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燕吴传作品译文
荆王刘贾,漠高祖刘邦的堂兄,不知是什么时候参加起事的。汉元年,汉王还定三秦时,刘买任将军。平定了司马欣的塞地后,又随刘邦东进攻打项籍。
汉王败于成皋,向北渡过黄河,夺得张耳、韩信的军队,将军队驻扎在脩武县城。一方面深挖战壕,高筑壁垒;另一方面,派刘买带兵两万人,骑兵数百,进攻楚国,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焚烧了楚国的粮草,破坏了楚军的军需供给,使其无法供应项王军队的粮食。不久,楚兵出击,刘贾总是避开,不与楚兵交战,而与彭越相互依恃,以图自保。
汉王追击项籍到了固陵,派刘买带兵南渡淮河包围寿春。回来之后,派人去离间并招降了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归汉,协助刘买攻取九江,迎合英布的军队,会战于垓下,攻灭了项羽。因此,汉王又派刘贾率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一起,往西南方向进攻临江王共尉。共尉死后,临江遂改为南郡。
刘贾既有了战功,当时高祖的儿子年龄小,兄弟少,才德又不高,想封同姓的人为王以镇服天下,于是下韶说:“将军刘买有功劳,是够得上从子弟中选择封王条件的人。”大臣们说:“立刘买为荆王吧,管辖淮东。”六年以后,淮南王黥布反叛,向东攻打荆地。刘买与之交战,未能取胜,向富陵县败逃,被黥布的追兵杀死。
燕王刘泽,高祖同曾祖的兄弟。高祖三年,刘泽为郎中。高祖十一年,以将军之职带兵打败陈稀的将军王黄,被封为营陵侯。
高后主政时,齐国人田生游说在外时缺少资金,便以献策的方式求助于刘泽。刘泽十分高兴,在田生过生H的时候送给他二百斤黄金。田生拿到了黄金,立即返回齐国。次年,刘泽派人间田生:“我们不再是朋友啦!”田生来到长安,不去见刘泽,而借住在一个大宅裹,让他的儿子设法到吕后所宠幸的大谒者张卿手下做事。几个月后,田生的儿子请张卿到家里作客,田生亲自为他设宴。张卿前往,看见田生家裹的帷帐等装饰用具一如列侯的规格,大为惊讶。酒喝到畅快的时候,田生让众人退去,对张卿说:“臣观看了一百余所诸侯邮宅,都是高祖的功臣所住。现今吕氏家族原本辅佐高帝取得天下,功劳非常大,又有亲戚太后之尊。太后年事已高,吕氏势力尚弱小,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统辖代国。可太后难于启齿,怕大臣不同意。目前你最受宠幸,大臣们都敬重您,您何不规劝大臣们同意封诸吕为王,然后禀报太后,太后必然高兴。吕氏家族封为王,您也必然得封万户侯。太后想求得的事,您作为内臣,不迅速使其实现,恐怕将大祸临头。”张卿听了,认为很对,于是讽劝大臣们赞成封诸吕之事,并禀报了太后。太后上朝,就提起这件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请封吕产为吕王。事后,太后赏赐了张卿黄金一千斤,张卿取一半给田生,田生不受,并乘机劝说他道:“吕产封王,大臣们未必十分服气。现在营陵侯刘泽,是刘氏宗族中的长者,又是大将军,衹有他因未被封王而心怀怨望。现在您去对太后讲,分齐地十几个县封他为王,刘泽为此高兴而去,吕氏诸王的地位便更加稳固了。”张卿就对太后说了。又因为太后妹妹吕须的女儿是营陵侯刘泽的妻子,于是就封刘泽为琅邪王。琅邪王与田生前往封国,田生劝他快走,不要逗留。走出函谷关后,太后果然派人追来。刘泽已经出关,来人就回去了。
刘泽为琅邪王的次年,吕太后病逝。刘泽便说:“皇帝年少,诸吕当权,刘氏宗室势孤力弱。”于是领兵与齐王合谋西进,打算诛灭诸吕。当到达梁地时,听说汉大将军灌婴屯驻荣阳,就收兵驻扎于本国的西疆,独自奔驰至长安。这时,代王刘恒也从代国到了京师长安,各将相与刘泽共同拥立代王为汉天子,即孝文帝。孝文帝元年,改封刘泽为燕王。把琅邪地区仍给了齐国。
