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夹口鉴赏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出自:江宁夹口 更新时间:2018-03-30
王安石的诗集中以“江宁夹口”为题的七绝有两组,共五首,前一组两首,后一组三首。这三首诗属后一组。
《江宁夹口三首》主要描绘的是江宁夹口的景色,融情于景。第一首以春光比喻秋光,表现出浓郁和谐的诗情画意。第二首则在写景中隐隐表现出一种幽深的禅学境界。
第三首诗最为著名。此诗开头写泊船落帆之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舱里一灯荧荧,窗外夜色茫茫。这里的江面特别宽阔,波光浩渺,月轮孤悬。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罩着淡淡的哀愁。江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在诗人的意念之中,此时此刻,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静”字,虽然诗里没有明白写出。尽管岸边芦花瑟瑟,江上浪涛澎湃,但这一切都不在诗人的注意之中。因此,给读者的感受仍然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关门的咿哑声打破了江边的寂静,诗人的目光又转向岸上。王安石多次来往此地,当然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胧月色中,周围景物显得有些异样和陌生,才迟迟没有辨认出来。而“无灯”又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这一句的描写,已由静态转为动态。
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因为这时候连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接下来第三句仍然写景,只是在景物的内涵意义上已大为延伸,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一次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枫树,一棵倾斜的、半枯的枫树。过去他看到的是此树绿叶婆娑、生机蓬勃的形象,而此时因为江水冲刷,岸沙崩坍,已是蟠根半露,枝干倾侧,快要死去了。这如同庾信《枯树赋》里所说的那样:“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诗人发出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
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凄迷寂寞的境界。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皇甫松的《浣溪沙》说得好:“宿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王安石所说的“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

江宁夹口: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13785.html

王安石: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0.html

《河北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体现了此时此地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州县官衙敲诈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遇到天灾,更无法生存。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

王安石的诗词全集_王安石的诗集大全,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 查看详情>>

王安石古诗词作品: 《和杨乐道见寄》 《悲哉孔子没》 《州桥·乌塘渺渺绿平堤》 《疥·浮阳燥欲出》 《杂咏·小雨萧萧润水亭》 《马毙·恩宽一老寄松筠》 《代白发答·从衰得白自天机》 《蒙城清燕堂》 《彭蠡·茫茫彭蠡春无地》 《拟寒山·众生若有我

《江宁夹口》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