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禹域多飞将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幽默与冷嘲特色的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妙地将幽默与冷嘲相结合,嬉笑与怒骂为一体。在幽默与嬉笑中,蕴含着谴责,在冷嘲与怒骂中,深藏着犀利的攻击。既无情地揭露与控诉了日本和国民党消极抗日派虐杀人民的罪行,又对遭蹂躏与残害的人民群众,寄予真挚的关怀与深切的同情。
这首诗诗句虽简短,却意境高远,构思精巧,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诗的前三句铺垫蓄势,结句则升腾“显志”。一、二两句写实,勾勒出“禹域”被蹂躏。“逸民”被杀戮的凄寒惨象。这两句,既进行鲜明对比,又构成因果关系。“禹域”上空的“飞将”,与地上“蜗庐”中的“逸民”,对比强烈而鲜明。前句为因,后句为果。“飞将”愈“多”,则“禹域”愈险,“逸民”愈惨。一个“多”字,极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消极抗日派轰炸之盛,一个“剩”字,状写了他们对人民戕害之惨。一“多”一“剩”,既是对敌暴行的揭露与控诉,也是对人民苦难的关心与同情。第三句在前二句写实的基础上,为结句蓄势而过渡;一个“邀”字,形象又逼真地状写了“逸民”死里逃生的孤独与凄寒的心境。结句则在前三句铺垫蓄势的基础上,诗意陡然升腾飞跃,如“银瓶乍破”,洪涛决堤。在此,作者将久积于心的满腔怒气,借“玄酒颂皇仁”的反语,倾泻出来。一个“颂”字,意味深长,既含有辛辣的讽刺,又隐藏着控诉,将他们的“王道”、“仁政”,揭露无余。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两点:一是含蓄的讽刺,也就是冷嘲,从字面上往往不易看出来,而实则含有对国民党政权的深刻抨击和辛辣讽刺;二是貌似夸张(对飞机轰炸情况的形容),实际上是对当时现实的高度概括,高度集中。
无题·禹域多飞将: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5914.html
鲁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43.html
《悼丁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第一句以形象的语言比喻国民政府统治的严酷,像巨石一般厚重的夜气压抑着层层高楼,使之感到窒息;第二句是说国民政府对进步文艺的迫害像肃杀的秋天一样。第三、四句暗喻丁玲遇害,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她那清丽优美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全诗沉郁悲愤,用典自然贴切,哀悼之情深沉绵长,感情真挚。在语言上化用屈原的《离骚》、《九歌》中的意象和辞句,显得文辞典雅。
1925年4月,时在北大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的丁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鲁迅发出了求援信。当时鲁迅因刚遇到化名“欧阳兰”女士的某男士混迹文坛的事情,疑心丁玲也是化名,所以没有对丁玲的来信予以回复,只在4月30日的日记上,写下:“得丁玲信”。此后,由于丁玲的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等的出版,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为鲁迅所赏识,使得鲁迅知道“丁玲”并非化名。所以,当1930年9月,丁玲为自己所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出版,由冯雪峰陪同,请鲁迅提供用在《北斗》的插图时,鲁迅将自己珍藏的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牺牲》交给丁玲,并为它写了精短的说明。这样,鲁迅和丁玲开始交往。丁玲的有个性的写作才华和对进步文化的热忱,使鲁迅很是赏识。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被捕,六月谣传她已被害(事实上并没有遇害)。鲁迅听到谣传后,便做了这首诗。
作者鲁迅资料
古诗《无题·禹域多飞将》的名句翻译赏析
- 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 - - 鲁迅 - - 《无题·禹域多飞将》
-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 - - 鲁迅 - - 《无题·禹域多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