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
花果枝叶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说话、文章都是辞。当然,写文章要成为一个文学家很难,说话要训练得擅于言词,擅于演讲也很难。虽然不要求太华丽,但是有一个主要的目的,那便是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人生的经验上,有许多人真爱说话,开口就是一大篇,可是讲了半天,不知他讲了些什么。写文章也是一样,许多人面对稿子,心里说“我要写文章”,十分精神中七分在担心写不好,花了半天时间,两行都写不下来。其实不要管这些,心里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完以后,再增删调整一下就好了。所以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真正的好文章,是表达意思,好的文章不要“作”的,雕凿起来就不行了。这一句同时呼应上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说明文辞不过是学问的枝末。
下面是结尾了。这一篇开始是卫灵公向孔子问军事,孔子不愿答这个问题。下面结论,就是点出人文之道的重要。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乐师。在春秋战国时代,乐师与后来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这个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古代没有桌子板凳,席地而坐,就是后世日本的榻榻米一样。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很噜嗦的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作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从这一点,我们想到,很多伟大的教主们,常做这样的事。佛经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眼睛看不见,但还是自己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来,就在那里大声叫,要求同学帮忙他穿一下针线。但是他的同学,那一班罗汉们,都在打坐入定了,没人理他。释迦牟尼这位老师,就自己下来帮他穿好针线,交给他手上,教他怎样缝。这个学生一听到声音,才知道是释迦牟尼。他说,老师怎么亲自来?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马上对所有的弟子们上了一课说,人应该做的,就是这种事,为什么不肯帮助残废的人、穷苦的人?训了一顿话。
所以我说《论语》是连贯的,这一篇由第一段,孔子不肯答复军事的问题,一直讲到作人处世,结论是要帮助残废孤苦的人。而且又以孔子接待大乐师的事,烘托出国家的根本在礼乐。可见每篇的编辑、安排都是恰到好处。我们读完全篇以后,再一想,余味无穷,也代表了孔门的思想,孔子的精神——教人学问的道理究竟在什么地方。
另外还有一点关于这一段的附带说明。就是我国古来的大音乐家,差不多全是瞎子。像师旷为了要使自己的音乐素养更上层楼,他觉得眼睛外视容易使精神耗散,所以将自己的双眼刺瞎,结果果然成为中国的一代音乐宗师。这个道理也就是中国道家修持的理论——“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见可欲,其心不乱”。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及生理,都是靠食物来补充,但又由思想、九窍消耗。而补充的永远比不上消耗的,所以人才有衰老、死亡。这些都是由大乐师的眼睛而引起的,暂且搁置,以后如有机会,再谈这个理论的正确与否。
说话、文章都是辞。当然,写文章要成为一个文学家很难,说话要训练得擅于言词,擅于演讲也很难。虽然不要求太华丽,但是有一个主要的目的,那便是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人生的经验上,有许多人真爱说话,开口就是一大篇,可是讲了半天,不知他讲了些什么。写文章也是一样,许多人面对稿子,心里说“我要写文章”,十分精神中七分在担心写不好,花了半天时间,两行都写不下来。其实不要管这些,心里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完以后,再增删调整一下就好了。所以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真正的好文章,是表达意思,好的文章不要“作”的,雕凿起来就不行了。这一句同时呼应上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说明文辞不过是学问的枝末。
下面是结尾了。这一篇开始是卫灵公向孔子问军事,孔子不愿答这个问题。下面结论,就是点出人文之道的重要。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乐师。在春秋战国时代,乐师与后来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这个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古代没有桌子板凳,席地而坐,就是后世日本的榻榻米一样。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很噜嗦的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作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从这一点,我们想到,很多伟大的教主们,常做这样的事。佛经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眼睛看不见,但还是自己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来,就在那里大声叫,要求同学帮忙他穿一下针线。但是他的同学,那一班罗汉们,都在打坐入定了,没人理他。释迦牟尼这位老师,就自己下来帮他穿好针线,交给他手上,教他怎样缝。这个学生一听到声音,才知道是释迦牟尼。他说,老师怎么亲自来?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马上对所有的弟子们上了一课说,人应该做的,就是这种事,为什么不肯帮助残废的人、穷苦的人?训了一顿话。
所以我说《论语》是连贯的,这一篇由第一段,孔子不肯答复军事的问题,一直讲到作人处世,结论是要帮助残废孤苦的人。而且又以孔子接待大乐师的事,烘托出国家的根本在礼乐。可见每篇的编辑、安排都是恰到好处。我们读完全篇以后,再一想,余味无穷,也代表了孔门的思想,孔子的精神——教人学问的道理究竟在什么地方。
另外还有一点关于这一段的附带说明。就是我国古来的大音乐家,差不多全是瞎子。像师旷为了要使自己的音乐素养更上层楼,他觉得眼睛外视容易使精神耗散,所以将自己的双眼刺瞎,结果果然成为中国的一代音乐宗师。这个道理也就是中国道家修持的理论——“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见可欲,其心不乱”。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及生理,都是靠食物来补充,但又由思想、九窍消耗。而补充的永远比不上消耗的,所以人才有衰老、死亡。这些都是由大乐师的眼睛而引起的,暂且搁置,以后如有机会,再谈这个理论的正确与否。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烫手的山芋
花果枝叶相关文章
- 《花果枝叶》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辞,达而已矣!说话、文章都是辞。当然,写文章要成为一个文学家很......
- 《烫手的山芋》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接着由为人处世,再讲到政治的道理。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
- 《器小易盈》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下面又转入因人论事。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
- 《几人忧道不忧贫》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
- 《小忍与大谋》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
- 《出入无车少马骑》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这是孔子对于时代......
- 《毁与誉》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
- 《多为别人想一想》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反求诸己》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句话的意义,《论语》中已多......
- 《精神失落的病态》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社会到了乱的时候,就容易犯......
- 《英雄无奈是多情》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在上论中已经提到过,这里......
- 《时空问题》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上面是孔子“行夏之时”这句话引发起来,对自己文化的感......
- 《夏历与过年》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孔子告诉颜回,国家政治要干得好,就必须“行夏之时”。这......
- 《长安居大不易》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讲到这里,孔子就提出在用的方面的一个问题。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
- 《使节的信条》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
- 《又说一贯》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下面等于注解了上面一段。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