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出自: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 更新时间:2021-01-15
注释
①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②西山:嵩山,因在汴京之西,故云。
③“万顷”句:化用杜甫《秋兴八首》(之六)“万里风烟接素秋”诗句。风烟,尘世的一切。
④狂夫:狂放的人,词人自指。
⑤“皇家”句:语本陈陶《闲居杂兴》“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句,这里反用诗意。皇家,朝廷。结网,网罗贤才。
⑥“情性”句,化用司空图《休休亭》“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著”诗句。闲处著,闲散的地方安排。
⑦自忖(cǔn):心中细想。
⑧聊为:姑且。鼓咙胡:即放声的意思。咙胡,喉咙。
白话译文
世间的沉浮、荣辱、坎坷都在一醉之间化为乌有,我就是一个要归去西山的狂夫。朝廷网罗贤才并没有疏漏。
自己性好散漫不拘,应安排在闲散的地方,心中细想文章到用的时候写不出来了。醉了姑且就放声高歌吧。

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0454.html

元好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17.html

起笔即是很大的意象“万顷风烟入酒壶”,这个意象是虚写的。风烟本来指自然风物。在这里,也指人世间的浮沉,荣辱都在一醉中化为乌有。把极目所望的风光都装在一个小酒壶里,语气是浩大狂放的。万顷之大与酒壶之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恰当地透露出词人想要在醉乡中度日月,忘却世事,摒绝尘俗之心态。以虚缈之风烟,入实在之酒壶,也是一个反差,有时反差大了,美感就突现了:所以这个开头不同凡响。接着告诉读者的是能把“万顷风烟”装“入酒壶”的人,作者一方面照应题目,写归来西山之事,一方面以“狂夫”自许。古人的“狂”除了自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疏放洒落。元好问很受李白杜甫狂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出于对古人狂妄于玩乐的私淑,根本性的是出自对狂歌创作精神的共鸣。没有豪放精神,谈不到狂,没有洒脱不拘小节的气质,谈不到狂,诗性里的狂,其实是一种可爱且可贵的情绪。狂夫从京城归来了,还庆幸自己在“皇家结网未曾疏”之际得以归隐嵩山。这里,元好问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自己并不是贤人,不怪皇家不重用我。在这样看似洒脱的叙述里,流露出词人一种复杂的情绪。直里见曲,直笔写曲意。
“情性本宜闲处著,文章自忖用时无”。细细研讨,也是两个反语。情性本不宜闲处著,文章不应用时无。有着狂放性情的人,不应该闲处著。有着一腔热情和理想的人,写诗论文用笔豪放的人,又怎么会解甲归田闲处山间。从少年时候起,元好问就怀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虽然经历了战争动荡和社会离乱,但他一直对金王朝充满信心。只是,在京师,庸才忝居高位,杰士沉抑下僚,以“狂夫”自许的诗人,自然为一些嫉贤妒能之辈所不容。所以入仕不久,便匆忙告归了。词人好像是在竭力说服自己闲处的合宜,自己的文章,也常常不适时宜,于时无用。才不为世用,才是作者归去西山的真正原因。才不为世用,只能借优游林下而自我排遣。无奈之下,好像也只有醉里鼓咙胡了。醉里鼓咙胡,还是“聊为”,没有了仰天放歌的心情,只好在赏美景的时候,暂且一泼色彩淡雅,疏朗清奇的墨,抒发积郁心头的愤激和无奈。在表面的闲散恬淡下,在潇洒透脱的笔墨中,隐隐流露出作者的愤激和不甘,含蕴着抑郁和悲怆的感情。
豪迈为表,沉郁在本,常常是元好问诗词的特点。该篇豪放中见疏朗,迂回婉转,荡气回肠。

作者元好问资料

元好问

元好问的诗词全集_元好问的诗集大全,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查看详情>>

元好问古诗词作品: 《读汉书·室方隆栋非难构》 《山居杂诗·川迥枫林散》 《水龙吟·旧家八月池台》 《太常引·十年流水共行云》 《石岭关书所见》 《千秋岁·玳筵晨启》 《邓州城楼》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少室南原·地僻人烟断》 《楚山清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