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为米折腰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江神子·冬景》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 《谐音《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 《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次韵赠清凉长老》 《答径山琳长老》 《霅上访道人不遇》
哨遍·为米折腰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哨遍·为米折腰》赏析_作者苏轼,其内容如下: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檃括,就是就原有的文章加以剪裁改写。此词仅微改《归去来辞》语句,不改其意,使之符合声律。 此词主旨即是“归去来”。苏轼之爱陶..
古诗《哨遍·为米折腰》创作背景_作者苏轼,其内容如下:《哨遍·为米折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其主旨即是“归去来”,从未归以前之误、去彼来此之急写起,一直写到归来游赏之趣..
苏轼的诗词大全
- 1. 古诗《题潭州徐氏春晖亭》 - - 苏轼- -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竞倚栏。穿竹鸟声惊步武,入檐花影落杯盘。勿嫌步月临玄圃,冷笑乘槎向海滩。胜概直应吟不尽,凭君寄与画图看。
- 2. 古诗《题冯通直明月湖诗后》 - - 苏轼- - 老衍清篇墨未枯,小冯新作语尤殊。呼儿净洗涵星砚,为子赓歌堕月湖。闻道牂江空抱珥,年来合浦自还珠。请君多酿莲花酒,准拟王乔下履凫。
- 3. 古诗《移合浦郭功甫见寄》 - - 苏轼- - 君恩浩荡似阳春,合浦何如在海滨。莫趁明珠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
- 4. 古诗《黄牛庙·江边石壁高无路》 - - 苏轼- -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 5. 古诗《和陶拟古·萧萧发垂素》 - - 苏轼- - 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道人闵我老,元气时卷舒。岁晚风雨交,何不完子庐。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一净百亦净,物我皆如如。
- 6. 古诗《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 - - 苏轼- -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上人争扶。今年蚕市数
- 7. 古诗《登玲珑山·何年僵立两苍龙》 - - 苏轼- - 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翠浪舞翻红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 8. 古诗《浣溪沙·送叶淳老》 - - 苏轼- -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 9. 古诗《感旧诗·床头枕驰道》 - - 苏轼- -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独行残月影,怅焉感初凉。筮仕记怀远,谪居念黄冈。一住三十年,此怀未始忘。扣门呼阿同,安寝已太康。青山映
- 10. 古诗《祷雨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 - - 苏轼- - 张公晚为龙,抑自龙中来。伊昔风云会,咄嗟潭洞开。精诚苟可贯,宾主真相陪。洞箫振羽舞,白酒浮云罍。言従关洲妃,远去焦氏台。倒倾瓶中雨,一洗麦上埃。破旱不论功,乘云却空回。嗟龙与
苏轼的名句翻译赏析
-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 - 苏轼 - - - 《沁园春·孤馆灯青》
-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 - - - 苏轼 - - - 《一斛珠·洛城春晚》
-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 - - 苏轼 - - - 《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
-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 - - 苏轼 - - - 《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
-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 - - - 苏轼 - - - 《》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 - - 苏轼 - - -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 - - - 苏轼 - - - 《》
-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迥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 - - 苏轼 - - - 《减字木兰花·春月》
-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 - - - 苏轼 - - -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 - - 苏轼 - - - 《王维吴道子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