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檐前竹诗鉴赏
岁寒三友,竹居其中。人们之所以看重它,或者因为它“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曾冰竞鲜”的凌寒之质(齐·王俭《灵丘竹赋》);或者因为它“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的君子之风(管桦《竹颂》)。传说它的竹实只为凤凰所食;竹竿又能制成箫笛横吹。所以碰到豪爽之士,便以它的“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慨然自许(陈·贺循《赋得夹池修竹》);遇上才高位卑者流,便又借它发出“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的孤傲啸叹(齐·刘孝先《竹诗》)。这样咏竹自无不可,只是不免都带有情随境迁的主观随意性。以至于意有所讥,就严斥竹笋的“嘴尖皮厚腹中空”;爱有所偏,便厉声扬言“恶竹应须斩万竿”。这真教竹子左右为难了。
倘能摒弃这类借题发挥之习,仅把竹子当作客观审美对象来观赏,则它的“葳蕤青翠,风来动音”、“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的清姿,也自有不同于苍松、老梅的风神。沈约这首诗,大约就没有深意的寄托,只是客观地为檐前之竹画了一幅动人的“肖像”。不过,这肖像带有一种“生成”的动态,在诗人开笔时才正拔节抽枝:“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它便已经垂脱;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几株幼嫩之竹,就这样带着清新的生气,从诗人笔下钻出。转眼之间,它又挺拔直上:“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蓊茸”画檐竹枝叶披离之态,使人简直能感觉到,正有一片清荫从高处淌下。“离离”状竹节历历分明之貌,因为是在低处(下),竹节间距离较近,故又用“促节”形容。这四句描绘绿竹的生态,带有强烈的动感。但没有声响,也不用浓彩。只见到诗人沾着萧淡的水墨,疏疏落落地挥洒那么几笔,数竿绿竹便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甚至还带来了一阶清荫。
画成翠竹,这对诗人来说并不费力。但要表现它的风韵,光靠这平面的勾勒就不够了。接着的“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两句,着力的便是环境、音响的烘托映衬,于是这“画”便有了“伴乐”和“灯光”:诗人选择的是露水初凝之夜,因为是夜间,竹叶上那湛湛露珠就显得朦胧不清。好在有风,诗人便让读者听那静夜中风动竹叶、露珠滴阶的清韵,这可是异常动听的。诗人还嫌不够,又在乌蓝的中天添上一轮明月,那月光洒在竹上,便在阶前印下斑驳的竹影。前面说到“有风”,清风徐来,那地上的竹影便参差而动。这两句妙在均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烘托,而檐竹之沾满清露,在朗月清风中飒飒舞弄的美好风韵,已栩栩如在耳目之间。按照这一思绪写下去,结句便该是诗人的赞美之语了。但沈约偏不这样,他的结句正如蔡邕之咏“翠鸟”一样,却是被咏之物的深情倾诉:“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这美好的翠竹,本该生长在花草芳美的池畔,度那月下花前的风光才是哩。而今却在诗人居处简陋的檐前,伴着他度过清寂的晨昏。诗人在观赏檐前之竹的深深怜爱之中,大约曾浮起过一种微微的惋惜和不安吧。而檐竹似乎有解人心意的灵性,立即前来安慰诗人:“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窗门前,正是我的心愿哪!”这两句初看显得突兀,但在诗人观赏入神之际,将竹叶飒飒之音,想象为它的嫣然解人之语,也正符合情理。这话语之中所显示的,正是檐竹那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高节,其实也还是诗人对檐竹的一种赞美。不过,采用檐竹自身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那种“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的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这就是沈约的《咏檐前竹》: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映衬它的风韵,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从咏物寄兴的传统眼光来看,这样咏竹似乎“浅”了些。但读够了寄兴、说教的诗作以后,吟诵—下这类美好单纯而寓意不多的咏物诗,倒也可使耳目一新。