刘泽做燕王两年后去世,谧称敬王。其子康王刘嘉继位,九年去世。康王之子定国继位。定国和他父亲的姬妾通奸。生一男孩,又强夺其弟媳为妾,还与三个女儿通奸。定国打算诛杀肥如县县令郢人,郢人等向朝廷上告定国,定国派谒者以违犯别的法律的罪名捕杀郢人灭口。到了元朔年间,郢人的兄弟再次上书朝廷详细告发定国的罪状。武帝让公卿大臣讨论,都议论说:“定国的行为如同禽兽,乱了人伦,违反了天意,罪当处死。”天子批准了这一建议。定国于是自杀。封国建立四十二年,被废除。哀帝时,为了延续断绝封国的诸侯世家,将刘泽玄孙的孙子无终县的衹有一级爵位的刘归生封为营陵侯。更始年间,刘归生被兵士杀害。
吴王刘濞,高帝兄长刘仲的儿子。高帝封刘仲为代王。匈奴进攻代国,刘仲不能坚守,暗自弃国而逃,从雒阳回京师长安。天子不忍绳之以法,废除其王位,降为合阳侯。将他的儿子刘濞封为沛侯。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亲自带兵前往讨伐。这时,刘濞二十岁,以骑将随高祖打败黥布。荆王刘买被黥布杀害后,无后代。高祖担心吴郡及会稽郡之民轻浮而凶悍,一时没有较强大的诸侯王镇抚,他的儿子年龄尚小,于是在沛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拜授印后,高祖召见并给他相面,说:“你有反叛之相。”心裹后悔,不该封他,但又不能收回成命,于是轻轻拍着刘濞的背说:“汉立国五十年后,东南面将有反叛之乱,难道会是你吗?不过,天下同姓是一家,千万不要反叛!”刘濞磕头说:“我不敢。”
惠帝与吕后统治时期,由于天下初定,各郡国诸侯都专心致力于本国的统治。吴国的豫章郡有座产铜的山,于是招致四方的亡命之徒盗铸货币,又在东南煮海水为盐,因而不向百姓收税,国家财政十分富足。
文帝时,吴太子到京师朝见,得以陪伴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地人,致使他与楚人一样的轻浮凶悍,骄横纵恣。下棋时争棋路,对皇太子不恭敬,皇太子举起棋盘掷向吴太子,将他打死,于是把他的尸体送归吴国安葬。吴王恼怒地说:“天下同姓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安葬在长安,何必归葬吴地!”又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由此,吴王心怀不满,渐渐失去诸侯王对汉廷的礼节,装病不朝见皇帝。朝廷知道是为了他的儿子被杀的缘故,查验后实际上没有病,因而吴国每派使臣来,总是拘系而进行责罚。吴王害怕,更加固谋反叛朝廷。后来,刘濞让人代己向皇帝行秋请之礼,文帝又责问吴国来使。使者说:“天子要是察知臣下私事,使臣下忧患生变,是不吉利的。如今吴王开始谎称有病,被天子察觉了,他看到责罚得快,就更加隐蔽其阴谋了。他害怕天子要杀他,其谋对朝廷更没有好处。衹有天子赦免他以往的罪行才是上策。”于是,天子全部赦免吴国使者,放归吴国,并赏赐吴王凭几和手杖,说吴王老了,可以不到京城朝见天子。吴王被释罪后,其阴谋就更加无所顾忌了。然而,吴国有铜和盐之利,百姓因而不用缴税;如有当服劳役者,官府也为之出钱以代。每到年节,都要慰问有才学的人,并给乡里居民以赏赐。别的郡国派官吏来吴国逮捕逃到吴地的罪犯,吴国也释其罪,严禁不给。就这样治理了三十余年,因而吴王能役使其民众。
