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赏析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上半夜,作者可能睡着了,他没有说。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
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354.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画隼(sǔn):外型像隼一样的游船。隼:鸟类的一科,翅膀窄而尖,上嘴呈钩曲状,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饲养驯熟后,可以帮助打猎。
清讴(ōu):清亮的歌声
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
东流:向东流去的水
怅望:失意地望着天空
白云乡:借指仙境
温柔:即温柔乡
霜鬓:发白的鬓发
译文
画船横在江中,欣然再次游江,看到老鱼跳上槛栏,听到清亮的歌声。美好的年华不肯让它像江水一样向东流逝。
在菊花盛开的篱边惆怅地望着天空,那白云起处是甜美的温柔乡。把白发挽将起来,莫让它停歇。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次韵子由浴罢》 《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 《嘲子由·堆几尽埃简》 《次韵赵令铄·东坡已报六年穰》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与欧育等六人饮酒》 《次韵段缝见赠》 《和陶拟古·酒尽君可起》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古诗《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的名句翻译赏析
-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 - 苏轼 - -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 - 苏轼 - -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 - 苏轼 - -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 - 苏轼 - -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赏析 - - 苏轼
- 古诗《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阳关曲·中秋月》-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吴儿生长狎涛渊》-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赏析 - - 苏轼
- 古诗《祝英台近·挂轻帆》- -鉴赏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