公元494年(齐明帝建武元年),正是朝廷多事之秋,萧鸾(明帝)先后杀了曾受皇位的萧昭业和萧昭文,登上帝座。竟陵王忧惧而死,随王及诸王也相继被杀,游于诸王门下的沈约与谢朓也受到冲击,沈约先由吏部郎出为东阳(今属浙江)太守,接着谢朓也于翌年出为宣城太守。不久,沈约即被召回朝廷,进号辅国将军,征为五兵尚书;但是,谢朓却仍滞留宣城太守任上,还生了一场病。在病中,他写了一首诗给沈约,题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叙写他在宣城似官似隐、亦官亦隐的宦海生涯,也表达了对沈约的怀念:“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于是,沈约写了这首酬答诗《酬谢宣城朓》,诗题一本作“谢宣城朓卧疾”。沈约这首酬答诗前半首(十句)抒写了自己的宦况和胸怀,后半首(十句)则对谢朓加以赞颂和勉励。
头两句写王乔,写东方朔,并没有太深的寓意,只是说他自己曾经当过县令,而今官至尚书。“王乔飞凫舄”,传说王乔为东汉时人,曾经当过邺县令。每月初一自县治至朝中晋见,皇帝见他来来往往不曾坐车,也不曾骑马,感到诧异。便派人窥探他用什么交通工具,只见他将入朝时,有两只凫(野鸭)从东南方飞来,于是派人暗中等待飞凫来时,张网捉之,抓到一只,原来却是一只舄(鞋子)。这则神仙佳话,后来便成了县令的典故,以“凫舄”作县令,以“凫飞”代县令去官。《梁书·沈约传》载,沈约“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就是说,齐高祖萧道成建国之初,他曾经当过襄阳县令,这正切合“飞凫”典故。“东方金马门”,是说汉武帝时,东方朔待诏金马门,为皇帝近臣。东方朔是因善“俳词”诙谐得以亲近皇帝的,这里沈约以东方朔自拟,意在说明他以文词见重于朝廷,近似东方朔待诏金马门。这句当是指自己入朝为尚书事。
“从宦非宦侣,避世作避喧”,这两句写自己与谢朓在仕途上的不同经历和共同态度。两人当官内外上下常不同时,也不同阶,没有做过同僚,可以说“非宦侣”;然而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有避世的想法,却无避世之实,只是把逃避朝市的喧闹权代避世而已。《梁书·沈约传》云:“(沈)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有点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这与谢朓的所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有近似之处。他们尽管宦途上并非齐肩而进,但都有亦官亦隐的情趣。
“揆予”六句,写他如何得到皇帝的赏识,虽然像短翅膀的鸟儿,却向上翻飞,又写他如何早朝理政,晚沐郊园,再写他如何客来像徐孺下榻迎接,忧来则像曹操借酒解忧。这六句写的是谢朓去宣城以后,沈约自己的宦海经历和幽思情致。沈约在朝为官时,并没在京中建造豪华的第宅,而是在郊外的东田盖了几间茅房作为第宅,并作了《郊居赋》。赋云:“尔乃傍穷野,抵荒郊,编霜菼,葺寒茅。构栖噪之所集,筑町疃之所交。”他退朝后便是居住在这荒郊野外的茅屋之中。实际上也近于隐居生活。这也正是他所向往的,即《郊居赋》所谓“迹平生之耿介,实有心于独往;思幽人而轸念,望东皋而长想”,亦即上文所谓“避世作避喧”。
自“昔贤”句以下,笔锋一转,即把描写对象转向谢朓,赞颂谢朓的贤能,抒写对谢朓的怀念,再联系自己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说这位宣城太守如同昔贤,布泽于百姓,其美德之芳馨,犹如兰荪之类的芳草。《韩非子·主道》云:“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这里言谢朓之侔同于“时雨”,并不是指他为“明君”,而是说其泽利于百姓;所以其香馥之气胜过兰荪。谢朓在宣城任太守,的确很关心民瘼,为老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天旱的时候,他和老百姓一起到敬亭山去求雨,写了《赛敬亭山庙喜雨》诗。他为政重本抑末,反对兼并,他在《赋贫民田》诗中说“会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这都说明他在那里施行了有益于民的德政。沈约对他的赞颂,不是没有根据的吹捧。