时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到皇太子的宠爱。他不止一次地讲吴王的罪过,主张削其地加以处罚。他还几次给文帝上书说这件事,文帝性格宽厚,不忍心处罚,由此吴王愈加蛮横。后来景帝即位,晁错任御史大夫,他向天子说:“从前高祖初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年龄小,于是大封同姓为诸侯王。因而高祖的庶子刘肥为齐悼惠王,统辖七十二城之地;庶弟刘交为楚元王,管辖楚国四十城之地;兄长的儿子刘濞为吴王,统辖吴国五十余城之地。这三个诸侯国,占有了全国一半的土地。现在吴王因为他的儿子被杀,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按照古代法规应当处死。文帝不忍心处死吴王,反而赏赐他凭几与手杖,对他的恩惠是多么的深厚。可是吴王不但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纵,公然就山铸造货币,煮海水为盐,引诱四方逃亡之入图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属地他要反叛,不削减也要反叛。削减了,他反叛会快一些,造成的祸害小一点;如果不削减他的属地,反叛得晚一些,造成的祸害会更大。”景帝三年冬天,楚王来朝见天子,晁错就说楚王刘戊前些年在为薄太后守丧期间,在守丧的房间内与人通奸,请处以死刑。天子下诏赦其死罪,祇削减他的属地束海郡。在此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去他的属地常山郡。胶西王刘印因为卖官爵的事犯了罪,也被削去了六个县。
在汉朝诸大臣议论要削减吴国属地时,吴王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按照预定计策进行谋反。考虑在诸侯王中无人可与之谋,听说胶西王勇敢,喜好军事,诸侯都惧怕他,于是派中大
应高去游说胶西王说:“吴王碌碌无能,日夜都有忧心的事,我们是一家人,因而派我来向你说说吴王的心事。”胶西王说:“有什么指教?”应高说:“现在天子任用奸邪之臣,听信谗言,更改法律,侵削诸侯王领地,征收索要的东西曰益增多,谴责处罚实在太重,而且与let俱增。俗话说:狗吃东西开始时舔糠,慢慢的就要吃米了。’吴国与胶西,是诸侯中的有名者,一时受到查处,就不能安稳纵恣地行事了。吴王身体有病,不能朝见天子已有二十余年。他常常怕受到猜疑,而又无法说清楚,整日束身自修,还惟恐不能得到朝廷的开释。听说大王您曾因买卖官爵的事犯过错误,并因此被削减了属地,处罚不当,这恐怕朝廷的目的不止是要削地吧。”胶西王说:“有这回事。你要怎么样?”应高说:“同做坏事,要互相帮助;共同友好,要把好处留给对方;要各自同情对方,就要相互满足对方的求助;共同的欲望,要一道奔赴向前;共同的利益,要一道拼死去追求。现在吴王自以为与大王所担心的是一样的,愿意依据时机,顺应事物的规律,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除去天下的灾难。您看可以吗?”胶西王惊讶地看着他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呢?皇帝虽然逼我们很急,那衹有一死而已,怎么能不服从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削诸侯,遮塞忠贤,满朝臣子都怨恨他,各诸侯王都有反叛之意,事情坏到了极点。天上出现彗星,地裹出现蝗虫,这是万世也少有的。在百姓忧愁劳苦之时,圣人就该举事了。吴王对汉廷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晁错,对诸侯则跟随在大王之后,驰骋于天下,走到哪裹,哪里就投降;军队攻打哪裹,哪裹就崩溃,没有人敢不服从。如幸得大王诚心答应并给我一个回音,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夺取函谷关,守住荣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搭建行军停息的简易房舍,等待大王。要是有幸大王来了,那么,天下可以兼并,由吴、胶西两主分而治之,这样不也是可行的吗?”胶西王说:“奸。”应高回去向吴王报告了情况。吴王还担心胶西王不实现诺言,于是亲自以使者身份潜行至胶西,与刘印当面约定。
