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东阳道中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出自:鹧鸪天·东阳道中 更新时间:2018-01-05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诗的开头由所见景物写出旅程之辛劳。“出谷”、“穿林”,概括了诗人一路行迹匆匆、穿山入林的情形。“苍烟薄”,是穿越峡谷后的感受,山中雾气浓重,走出谷口方觉烟雾轻薄;“白日斜”,是穿过树林后的感受,林中枝叶茂密,遮光蔽日,走出丛林才发现太阳已经偏西。这里也间接点出诗中所写景色的大致时间。“岸崩”两句写由于堤岸崩坏,诗人不得不曲折绕路而行,在前方林木疏落之处他终于欣喜地看到了住家的屋舍。诗的后四句转写这路边小山村的秀丽景色。野碓春水,山桥浅沙,通过一个“喧”字、一个“枕”,一动一静,表现出这个村落既静谧又充满生气的景象。这一景象是这位来自大西北的远客所从未见过的,处处都令他感到新奇。在暮色中他远看村前,竟将乌桕认作了迎寒早放的梅花。这误认,表现出诗人对此新地既生疏又好奇的心情。

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读完此作,就好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鹧鸪天·东阳道中: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1754.html

辛弃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48.html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作者辛弃疾资料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_辛弃疾的诗集大全,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查看详情>>

辛弃疾古诗词作品: 《鹊桥仙·风流标格》 《满江红·宿酒醒时》 《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朝中措·夜深残月过山房》 《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 《和前人韵·茶瓜不作片时留》 《感皇恩·七十古来稀》 《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 《杏花天·病来自是於春懒》 《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

《鹧鸪天·东阳道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