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注释译文
注释
①东平:府名,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改郓州设置,州治在须城,就是今天的山东东平。时,东平有许多友人,如严实、李杲等,在诗人羁管期间给过他很多帮助。
②凌兢(jīng):小心恐惧,战战兢兢的样子。席车:车厢四周围上席子的车。
③高城:这里是指东平城。
④市声:集市中的嘈杂声。浩浩:本是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这里是用来形容人声鼎沸。
⑤世路:这里指世间人事的经历,等于说人生道路。殊: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否定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意思是“一点也(不)”“根本(没有)”等。涯:边际,尽头。
⑥潦(liáo)倒:颓丧失意。
⑦“往来”句:等于说“六年往来空置家”。往来,意思是漂泊流浪。六年,自诗人被拘管在聊城至今,已经过了五年,六年是说的约数。
⑧东园:在东平,元好问常常前往游赏。西湖:此指的济南大明湖。
⑨剩著:全都写在,全都写进。剩,副词,意为“尽”,“都”。
白话译文
羸弱的老马艰难地拉着席车,回望着高城不由得长声咨嗟。
市井上人声喧嚷,就像是水要腾沸,人世间长路漫漫,一点也不见边涯。
穷愁潦倒,本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六年漂泊,空置下这可怜的破家。
东园中的翠柳红花,西湖中的澄波绿水,都写进我的新诗,到处去向人炫夸。
颔联,“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紧承上联。一承“高城”句,写回首所闻:东平城中人声喧嚷,有如河水沸腾。一承“老马”句,写前瞻所见:漫漫长路,无际无涯。胃“浩浩”状市声,明写人声的鼎沸,暗寓着尘世的扰攘,更写出了诗人对这种“市声”纷纷不息的不堪忍受。用“悠悠”饰“世路”,明写前路的漫漫无尽,暗寓着人生历程的艰辛不断,更写出了诗人对“古道西风瘦马”“何处是归程”人生前景的怅惘与感慨。
颈联、尾联并转,分别回顾总结了诗人在山东六年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侧面。
颈联,“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诗人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汴京破后被蒙古兵押往山东聊城羁管,到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离开山东回老家,在山东度过大约六个年头,作为一个被俘拘禁人员,他穷愁潦倒,过了今天不知明天,东奔西走,空自安置了一个家,以聊避风雨。这六年,诗人历经了人世的艰辛,这一联中的“潦倒”写尽了诗人的穷困,“往来”写尽了诗人的奔波,而“本无”“空置”相对,在揭示诗人为衣食而辛苦劳碌的生活现实的同时,又透露出了诗人不屑“求田问舍”的壮志豪情。这也正是理解尾联的关键。
尾联,“东园花柳西湖水,剩着新诗到处夸”,描写了诗人六年中的又一种情景。“东园花柳西湖水”囊括了诗人山东六年的游踪,“剩著新诗到处夸”则又绘写了诗人赏景吟诗的闲散情趣。对这种游山玩水,诗酒逍遥的生活,诗人在自夸自矜中蕴涵着自嘲自讽,蕴含着诗人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世路时局的激愤。与《泛舟大明湖》中的“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的情感是一致的。求田问舍,寄情山水,绝非是曾经满怀兼济天下,经世济民志向的诗人的本意。只不过,此时此境,他“聊”且如此罢了。总之,这两句诗中,在完成诗人另一种生活情景描绘的同时,在情感基调上回合全诗,也完成了整首诗感慨悲凉基调的营构。
全诗结尾,新颖别致,耐人寻味。没有“卒章显其志”,直接揭示主题,而是引人思索、探求那没有表现在字面上的含义。对穷愁潦倒际遇的不幸,对壮志未酬的不甘,对前路莫测的不安等不尽之意,全部蕴含在看似洒脱自得的“剩着新诗到处夸”的结句里,恰有“篇终接混茫”之致。
①东平:府名,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改郓州设置,州治在须城,就是今天的山东东平。时,东平有许多友人,如严实、李杲等,在诗人羁管期间给过他很多帮助。
②凌兢(jīng):小心恐惧,战战兢兢的样子。席车:车厢四周围上席子的车。
③高城:这里是指东平城。
④市声:集市中的嘈杂声。浩浩:本是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这里是用来形容人声鼎沸。
⑤世路:这里指世间人事的经历,等于说人生道路。殊: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否定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意思是“一点也(不)”“根本(没有)”等。涯:边际,尽头。
⑥潦(liáo)倒:颓丧失意。
⑦“往来”句:等于说“六年往来空置家”。往来,意思是漂泊流浪。六年,自诗人被拘管在聊城至今,已经过了五年,六年是说的约数。
⑧东园:在东平,元好问常常前往游赏。西湖:此指的济南大明湖。
⑨剩著:全都写在,全都写进。剩,副词,意为“尽”,“都”。
白话译文
羸弱的老马艰难地拉着席车,回望着高城不由得长声咨嗟。
市井上人声喧嚷,就像是水要腾沸,人世间长路漫漫,一点也不见边涯。