胶西国群臣中有的人知道了胶西王的谋划,规劝说:“诸侯的属地不过是朝廷的十分之二,为叛乱而使太后忧愁,不是好的策略。现在侍奉一个皇帝还说不容易,假使反叛得逞,两个皇帝争权夺利,发生的灾难将会更多。”胶西王不听劝告,还是差派使臣分头去约齐、苗川、胶柬、济南各国,他们都答应了。
诸侯新受削地的责罚,既震动又恐惧,大都怨恨晁错。等到削吴国的会稽、豫章郡的韶书一到,吴王首先起兵反叛,处死了在吴国朝廷的二干石以下官吏。胶西、胶束、苗川I,济南、楚、赵各国随之都反叛,向西进军。这时,齐王后悔,违背诺约,守城不发兵;济北王因城墙没有修好,他手下的郎中令胁迫住济北王,也不得发兵。胶西、胶束二王为统帅,与苗川I王、济南王一道,共同围攻临萏。趟王刘遂于暗中也让匈奴与之联合进兵。
七国联合反叛开始时,吴王将全部军队投入,向国内下令说:“寡人现已六十二岁,亲自领兵出征;我小儿子十四岁,也身先士卒。国人中年龄大到六十二岁,小的满十四岁的,都要从军。”共招集到二十余万人。同时又派使臣到南面的闽、束越两国,两国也发兵相随。
景帝前元三年正月甲子Et,吴王刘濞首先起兵于广陵,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派使臣向各诸侯王送去书信,说:“吴王刘濞敬向胶西王、胶束王、苗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已故长沙王的王子问候并请教:由于汉廷有贼臣晁错,他没有什么功劳,却侵夺诸侯的属地,并使官吏揭发、拘囚、审问和治罪诸侯,以专门侵夺、侮辱诸侯为其本职。对刘氏骨肉不以诸侯之礼相待,不任先帝功臣,进用邪恶之人,以迷惑之言为害天下,要使国家遭受危难。天子多病,志在安乐,不能看清事实。因而我要举兵诛灭晁错,现谨向大家讨教。我国虽然窄小,方圆祇有三千单,人口虽少,但精兵有五十万。我尊奉南越国三十余年,其国王及各位首领都愿意分出军队支持我,因而又可以得到三十万人。寡人我虽碌碌无能,愿意亲自跟随各位国王。南越兵北攻长沙国,以王子平定长沙以北后,再向西进攻蜀郡、漠中。通告束越王、楚王及淮南、济北、衡山三王,与我一起西进;齐地诸王与趟王平定河间、河内以后,或是进入临晋关,或是与我在雒阳会合;燕王、赵王因原与匈奴单于有约定,燕王在平定北面的代、云中以后,将匈奴兵带入萧关,直取京师长安,匡救天下,以安高帝庙宇,与诸王共勉之。楚元王王子与淮南、衡山、济北三王已有十余年未得到朝廷的恩泽,故对漠廷恨之入骨,想发兵攻汉廷已久有此心,我没有得到各位国王的意见,未敢听其便。现在各位国王如能救亡国、继绝世,振兴弱小,讨伐暴虐,安定刘氏家族,是国家之大幸。吴国虽然贫穷,但我三十余年来,节衣缩食,积聚金钱,El夜操练军队,屯积粮食。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原因,愿与各位国王共同努力实现。凡能捕斩大将的,赏黄金五千斤,封万户侯;捕斩列将,赏黄金三千斤,封五千户侯;捕斩裨将,赏黄金两千斤,封二千户侯;捕斩二千石官吏者,赏黄金一千斤,封千户侯:皆为列侯。有以军队与所辖城池或土地来降者,所带士兵、人户各一万者,封赏与斩获大将相同;所带士兵及人户各达五千的,其封赏与擒斩列将相同;如所带兵卒及人户各有三千,则按捕斩裨将待遇;如士兵、人户各有一千,则给斩获二千石的待遇。其他一般小官吏均可按等级分别享受爵位与赏金。所给封赏比汉廷的规定多一倍。原有爵位及封地的人,除保留其原有的外,另外再给封赏。希望各位国王公开向士大夫等宣布,不敢有所欺瞒。寡人的黄金与钱币天下处处都有,不一定取自吴国,各位国王日夜使用也用不完。如有应该给予封赏的人,可以告诉我,我将派人送黄金、钱币去。非常恭敬地将上列情况通告你们。”
