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二首鉴赏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出自:桂殿秋二首 更新时间:2020-10-05
词前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和词的由来,明确了词中某些名词所指和状写的主要对象。
第一首词涉及五种意象。明月,红尘、蓬莱、银河、红墙。在这五种意象中,“蓬莱”是中心,即小序中的光明殿。其它意象或衬托主体或转深词意。这些弥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经过作者的加工,成为尽善尽美时理想境界。
“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窅四无邻”。描绘的是千里皓月照耀下的人寰之外,在远离尘世的净土上,有蓬莱仙境,它高洁幽远,神密莫测。作者似乎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写成遗世独立,可望而难及。在《美人》一诗中,他曾写道。“美人清妙遗九洲,独居云外之高楼。”因而这首词以蓬莱借喻自已追求的目标,可以说是找到了表现理想美的好形式。作者借蓬莱与玉帝无矛盾,就把海上仙山蓬莱搬到了天上。只有“蓬莱”一词再加上小序帮忙,就出神入化地创造出极美的意境。只有“读万卷书供驱使”(《已亥杂诗》跋尾),谙习佛道文吏典故的作者能为之。如果在词中细致描写景物,字句必多,不仅这首小词容纳不下,且词多意少,效果不佳可知。这两首词,词约意丰,容量很大,以“红尘”反衬“蓬莱”,美丑分明,作者的情和意尽在不言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借仙境和梦境以表情达意,这在作者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梦见城西阆苑春”(《已亥杂诗》笫209首),“是谁指与游仙路,抄过蓬莱隔岸行”(《小游仙词》第一首)。由于蓬莱不仅指道家仙境,还指蓬莱宫,即唐玄宗时的大明宫,可以领会到作者的追求切切实实在地上,在现实中。用“蓬莱”表现理想美,好处还在于,由于它是梦中眼前之景,又有兴的意味,以眼前景事喻心中之情,比兴密合无间,十分自然,历来写极美之情境必称蓬莱,已是约定俗成。虽然“词家从不觅知音”(《己亥杂诗》第18首),但今天读来还是为各种文化层次的人乐于接受的;情的极致必然是美的极致。虽然夜间所梦,未必全是白日所想,但情肠九曲之事往往变化着出现在梦中。最令有情人动心的是最有美感价值的。“蓬莱”所表现的理想境界对作者来说就是美的极致。
“九霄一派银河水,流入红墙不见人。”“九霄”是天的极高处。据说,天的纵剖面可分九层。银河就在九重天上。“红墙”,指蓬莱金阙的宫墙。这两句描绘了在九重天上的银河,自由地穿过蓬莱的红色宫墙流进宫内。那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高耸的红墙,挡住了诗人的视线,无法见到宫里的奇葩异草、玉帝仙姝。词句的意思似与小序有矛盾,其实不然。理解词作寓意的关键在这里。小序中说,梦中看到了光明殿中的美景;词作中又写为银河红墙阻隔。小序说:“醒而忆之”。虽然序与词都是忆,但小序偏重记梦中景,而词作已含醒后情。梦中把理想变成短暂的现实,小序忠实记之,梦境消失后的忆梦不可避免地溶进了对理想的现实性的思考,体现在词作中。这两句由于作者用了象征手法,寓意不够明显。它们既有衬托蓬莱,构成整体意境美的作用,又有深一层的寓意。银河是星河,用科学的眼光看,只是无数星星的聚合,是静的。可是在作者笔下,它却流动起来。银河、红墙,使景物更加飘逸多姿,引发着想象力。有如摄影时选取亭台一角,柳枝几条,审美效果远胜大全景。这两种意象不仅衬托蓬莱,且可以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而可以猜测作者的用意,那或许是象征自己追求的障碍。“流入红墙不见人”,“流入红墙”主语是银河,“不见人”主语是作者。银河可以自由地流进宫中,而自己只能隔河望墙,那红墙便联想到人间皇宫的宫墙。“不见长安见尘雾”般怅惘的心绪隐约可见。
以“蓬莱”为中心的意象群所构成的奇幻美丽的境界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明确和对理想的热爱。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写景,天高海阔,清奇瑰丽,写情,深婉缠绵,沉郁迷离。因为作者受常州词派影响较深,注重以大气真力创造自然高妙的境界,寄托真情实感。另外,“怨去吹箫,狂来说剑”(《湘月》)是作者性格的自我写照。他的词作的风格,体现着他的个性,有的偏重于前者的婉艳,有的偏重于后者的豪放。这首词兼具这两种风格。
第二首写梦醒后的感想。以月光、夜风,钟声渲染了一派凄清的气氛,表现了对梦境的追恋和对理想实现的期望。“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作者的美梦被五更的钟声打破了,被满天的夜风吹散了。披衣下床,仰望天空,在拂晓的清寒中,月光显得分外慷慨。梦中景,只剩她,似不忍离去,陪伴着作者。可这更加难忘那美丽的梦。此时,诗人也许正对月凝望,在寻找他的梦吧。月,可借以抒发离合、悲欢、今昔等对立的感情。两首词作都写到月。虽然残月如新月,但时空已变,美好的时光已成过去,心境毕竟不同了。
作者并不是被什么说不清楚的情感所折磨,不是为了望尽天涯路寻找目标而苦恼。“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紧承上文情绪,抑制不住极度渴望,直抒胸臆。同时也照应小序和第一首中的“蓬莱”,成为第一首主旨的旁证,是这两首词的点晴之笔。作者说光明殿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语气肯定,包含了万难不悔的情志。
在写这首词的十七年后,作者曾有“死我信道笃,生我行神空”(《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之得十五首》第一首)的诗句,仍然表示,死,也要坚信理想;活,就要高出恶俗,奋斗不息。词中的光明殿就名称看并非实指,与作者的诗作《行路易》中的仙都,玉京一样,都是借喻理想境界。既然登上光明殿的玉阶是今生今世的心愿,必定盼望早日遂心如愿。能估算出几时实现的愿望是浅近的,远大的目标,其奋斗历程是漫长的,道路是多险阻的。“知隔朱扃几万重”,“知”是不知,“朱扃”与上一首的红墙喻意相同。“几万重”是对物与心的双重夸张,写出了困难的极限,更能见出对理想境界的仰慕;,这句与第一首的最后一句呼应,是对前途障碍的认识,只是上一首以象征暗示手法来写,这首用比喻夸张手法来写。

