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教。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再引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来说明:
清乾隆时代,有一位世代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不成器,行为不检点。一年,给这孩子五百两银子上京考功名,结果他到了京里,把五百两银子在妓院中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了,气得要把他打死,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有他写的两句诗,老太爷一看,笑了。想想五百两银子值得,这个孩子在文学上很有心得。以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可说明“愤”与“悱”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教。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再引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来说明:
清乾隆时代,有一位世代书香的大员,有个儿子,文学很好,但不成器,行为不检点。一年,给这孩子五百两银子上京考功名,结果他到了京里,把五百两银子在妓院中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剩下一身病,骨瘦如柴。回到家里,老太爷知道了,气得要把他打死,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有他写的两句诗,老太爷一看,笑了。想想五百两银子值得,这个孩子在文学上很有心得。以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可说明“愤”与“悱”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后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一篇:千古艰难唯一死
下一篇:孔子的学费问题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相关文章
- 《光风霁月》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接下来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而》篇中说“人不......
- 《要愁哪得工夫》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说,人生的修养,“奢......
- 《祈祷是求救的信号》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
- 《凡圣之分》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下面再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明作学问的道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生活的艺术》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是很喜欢音乐的。音乐和诗歌......
- 《同姓不婚的优生学》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
- 《孔子的行谊》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尤其大家将来出去,在政治上领导的机会多。讲到......
- 《虚字文章实事知》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接着又发挥孔子做学问的要点: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
- 《时衰鬼弄人》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说到这里,引出孔子的话,对于当时风气的变动,大发感叹!子曰:圣人,吾不得......
- 《谦虚和自信》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面我们......
- 《聪明人的玩具》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样东西,是孔子所不喜欢多讲,很少讨论的......
- 《进步和退步》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下面接着引用孔子的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
- 《南面王不易也》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讲了孔子内心的修养,和教育弟子以及他自己生活的情况,给我们一个榜......
- 《男儿到此是英雄》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因此而引出孔子自己的表白,说明他对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富而可求也......
- 《千古艰难唯一死》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讲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原则原理,就讲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
-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是说教育方......
- 《孔子的学费问题》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
- 《道德仁艺》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
- 《梦中的忧乐》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接着是讲为学与为政的道理。孔子对于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所谓......
- 《一肩挑尽古今愁》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述而 -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知道孔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