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赏析
上阙首句“旗亭谁唱渭城诗”,“谁唱渭城诗”,写所闻,暗寓别情。情真意挚的渭城曲吸引了诗人,循着歌声,他看到了一幕动人的别离情景。“酒盈卮,两相思。”别筵上,酒已斟满,但一想到今后将经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煎熬,黯然消魂。“两相思”表明这种相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可见两心相印。“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折柳赠别,乃古时风俗。诗人该句与周邦彦《兰陵王·柳》中“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相似,都指在漫长岁月中,折柳赠别者为数极多。不过,元好问此句意思更为醒豁。“万古垂杨”,拓宽了时空跨度。说古往今来的垂杨,都被别离者“折残”,构想极为新奇,为别筵增强了感伤气氛。“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写观别者的心情感受。“缘底事”,轻轻一问,答案尽在不言之中。诗人看到那对他并不认识的恋人离别的场面,受到离愁别恨的浸染,连映人眼帘的青山也都失去往昔的风采。这几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借恨,玉簪螺髻”同一机杼,即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色人的情感。山犹如此,人何以堪。托物言情,既渲染了气氛,也表明自己和离别者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和交融的境地。
下阙“情缘不到木肠儿”,承上启下,意谓此情此景,只有木石心肠的人才会无动于衷。观别者的这声长叹,既源于对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出于对离别双方的真挚同情。“鬓成丝,更须辞。”两位离别者是一对因离情别恨的煎熬致使双鬓生出白发的男女,他们双栖双飞,终日相伴,岂须再天各一方。现在却月缺花残,不该别而别,隐隐点出这对男女实际上正经历着一场爱情悲剧。“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以露荷点出季节是初秋。展示残荷泣露的画面,进一步为这对情侣的离别增添凄清的色调,把环境气氛渲染得更为悲怆。前面冠以“只恨”两字,见出眼前景色使别者愈加难堪;同时,“秋露洗胭脂”的自然物象也使离人加深年华易逝的怅惘。结尾三句,“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是诗人因为世间离愁别恨不能消减而发出的深咏叹息,也是为人间永远没有离别进行真诚的祈愿。
一般写离愁别恨的作品,大多是抒写作者的亲身体验,或代人立言。诗人该词独辟蹊径,从观别的角度写别情,且写得语重情长。词人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纯客观地摄取离别的场景,而是极其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眼前两位将别离的男女充满理解和同情。自始至终,他和离别者一起激动,一同感伤。正是由于观别者和离别者感情的交融无间,作品才写得分外感人。
贞祐四年(1216年),元好问携家避乱南渡,客居三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次年(1217年)以诗谒见赵秉文后名震京师,但参加科举时再次名落孙山,深感所学与当时科考陋习不合,加上南渡后生计没有保障,于是在兴定二年(1218年)春季移居嵩山,转向隐逸生涯。少室山是嵩山两大主峰之一,热闹非常,其南原则人迹罕到,清幽至极,此诗写的正是这种情形,当是元好问从三乡移居嵩山之初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下阙“情缘不到木肠儿”,承上启下,意谓此情此景,只有木石心肠的人才会无动于衷。观别者的这声长叹,既源于对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出于对离别双方的真挚同情。“鬓成丝,更须辞。”两位离别者是一对因离情别恨的煎熬致使双鬓生出白发的男女,他们双栖双飞,终日相伴,岂须再天各一方。现在却月缺花残,不该别而别,隐隐点出这对男女实际上正经历着一场爱情悲剧。“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以露荷点出季节是初秋。展示残荷泣露的画面,进一步为这对情侣的离别增添凄清的色调,把环境气氛渲染得更为悲怆。前面冠以“只恨”两字,见出眼前景色使别者愈加难堪;同时,“秋露洗胭脂”的自然物象也使离人加深年华易逝的怅惘。结尾三句,“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是诗人因为世间离愁别恨不能消减而发出的深咏叹息,也是为人间永远没有离别进行真诚的祈愿。
一般写离愁别恨的作品,大多是抒写作者的亲身体验,或代人立言。诗人该词独辟蹊径,从观别的角度写别情,且写得语重情长。词人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纯客观地摄取离别的场景,而是极其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眼前两位将别离的男女充满理解和同情。自始至终,他和离别者一起激动,一同感伤。正是由于观别者和离别者感情的交融无间,作品才写得分外感人。
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0324.html
元好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17.html
《少室南原》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先对少室南原风光作总的描绘,颔联继续点染山景,颈联通过写诗人所见来表现少室南原景色的优美,尾联以情作结。全诗语言淳朴自然,句句写景,但又字字含情,画面真切秀美。贞祐四年(1216年),元好问携家避乱南渡,客居三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次年(1217年)以诗谒见赵秉文后名震京师,但参加科举时再次名落孙山,深感所学与当时科考陋习不合,加上南渡后生计没有保障,于是在兴定二年(1218年)春季移居嵩山,转向隐逸生涯。少室山是嵩山两大主峰之一,热闹非常,其南原则人迹罕到,清幽至极,此诗写的正是这种情形,当是元好问从三乡移居嵩山之初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元好问资料

元好问的诗词全集_元好问的诗集大全,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查看详情>>
元好问古诗词作品: 《风柳鸣蝉·轻明双翼晓风前》 《过晋阳故城书事》 《榆社硖口村早发》 《梅花引·同张仲经杨飞卿赋青梅》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旁僵卧满累囚》 《最高楼·商於鲁县北山》 《点绛唇·红袖凭阑》 《水龙吟·百年同是行人》 《天池·天池一雨洗氛埃》 《怀州子城晚望少室》
古诗《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 - 赏析 - - 元好问
- 古诗《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 - 创作背景 - - 元好问
- 古诗《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 - 注释译文 - - 元好问
- 古诗《家山归梦图·游骑北来尘满城》- -鉴赏 - - 元好问
- 古诗《游黄华山》- -鉴赏 - - 元好问
- 古诗《家山归梦图·游骑北来尘满城》- -注释译文 - - 元好问
- 古诗《家山归梦图·游骑北来尘满城》- -创作背景 - - 元好问
- 古诗《秋怀·凉叶萧萧散雨声》- -鉴赏 - - 元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