“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写出对于谢朓的思念,即在梦寐之中,也无时不神驰于左右,即在千里之外,也无时不存想于心胸。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交情之深,思念之切。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典论论文》),在他们二人之间,看不到这种陋习。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情谊,真可以看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春树暮云(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思的先声,是古来文人交谊的典范。
“牵拙”四句是诗人的自谦,也是对友人的鼓励。“东汜”指日出处,“西昆”指日落处。这是唐代李周翰的注解。按照这样注解,“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昆”,其大意当是诗人谦称自己才拙性惰,以致虚度光阴。“菲薄”,言质性浅陋;“玙璠”,君王所佩的美玉。诗人谦称自己的确(良)才疏学浅,无法同谢朓这样的美玉俊才相比拟(俪)。这四句不是沈约故意妄自菲薄而对谢朓作言不由衷的溢美,这里很富于真情实感。沈约对谢朓的才华的赞许是一贯的,就在谢朓含冤而死之后,他所作的怀旧诗《伤谢朓》还是给予高度的评价:“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结尾两句态度由赞许转为鼓励,格调低沉转为激昂。“渤澥”,即渤海,古时亦泛指沧海;“清源”,清水源,这里指清流。“将随渤澥去,刷羽泛清源”,言将如飞鸟(鸿雁之属),随流入海,刷羽泛波,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唐骆宾王《秋雁》诗结句“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与之近似,有互勉互慰之意。这末尾两句虽然意象不很鲜明,也许还带有玄言诗的影子,显得模糊,但肯定是对谢朓的鼓励,鼓励他追求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倘能摒弃这类借题发挥之习,仅把竹子当作客观审美对象来观赏,则它的“葳蕤青翠,风来动音”、“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的清姿,也自有不同于苍松、老梅的风神。沈约这首诗,大约就没有深意的寄托,只是客观地为檐前之竹画了一幅动人的“肖像”。不过,这肖像带有一种“生成”的动态,在诗人开笔时才正拔节抽枝:“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它便已经垂脱;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几株幼嫩之竹,就这样带着清新的生气,从诗人笔下钻出。转眼之间,它又挺拔直上:“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蓊茸”画檐竹枝叶披离之态,使人简直能感觉到,正有一片清荫从高处淌下。“离离”状竹节历历分明之貌,因为是在低处(下),竹节间距离较近,故又用“促节”形容。这四句描绘绿竹的生态,带有强烈的动感。但没有声响,也不用浓彩。只见到诗人沾着萧淡的水墨,疏疏落落地挥洒那么几笔,数竿绿竹便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甚至还带来了一阶清荫。
画成翠竹,这对诗人来说并不费力。但要表现它的风韵,光靠这平面的勾勒就不够了。接着的“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两句,着力的便是环境、音响的烘托映衬,于是这“画”便有了“伴乐”和“灯光”:诗人选择的是露水初凝之夜,因为是夜间,竹叶上那湛湛露珠就显得朦胧不清。好在有风,诗人便让读者听那静夜中风动竹叶、露珠滴阶的清韵,这可是异常动听的。诗人还嫌不够,又在乌蓝的中天添上一轮明月,那月光洒在竹上,便在阶前印下斑驳的竹影。前面说到“有风”,清风徐来,那地上的竹影便参差而动。这两句妙在均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烘托,而檐竹之沾满清露,在朗月清风中飒飒舞弄的美好风韵,已栩栩如在耳目之间。按照这一思绪写下去,结句便该是诗人的赞美之语了。但沈约偏不这样,他的结句正如蔡邕之咏“翠鸟”一样,却是被咏之物的深情倾诉:“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这美好的翠竹,本该生长在花草芳美的池畔,度那月下花前的风光才是哩。而今却在诗人居处简陋的檐前,伴着他度过清寂的晨昏。诗人在观赏檐前之竹的深深怜爱之中,大约曾浮起过一种微微的惋惜和不安吧。