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拍栏杆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乔吉 出自:殿前欢·拍栏杆 更新时间:2021-02-13
这首曲开头三句写出一种旷远的境界,进入全曲主题。“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作者站在多景楼上手扶着阑干,顿时诗兴大发。这两句直接切人了“登楼咏叹”的主题,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气势十分恢弘,开篇立意不凡,故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乔吉称:“乔梦符之词,如神鳌鼓浪,若天号跨神鳌,噗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其言不谬。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言:“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乔吉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之中,“浮云”多指那些功名利禄、不足挂心的俗事。乔吉性格骄傲不逊,不肯入俗流,“浩歌惊得浮云散”便充分展现了其藐视现实、孤傲自诩的性格特点。从此处开始,作者的思绪便发生了转折,开始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含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接四句写作者对神仙般生活的无限向往。“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问。纱巾岸,鹤背骑来惯。”“细数青山”,暗用“买山”之典,本意指归隐,作者在这里则借纠表达超脱情怀。“一望问”谓作者之心境实与仙境一脉相通。求超脱是元代文人一种普遍的心境,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有“回首是蓬莱”之句,乃是此心境更明确的表露,可作此句的注脚。而“鹤背骑来惯”则是诗人正以王乔自喻。一“惯”字,下得极洒脱,表现了超脱尘俗之念,遨游于无羁无绊的天地问乃是作者一贯追求的人生至境。表达作者对那种如同神仙般自由生活的钦羡。
末二句写作者感觉自己直上天坛,得道成仙。作者以“举头长啸,直上天坛”把这种仙境推向全曲的归结,收束了全篇。它与“浩歌惊得浮云散”在意脉上相呼应:摆脱了人间“寒”气,摆脱了“浮云”的缠绕,诗人的身心便似乎进了“天坛”。从“举头长啸”四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无法释怀的愤懑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摆脱世俗的烦心之事,到达自由之境。
全曲充满了一种与前代“登楼”之作所不同的意趣,正是这个总格调的典型体现。所以曲子深沉,但不悲切;慷慨,但不凄凉。从此曲的酣畅豪爽中,体验到一种渴望自由的生命之力。然而,乔吉的这种豪放之情,也让人感到一丝“雾花吹鬓海风寒”的冷气。

殿前欢·拍栏杆: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4739.html

乔吉: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101.html

《鄂渚晚眺》是元朝诗人陈孚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首联描写了鄂渚的景色,颔联进一步描写远眺鄂渚之景,颈联转入怀古,写东晋典故,尾联作者则画龙点睛,以柳树寄托作者的感伤。诗中以情见景,以景见意,做到了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的伤今吊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
陈孚至元中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二十九年(1292年)随梁曾出使安南,翌年使还。这首诗可能作于此次出使途经武昌之时,诗人登上鄂渚俯视黄鹤楼前树木,仰观天上白云,但见木叶已黄,白云飞尽,南归雁群已去得模糊不清,诗人时年五十三岁。

作者乔吉资料

乔吉

乔吉的诗词全集_乔吉的诗集大全,乔吉(约1280~约1345)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 查看详情>>

乔吉古诗词作品: 《水仙子·搅柔肠离恨病相兼》 《折桂令·登姑苏台》 《折桂令·黄四娘沽酒当垆》 《折桂令·毗陵晚眺》 《水仙子·冷无香柳絮扑将来》 《水仙子·嘲楚仪》 《水仙子·寻梅》 《水仙子·琐窗风雨古今情》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折桂令·崔徽休写丹青

《殿前欢·拍栏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