汉朝廷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景帝派太尉、条侯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领出发攻打吴、楚;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趟国,派将军乐布率兵出击齐国,派大将军窦婴驻扎荣阳,以监视齐、赵军队的动静。
当初,在吴、楚反叛的消息刚听到、尚未发兵之际,窦婴向天子讲起吴国前丞相袁盎。天子于是召见袁盎,询问解决吴楚反叛的计策。袁蠢说:“吴、楚相互通书,都说‘贼臣晁错专权,贬谪诸侯,削减侵夺诸侯封地,,因此而反叛,称作向西讨伐,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封地即罢兵。现今之计惟有将晁错处死,派出使臣去赦免七国之罪,恢复七国的原有封地,那就可以不用兵刃相见,就可以避免流血牺牲。”天子依从他的建议,就将晁错斩首。详细情况记载在《袁盎传》中。于是,封袁盎为太常,掌宗庙祭祀,并出使去见吴王。吴王的侄子德侯为宗正官,以与吴有近亲关系作为辅助使臣派去吴国。等到吴国时,吴、楚两国的军队已在进攻梁国的军营。宗正因为是亲戚,先入见吴王,命吴王跪拜接受诏书。吴王听说袁盎来了,知道他想说什么,笑着回答说:“我已经为束帝了,还要向谁拜?”不肯见袁盎而将他扣留军中,企图胁迫其为吴将。袁盎不肯答应,吴王就派兵围守,准备杀了他。袁盎于夜间逃到了梁国,于是回到京城,将情况报告了天子。
条侯周亚夫乘官车六乘传,调集大军会兵荣阳。到了雒阳,遇见了剧孟,高兴地说:“七国反叛,我乘官车到了这里,没有想到竞能安全地到达此地。我还以为反叛的诸侯已得到了剧孟。现在剧孟没有动摇,我占据了荣阳,荣阳以东的地区就不用忧虑了。”到了淮阳,向原是父亲绛侯周勃的幕僚邓都尉询问:“有什么计策?”邓都尉说:“吴国的军队十分精锐,他们交锋很难取胜。楚军浮躁,不能久留。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带兵去东北方向驻兵昌邑,将梁国丢给吴国,吴国必然将全部精锐部队攻打梁国。将军则深挖战壕,高筑壁垒,派出轻装部队守住淮河、泅水的出入口,断绝吴国的粮饷供给。使吴、楚两国感到疲惫而粮草匮乏,我们用装备、物资齐全的优点去制住他因缺粮、缺物资而急于想结束战争的不利处境,造就必然会打败吴国。”周亚夫听了说:“此计甚妙。”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在昌邑南面坚守,同时派轻装部队切断吴国的运粮道路。
吴王初起兵时,其臣田禄伯为大将军。他向吴王说:“将军队集结向西,没有其他出奇制胜的办法,立功很难。臣愿带领五万人,另行沿长江、淮河而进,收复淮南、长沙,入武关,而后与大王会合,这也是一条好计。”吴王太子规劝说:“大王起兵是以反漠为名,军队难以借给别人统领。如他人也起来反对吴王,那怎么办?况且,由他人揽军权分兵而去,万一碰到不利于我之事,衹能白白使自己遭受损失而已。”吴王于是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年轻的将军桓将军向吴王劝说道:“吴国步兵多,利于在险恶之地作战;漠廷车、骑兵多,利于在平原作战。希望大王经过的城市末攻下的话,暂且径直西进,迅速占领洛阳的武器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占据高山及河流的险要之地,并以此来号令诸侯,那么,虽然没有入关,天下就已经平定了。