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臣论赏析
《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
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
第一轮辩论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
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但对方仍然可笑地负隅顽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与开始的观点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最后收回对阳城的批评,但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全文的整个论辩设计,确实颇为精彩。
韩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针砭时弊,用四问四答的形式,对阳城其人其事进行真截了当的批评。以此为契机,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的主张。这就是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这里的“道”,不言而喻,绝对不可能是儒家的空洞理论,而是怎样治理社会和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争臣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43.html
韩愈: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3.html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二封,信中以动人之笔,比喻自己处境艰难如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试图以此来打动宰相。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第二次给宰相写信,此前十九日他曾给宰相谢两人第一封信,故名“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作者韩愈资料
古诗《争臣论》的名句翻译赏析
-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 - - 韩愈 - - 《》
- 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 - 韩愈 - - 《》
- 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 - 韩愈 - - 《》
- 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 - 韩愈 - - 《》
- 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 - 韩愈 - - 《》
- 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 - 韩愈 - - 《》
-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 - 韩愈 - - 《》
-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 - 韩愈 - - 《》
- 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 - 韩愈 - - 《》
-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 - - 韩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