而檐竹似乎有解人心意的灵性,立即前来安慰诗人:“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窗门前,正是我的心愿哪!”这两句初看显得突兀,但在诗人观赏入神之际,将竹叶飒飒之音,想象为它的嫣然解人之语,也正符合情理。这话语之中所显示的,正是檐竹那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高节,其实也还是诗人对檐竹的一种赞美。不过,采用檐竹自身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那种“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的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这就是沈约的《咏檐前竹》: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映衬它的风韵,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从咏物寄兴的传统眼光来看,这样咏竹似乎“浅”了些。但读够了寄兴、说教的诗作以后,吟诵—下这类美好单纯而寓意不多的咏物诗,倒也可使耳目一新。
咏檐前竹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0391.html
沈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75.html
沈约与谢朓曾在竟陵王西邸结为文友,嗣后又一同在宦海中沉浮;在这过程中经常相互推许,相互勉励,交情是很深的。公元494年(齐明帝建武元年),正是朝廷多事之秋,萧鸾(明帝)先后杀了曾受皇位的萧昭业和萧昭文,登上帝座。竟陵王忧惧而死,随王及诸王也相继被杀,游于诸王门下的沈约与谢朓也受到冲击,沈约先由吏部郎出为东阳(今属浙江)太守,接着谢朓也于翌年出为宣城太守。不久,沈约即被召回朝廷,进号辅国将军,征为五兵尚书;但是,谢朓却仍滞留宣城太守任上,还生了一场病。在病中,他写了一首诗给沈约,题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叙写他在宣城似官似隐、亦官亦隐的宦海生涯,也表达了对沈约的怀念:“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于是,沈约写了这首酬答诗《酬谢宣城朓》,诗题一本作“谢宣城朓卧疾”。沈约这首酬答诗前半首(十句)抒写了自己的宦况和胸怀,后半首(十句)则对谢朓加以赞颂和勉励。
头两句写王乔,写东方朔,并没有太深的寓意,只是说他自己曾经当过县令,而今官至尚书。“王乔飞凫舄”,传说王乔为东汉时人,曾经当过邺县令。每月初一自县治至朝中晋见,皇帝见他来来往往不曾坐车,也不曾骑马,感到诧异。便派人窥探他用什么交通工具,只见他将入朝时,有两只凫(野鸭)从东南方飞来,于是派人暗中等待飞凫来时,张网捉之,抓到一只,原来却是一只舄(鞋子)。这则神仙佳话,后来便成了县令的典故,以“凫舄”作县令,以“凫飞”代县令去官。《梁书·沈约传》载,沈约“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就是说,齐高祖萧道成建国之初,他曾经当过襄阳县令,这正切合“飞凫”典故。“东方金马门”,是说汉武帝时,东方朔待诏金马门,为皇帝近臣。东方朔是因善“俳词”诙谐得以亲近皇帝的,这里沈约以东方朔自拟,意在说明他以文词见重于朝廷,近似东方朔待诏金马门。这句当是指自己入朝为尚书事。
“从宦非宦侣,避世作避喧”,这两句写自己与谢朓在仕途上的不同经历和共同态度。两人当官内外上下常不同时,也不同阶,没有做过同僚,可以说“非宦侣”;然而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有避世的想法,却无避世之实,只是把逃避朝市的喧闹权代避世而已。《梁书·沈约传》云:“(沈)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有点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这与谢朓的所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有近似之处。他们尽管宦途上并非齐肩而进,但都有亦官亦隐的情趣。
“揆予”六句,写他如何得到皇帝的赏识,虽然像短翅膀的鸟儿,却向上翻飞,又写他如何早朝理政,晚沐郊园,再写他如何客来像徐孺下榻迎接,忧来则像曹操借酒解忧。这六句写的是谢朓去宣城以后,沈约自己的宦海经历和幽思情致。沈约在朝为官时,并没在京中建造豪华的第宅,而是在郊外的东田盖了几间茅房作为第宅,并作了《郊居赋》。赋云:“尔乃傍穷野,抵荒郊,编霜菼,葺寒茅。构栖噪之所集,筑町疃之所交。”他退朝后便是居住在这荒郊野外的茅屋之中。实际上也近于隐居生活。这也正是他所向往的,即《郊居赋》所谓“迹平生之耿介,实有心于独往;思幽人而轸念,望东皋而长想”,亦即上文所谓“避世作避喧”。
