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鉴赏
胭脂岭多妓家所居,记见宋人说部。陶氏其一也。只是未知是否以土色似胭脂得名。
“烟林”两句,扣题“胭脂岭”。“屟”,木板拖鞋。此言烟霞缭绕的山林已经落叶。红叶狼藉满地,游人的木屐(鞋子)踏在上面,就会发出簌簌的响声。此以红叶扣“胭脂”也。“十里”两句,述岭上景色。“十里松路”,杭州灵隐附近有“九里松”,“十里”大概是言其整数及协律之故。此言在这深秋季节,词人经过十里松下路,穿过岚云环绕松涛阵阵的山间小径,行到了胭脂岭。上片写沿路秋景。
“伫立”三句,写“胭脂岭”中景色。“素箑”,即白折扇。言词人长时间地站立在那儿,面对着青萝重叠,画屏似的山嶂,身入其中顿减了行后的焦热感,连手中的白折扇也不再使用。“明月”两句,点陶氏已逝世。“双成”,西王母手下仙女,这里喻陶氏;一“去”字,点明陶氏已归仙班,即仙逝也。“凤笙”,《风俗通》:“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宋史·乐志》说:“列其管为箫,聚其管为笙;凤皇于飞,箫则象之,凤皇戾之,笙则象之。”世称笙为凤笙,当本此说。“浃”,即遍及之意,即音响传达四周。此言词人伫立陶氏门前,追念陶氏如董双成般的容貌,哀伤她已仙逝。幻觉中仿佛半空中传来了凤笙般的仙乐,好象就是陶氏在吹奏啊。下片悼念陶氏,点出题词其门的缘由。
“烟林”两句,扣题“胭脂岭”。“屟”,木板拖鞋。此言烟霞缭绕的山林已经落叶。红叶狼藉满地,游人的木屐(鞋子)踏在上面,就会发出簌簌的响声。此以红叶扣“胭脂”也。“十里”两句,述岭上景色。“十里松路”,杭州灵隐附近有“九里松”,“十里”大概是言其整数及协律之故。此言在这深秋季节,词人经过十里松下路,穿过岚云环绕松涛阵阵的山间小径,行到了胭脂岭。上片写沿路秋景。
“伫立”三句,写“胭脂岭”中景色。“素箑”,即白折扇。言词人长时间地站立在那儿,面对着青萝重叠,画屏似的山嶂,身入其中顿减了行后的焦热感,连手中的白折扇也不再使用。“明月”两句,点陶氏已逝世。“双成”,西王母手下仙女,这里喻陶氏;一“去”字,点明陶氏已归仙班,即仙逝也。“凤笙”,《风俗通》:“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宋史·乐志》说:“列其管为箫,聚其管为笙;凤皇于飞,箫则象之,凤皇戾之,笙则象之。”世称笙为凤笙,当本此说。“浃”,即遍及之意,即音响传达四周。此言词人伫立陶氏门前,追念陶氏如董双成般的容貌,哀伤她已仙逝。幻觉中仿佛半空中传来了凤笙般的仙乐,好象就是陶氏在吹奏啊。下片悼念陶氏,点出题词其门的缘由。
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13424.html
《凤栖梧·甲辰七夕》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起句“开过南枝花满院”说南面枝头上的桂花,因受到的阳光多所以开得较早,满院桂树吐香。接着的二句与后二句时序上为倒装。“高树”两句,触景生情。以“乞巧”、“求梦” 两事反映了当时七夕的时俗,并示己之思姬深情。下片“夜色”三句,承上写梦境,言词人在夜色深深中进入梦境之中,以及梦醒后物在人散的悲痛。这首词以绵丽为尚,思深语丽,抒情十分自然。作者吴文英资料

吴文英的诗词全集_吴文英的诗集大全,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 查看详情>>
吴文英古诗词作品: 《惜黄花慢·菊》 《烛影摇红·元夕雨》 《西河·春乍霁》 《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翁》 《点绛唇·越山见梅》 《月宫春·疏桐翠井早惊秋》 《探芳新·九街头》 《绛都春·南楼坠燕》 《汉宫春·花姥来时》 《浣溪沙·观吴人岁旦游承天》
古诗《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的名句翻译赏析
- 伫立。闲素箑。画屏萝嶂叠。明月双成归去,天风里、凤笙浃 - - 吴文英 - - 《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
- 烟林褪叶。红藉游人屧。十里秋声松路,岚云重、翠涛涉 - - 吴文英 - - 《霜天晓角·题胭脂岭陶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