桂殿秋二首: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01850455408642.html

龚自珍: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41.html

①忏心:忏悔内心之过失。作者于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写有《观心》之作,这首诗称“又”或即以此。
②劫火:佛家传说中的一种可毁灭世上一切事物的灾火。这两句是说自己已历劫火,却依然不能停止思考。
③“经济”句:白日里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有关国计民生的著作。经济,经世济民。
④“幽光”句:夜间依然感情澎湃激荡。 幽光,玄妙幽深的意识。 狂慧,散乱无定的思维。
⑤“来何”二句:此二句省略主语“情”。
⑥心药、心灵、心病:皆佛家语。心病谓世俗情欲;心灵谓人之本真精神;心药谓佛教教义能使众生屏除欲念,疗救心病。寓言:寄寓深意的文字。

作者龚自珍资料

龚自珍

龚自珍的诗词全集_龚自珍的诗集大全,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 查看详情>>

龚自珍古诗词作品: 《洞仙歌·香车枉顾》 《已亥杂诗·小语精微沥耳圆》 《高阳台·南国伤谗》 《秋心·我所思兮在何处》 《已亥杂诗·七里虹桥腐草腥》 《紫云回·上清丹箓姓名讹》 《题红蕙花诗·眼前谁是此花身》 《己亥杂诗·天将何福予蛾眉》 《杂诗·津梁条约遍南东》 《如梦令·紫点红愁无绪

《桂殿秋二首》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