......
- 《志第六十八·兵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明初,垛集令行,民出一丁为军,卫所无缺伍,且有羡丁。未几,大都督府言,起......
- 《志第六十七·兵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
- 《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太祖下集庆路为吴王,罢诸翼统军元帅,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
- 《志第六十五·兵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
- 《志第六十四·河渠六》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三代疆理水土之制甚详。自井田废,沟遂堙,水常不得其治,於是穿凿渠塘......
- 《志第六十三·河渠五》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淮河,出河南平氏胎簪山。经桐伯,其流始大。东至固始,入南畿颍州境,东......
- 《志第六十二·河渠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江南运河,自杭州北郭务至谢村北,为十二里洋,为塘栖,德清之水入之。逾......
- 《志第六十一·河渠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
- 《志第六十·河渠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万历元年,河决房村,筑堤洼子头至秦沟口。明年,给事中郑岳言:“......
- 《志第五十九·河渠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黄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济入海......
- 《志第五十八·食货六》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采造之事,累朝侈俭不同。大约靡於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
- 《志第五十七·食货五》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钱币之兴,自九府圜法,历代遵用。钞始於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
- 《志第五十六·食货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煮海之利,历代皆官领之。太祖初起,即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二十......
- 《志第五十五·食货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历代以来,漕粟所都,给官府廪食,各视道里远近以为准。太祖都金陵,四方......
- 《志第五十四·食货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
- 《志第五十三·食货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记》曰:“取财於地,而取法於天。富国之本,在於农桑。”......
- 《志第五十二·职官五》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公侯伯驸马都尉附仪宾五军都督府京营京卫锦衣卫附旗手等卫南京守......
- 《志第五十一·职官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南京宗人府吏部户部附总督粮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 《志第五十·职官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太常寺附提督四夷馆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六科中书舍人行人司......
- 《志第四十九·职官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都察院附总督巡抚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经局翰林院国子......
- 《志第四十八·职官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
- 《志第四十七·选举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太祖下金陵,辟儒士范祖干、叶仪。克婺州,召儒士许元、胡翰等,日讲经......
- 《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
- 《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
- 《志第四十四·舆服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皇帝宝玺皇后册宝皇妃以下册印皇太子册宝皇太子妃册宝亲王以下册......
- 《志第四十三·舆服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文武官冠服命妇冠服内外官亲属冠服内使冠服侍仪以下冠服士庶冠服......
- 《志第四十二·舆服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皇帝冕服后妃冠服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皇帝冕服: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
- 《志第四十一·舆服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大辂玉辂大马辇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板轿耕根车后妃车舆皇太子亲王......
- 《志第四十·仪卫》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周官》,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而跸事则专属于秋官......
- 《志第三十九·乐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乐章二洪武三年定朝贺乐章。升殿,奏《飞龙引之曲》。百官行礼,奏《......
- 《志第三十八·乐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乐章一洪武元年圜丘乐章。迎神,《中和之曲》:昊天苍兮穹窿,广覆焘兮......
- 《志第三十七·乐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古先圣王,治定功成而作乐,以合天地之性,类万物之情,天神格而民志协。......
- 《志第三十六·礼十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谒祭陵庙忌辰受蕃国王讣奏仪为王公大臣举哀仪临王公大臣丧仪中宫......
- 《志第三十五·礼十三》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皇后陵寝兴宗帝后陵寝睿宗帝后陵寝皇妃等丧葬皇太子及妃丧葬诸王......
- 《志第三十四·礼十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次五曰凶礼。凡山陵、寝庙与丧葬、服纪及士庶丧制,皆以类编次。其......
- 《志第三十三·礼十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亲征遣将礻马祭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大阅大射救日伐鼓四曰军礼。......
- 《志第三十二·礼十》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巡狩东宫监国皇长孙监国颁诏仪迎接诏赦仪进书仪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 《志第三十一·礼九》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天子纳后仪皇太子纳妃仪亲王婚礼公主婚礼品官婚礼庶人婚礼皇帝视......
- 《志第三十·礼八》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册皇后仪册皇太子及皇太子妃仪册亲王及王妃仪皇帝加元服仪册皇太......
- 《志第二十九·礼七》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登极仪大朝仪常朝仪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
- 《志第二十八·礼六》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奉先殿奉慈殿献皇帝庙新王从飨功臣配飨王国宗庙群臣家庙奉先殿洪......
- 《志第二十七·礼五》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庙制禘佩时享荐新加上谥号庙讳宗庙之制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