穷愁潦倒,本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六年漂泊,空置下这可怜的破家。
东园中的翠柳红花,西湖中的澄波绿水,都写进我的新诗,到处去向人炫夸。
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11018408429389.html
元好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17.html
首联,“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开篇入题,直写“出”字,全诗意蕴,尽数包容。诗人没有写与友人的分别场面,而是直接从离别上路写起。出句写马,实是写人。一个“老”字,写出了它所历辛苦坎坷之多,艰难岁月之漫长。“凌兢”二字,更写出了它处境的险恶,心理的惴惴。诗人笔下的马,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此时,历经国亡家破,年届五十,不可谓不“老”,羁押聊城,九死余生,“憔悴南冠一楚囚”心情时时“凌兢”。而以“席”饰“车”,则又见出了车之简陋,映衬出了诗人的穷困潦倒。因此,该句就写尽了诗人回首高城时那一声“长嗟”的内涵,奠定了全诗感慨世路艰难和自己的穷愁潦倒的情感基调。颔联,“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紧承上联。一承“高城”句,写回首所闻:东平城中人声喧嚷,有如河水沸腾。一承“老马”句,写前瞻所见:漫漫长路,无际无涯。胃“浩浩”状市声,明写人声的鼎沸,暗寓着尘世的扰攘,更写出了诗人对这种“市声”纷纷不息的不堪忍受。用“悠悠”饰“世路”,明写前路的漫漫无尽,暗寓着人生历程的艰辛不断,更写出了诗人对“古道西风瘦马”“何处是归程”人生前景的怅惘与感慨。
颈联、尾联并转,分别回顾总结了诗人在山东六年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侧面。
颈联,“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诗人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汴京破后被蒙古兵押往山东聊城羁管,到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离开山东回老家,在山东度过大约六个年头,作为一个被俘拘禁人员,他穷愁潦倒,过了今天不知明天,东奔西走,空自安置了一个家,以聊避风雨。这六年,诗人历经了人世的艰辛,这一联中的“潦倒”写尽了诗人的穷困,“往来”写尽了诗人的奔波,而“本无”“空置”相对,在揭示诗人为衣食而辛苦劳碌的生活现实的同时,又透露出了诗人不屑“求田问舍”的壮志豪情。这也正是理解尾联的关键。
尾联,“东园花柳西湖水,剩着新诗到处夸”,描写了诗人六年中的又一种情景。“东园花柳西湖水”囊括了诗人山东六年的游踪,“剩著新诗到处夸”则又绘写了诗人赏景吟诗的闲散情趣。对这种游山玩水,诗酒逍遥的生活,诗人在自夸自矜中蕴涵着自嘲自讽,蕴含着诗人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世路时局的激愤。与《泛舟大明湖》中的“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的情感是一致的。求田问舍,寄情山水,绝非是曾经满怀兼济天下,经世济民志向的诗人的本意。只不过,此时此境,他“聊”且如此罢了。总之,这两句诗中,在完成诗人另一种生活情景描绘的同时,在情感基调上回合全诗,也完成了整首诗感慨悲凉基调的营构。
全诗结尾,新颖别致,耐人寻味。没有“卒章显其志”,直接揭示主题,而是引人思索、探求那没有表现在字面上的含义。对穷愁潦倒际遇的不幸,对壮志未酬的不甘,对前路莫测的不安等不尽之意,全部蕴含在看似洒脱自得的“剩着新诗到处夸”的结句里,恰有“篇终接混茫”之致。
作者元好问资料

元好问的诗词全集_元好问的诗集大全,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查看详情>>
元好问古诗词作品: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长寿山居元夕》 《寄刘继先·清霜茅屋耿无眠》 《乙未正月九日立春》 《江城子·行云冉冉度关山》 《清平乐·太山上作》 《品令·西斋向晓》 《杏花杂诗》 《楚汉战处·虎掷龙拿不两存》 《送李同年德之归洛西》
古诗《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的名句翻译赏析
- 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 - - 元好问 - - 《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
- 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 - - 元好问 - - 《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
- 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 - - 元好问 - - 《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
- 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 - - 元好问 - - 《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