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注释翻译
注释
①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②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白话翻译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05622.html
晏几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981.html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作者晏几道资料
晏几道的诗词全集_晏几道的诗集大全,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 查看详情>>
晏几道古诗词作品: 《浣溪沙·床上银屏几点山》 《浣溪沙·团扇初随碧簟收》 《更漏子·柳间眠》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 《临江仙·旖旎仙花解语》 《采桑子·秋千散後朦胧月》 《阮郎归·来时红日弄窗纱》 《踏沙行·宿雨收尘》 《河满子·对镜偷匀玉箸》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古诗《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名句翻译赏析
-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 - 晏几道 - -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 - 晏几道 - -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 赏析 - - 晏几道
- 古诗《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 创作背景 - - 晏几道
- 古诗《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 注释翻译 - - 晏几道
- 古诗《诉衷情·渚莲霜晓坠残红》- -创作背景 - - 晏几道
- 古诗《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创作背景 - - 晏几道
- 古诗《清平乐·波纹碧皱》- -鉴赏 - - 晏几道
- 古诗《木兰花·初心已恨花期晚》- -鉴赏 - - 晏几道
- 古诗《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赏析 - - 晏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