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创作背景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描写战乱中夫妻失散的痛苦和对重逢的向往,把个人感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笔调婉转,格调哀伤,词情凄苦,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靖康之变后十四年(1141),词人翘首北望,想到故国山河已丢失多年,收复失地又渺渺无期,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⑴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⑵直自:自从。
⑶凤凰城:指汴京。这句写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陷落。
⑷擘钗(bāichāi):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⑸破镜:据孟棨《本事诗》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⑹辽海北:泛指东北海边。
⑺玉关:玉门关,泛指西北地区。
⑻解(jiě):知道。
⑼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⑽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飞回,故称塞雁。
⑾一十四番(fān)回:指看见雁南归已经十四次了。即作者南来已有十四个年头。
白话译文
自从汴京城被攻破后,妻离子散劳燕双飞。逃到天涯海角的亲人没有音信。常常梦回辽海北,夜夜魂断玉门关。
残月知道团圆,牛良织女星知道团聚,为何不见亲人归来?今年春天还在听杜鹃悲啼。年年看鸿雁从边塞飞来,至今已有十四回了。
靖康之变后十四年(1141),词人翘首北望,想到故国山河已丢失多年,收复失地又渺渺无期,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35194.html
朱敦儒: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132.html
注释⑴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⑵直自:自从。
⑶凤凰城:指汴京。这句写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陷落。
⑷擘钗(bāichāi):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⑸破镜:据孟棨《本事诗》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⑹辽海北:泛指东北海边。
⑺玉关:玉门关,泛指西北地区。
⑻解(jiě):知道。
⑼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⑽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飞回,故称塞雁。
⑾一十四番(fān)回:指看见雁南归已经十四次了。即作者南来已有十四个年头。
白话译文
自从汴京城被攻破后,妻离子散劳燕双飞。逃到天涯海角的亲人没有音信。常常梦回辽海北,夜夜魂断玉门关。
残月知道团圆,牛良织女星知道团聚,为何不见亲人归来?今年春天还在听杜鹃悲啼。年年看鸿雁从边塞飞来,至今已有十四回了。
作者朱敦儒资料
朱敦儒的诗词全集_朱敦儒的诗集大全,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 查看详情>>
朱敦儒古诗词作品: 《渔家傲·谁转琵琶弹侧调》 《朝中措·当年弹铗五陵间》 《减字木兰花·古人误我》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减字木兰花·今年梅晚》 《水调歌头·偏赏中秋月》 《清平乐·相留不住》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杏花天·听蝉翦叶迎秋燕》 《眼儿媚·紫帔红襟艳争浓》
古诗《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的名句翻译赏析
-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 - 朱敦儒 - -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 - 朱敦儒 - -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 赏析 - - 朱敦儒
- 古诗《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 注释译文 - - 朱敦儒
- 古诗《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 创作背景 - - 朱敦儒
- 古诗《雨中花·岭南作》- -鉴赏 - - 朱敦儒
- 古诗《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 -注释译文 - - 朱敦儒
- 古诗《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鉴赏 - - 朱敦儒
- 古诗《临江仙·信取虚空无一物》- -赏析 - - 朱敦儒
- 古诗《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注释译文 - - 朱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