如果大王行军慢,所遇城邑都要逗留,一旦漠军以兵车及骑兵来了,进入梁、楚两国的外围,战争就要失败了。”吴王征求各位老将军的意见,老将军们说:“此人年少,虽可用以冲锋陷阵,怎能懂得深谋远虑呢?”于是,吴王没有采用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专权,并亲自带兵,尚未渡过淮河,他手下的许多宾客就分别被封为将、校尉、行间侯、司马等官,惟有周丘没有任用。周丘,下邳人,有罪逃至吴国,做酒的买卖,且行为不端,吴王瞧不起他,故不任用。于是周丘请见吴王,向吴王说:“臣因为没有能力,不能戴罪立功于军队。臣不敢向大王请求给我带一些兵,衹希望大王给我一漠符节,我必然会有报答的。”吴王于是给他以汉符节。周丘得到了汉节,于夜间速入下邳。当时下邳已听说吴国反叛,都在城中防守。周丘到了驿站,召传县令入房间,宣布县令罪名。让侍从将县令处死。然后将与自己的兄弟们相好的有势力的官吏召集在一起说:“吴:正的兵就要到了,将下邳全城的人都杀了衹不过要一顿饭的功夫。现在我们降吴,各人的家属及房产必然会保住,能力大的争取封侯的机会到了。”这些人出去后便相互通告,于是下邳城全部投降。周丘一夜之间就得到兵卒三万人,于是派人去报告吴王,并带领士兵向北攻城略地。及到城阳,已有士兵十余万人,并打败了城阳的中尉军。听说吴王败逃的消息,心裹思量无法与吴王一起取得成功了,于是又带着士兵回归下邳。途中,因背上生毒疮而死。
二月,吴王败逃,天子乃韶谕将军:“听说做善事者上天必然会以福回报,作恶者上天必会报以灾难。我朝高帝功德永垂,建立诸侯之国。赵幽王、齐悼惠王无艮子继王位,文帝哀怜之,并施恩惠,封垦旺子刘遂、惶墓王子型生等为诸侯王,令他们继续奉祀其先王的宗庙,成为汉朝的藩国。其恩德可谓天高地厚、光比E1月。然而,吴王刘濞背德弃义,诱招天下的亡命之徒,私铸钱币,扰乱国家的币制,装病不按时朝见皇帝达二十余年。主管部门几次要求治刘濞之罪,文帝宽容不治,目的是想让他改过从善。而今,他与楚王刘戊、趟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苗川I王刘贤、胶束王刘雄渠互相约定,共同谋反,违反天意,叛逆汉朝,起兵发难,想推翻中央王朝。叛军杀死汉朝的大臣及使者,强行劫掠百姓,滥杀无辜,烧毁民宅,掘民坟冢,十分残暴。而刘印等人更加叛逆无道,烧毁郡国宗庙,抄掠供奉宗庙的衣服器具,我十分痛恨。现在我穿素服,不上正殿,希望将军们要动员士大夫努力讨伐这些反叛分子。打击反叛分子以杀得多、入地深计功,俸禄在比三百石以上的反叛分子都要杀掉,不许释放。谁敢议论诏书或不按诏书要求的去做,都要处以腰斩。”
原先,吴王在渡过淮河后,与楚王一起向西攻败景帝弟刘武的梁国军队于棘壁,乘胜向前进击,锐不可当。梁孝王为之畏惧,派将军迎击。吴、楚军又打败了梁国的两路军队,士兵都往回逃走。梁孝王几次派使臣向太尉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援救。又派使臣将周亚夫的态度向天子告发,天子派人让周亚夫去救梁国,周亚夫又以特殊情况而不发兵救梁。梁王于是派韩安国与以死阻楚反叛的楚丞相张尚之弟张羽为将军领兵,才得以稍败吴军。吴兵想向西进,梁国的城池均有防守,因而不敢向西走,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在下邑,吴军求战,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于是夜裹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于是吴王与其麾下壮士千人乘夜逃走。过淮河,走丹徒,退保束越。束越有兵约万余人,并派人招集逃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于是欺骗吴王,乘吴王出来慰劳兵士,即派人用矛戟撞死了吴王,用木匣装上吴王的首级,飞马上报汉廷。吴太子刘驹逃入闽越。吴王死后,吴军溃散,随时随地都有士兵向汉太尉条侯及梁军投降。楚王刘戊兵败,自杀而死。