自“昔贤”句以下,笔锋一转,即把描写对象转向谢朓,赞颂谢朓的贤能,抒写对谢朓的怀念,再联系自己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说这位宣城太守如同昔贤,布泽于百姓,其美德之芳馨,犹如兰荪之类的芳草。《韩非子·主道》云:“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这里言谢朓之侔同于“时雨”,并不是指他为“明君”,而是说其泽利于百姓;所以其香馥之气胜过兰荪。谢朓在宣城任太守,的确很关心民瘼,为老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天旱的时候,他和老百姓一起到敬亭山去求雨,写了《赛敬亭山庙喜雨》诗。他为政重本抑末,反对兼并,他在《赋贫民田》诗中说“会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这都说明他在那里施行了有益于民的德政。沈约对他的赞颂,不是没有根据的吹捧。
“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写出对于谢朓的思念,即在梦寐之中,也无时不神驰于左右,即在千里之外,也无时不存想于心胸。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交情之深,思念之切。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典论论文》),在他们二人之间,看不到这种陋习。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情谊,真可以看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春树暮云(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思的先声,是古来文人交谊的典范。
“牵拙”四句是诗人的自谦,也是对友人的鼓励。“东汜”指日出处,“西昆”指日落处。这是唐代李周翰的注解。按照这样注解,“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昆”,其大意当是诗人谦称自己才拙性惰,以致虚度光阴。“菲薄”,言质性浅陋;“玙璠”,君王所佩的美玉。诗人谦称自己的确(良)才疏学浅,无法同谢朓这样的美玉俊才相比拟(俪)。这四句不是沈约故意妄自菲薄而对谢朓作言不由衷的溢美,这里很富于真情实感。沈约对谢朓的才华的赞许是一贯的,就在谢朓含冤而死之后,他所作的怀旧诗《伤谢朓》还是给予高度的评价:“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结尾两句态度由赞许转为鼓励,格调低沉转为激昂。“渤澥”,即渤海,古时亦泛指沧海;“清源”,清水源,这里指清流。“将随渤澥去,刷羽泛清源”,言将如飞鸟(鸿雁之属),随流入海,刷羽泛波,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唐骆宾王《秋雁》诗结句“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与之近似,有互勉互慰之意。这末尾两句虽然意象不很鲜明,也许还带有玄言诗的影子,显得模糊,但肯定是对谢朓的鼓励,鼓励他追求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作者沈约资料
沈约的诗词全集_沈约的诗集大全,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元嘉末年被诛。..... 查看详情>>
沈约古诗词作品: 《团扇歌·团扇复团扇》 《秋白纻》 《侍皇太子释奠宴诗》 《怀旧诗伤谢朓》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 《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 《晨征听晓鸿》 《春咏诗》 《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微微下国》 《咏雪应令诗》
古诗《咏檐前竹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 - 沈约 - - 《咏檐前竹诗》
-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 - 沈约 - - 《咏檐前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