胶西、胶束、苗!三王围攻齐国的临苗,历时三个月还没有攻破。汉兵一来,就各自领兵回国去了。胶西王回国后,光脚步行,睡稻草席,喝白水,并向太后赔罪。其太子刘德说:“汉军已在撤兵,我看他们比较疲惫,可以袭击他们,希望大王收拾残余兵力追击,如不能战胜,可以逃到海上去,亦未为晚。”胶西王说:“我们的士兵伤亡过重,不能再打仗了。”不听他儿子的意见。汉朝将领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送来一封书信,信中说:“我奉天子的韶书来诛杀反叛者。凡投降者赦免其罪,恢复原来的职位;不投降者消灭之。胶西王你何去何从,我须据以处理。”胶西王袒胸露臂赴汉军军营,磕头拜谒,说:“臣刘印奉法不谨慎,所以惊骇百姓,有劳将军远道来到我的穷国,请给予剁为肉酱的刑罚。”韩颓当手执金鼓与之相见,说:“胶西王对发兵反叛感到苦恼,我愿意听听你发兵的原因。”胶西王一面磕头,一面跪着向前走,回答说:“是这样的:晁错是天子面前当权的臣子,他改变高帝的法令,侵夺诸侯属地,刘印等认为是不公正的。我们害怕他要把国家搞乱,因而七国同时发兵以诛杀晁错为目的。现在听说晁错已被杀,刘印等谨撤兵回国。”韩颓当说:“如果大王认为晁错所做不善,为什么不上告皇帝呢?同时,没有皇帝诏书及发兵虎符,而擅自出兵攻打正义的国家。从这些看来,你们的意图不是衹想诛杀晁错而已。”马上取出天子的诏书,读给胶西王听,说:“大王你自裁吧。”胶西王说:“像刘印等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就自杀而死。太后、太子也都死了。遣时,胶束、苗川、济南三王也都伏法被杀。郦食其领兵进攻赵国,打了十个月才取胜,趟王刘遂自杀。济北王刘志初被胁迫与谋,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当初,是吴王首先反叛的,同时兼领楚兵,联络齐国与赵国。从正月开始,到三月就都被攻破并灭亡。赞曰:荆王刘贾之所以被封为王,是因为天下还未安定,所以虽是刘氏远房,也封为王,坐镇江淮一带。刘泽封王起端于田生之谋,他先激吕后封吕产,后让人讽吕后封刘泽为王,终于面南称孤了三代。一旦事情败露,随之就是重罪,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吴王刘濞专有山海物产之利,能减轻赋税,笼络并役使民众,反叛之谋从他的儿子被杀时萌生。古代的诸侯国方圆不过百里,山林川泽还不算在内,大概就是为了防备其反叛中央。晁错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反而灾祸及身而死。“不要做起事的主谋,因为会遭到祸害”,此言不正是说的晁错吗!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刘伯,老二刘仲,刘伯死得早。高祖做了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叫刘仲和审食其留下侍奉太上皇,刘交和萧何、曹参等一起跟高祖去见景驹,遇到项梁,一起拥立楚怀王。于是向西攻南阳,进武关,和秦在蓝田开战。到霸上,封刘交做文信君,跟着进入蜀汉,回去乎定三秦,杀项籍。登上帝位,刘交和卢绾经常侍奉皇上,出入于卧室内,向外传达各种内事密谋。而皇上的堂兄刘贾多次带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汉六年,已废了楚王信,把他的地盘分成两个国,立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统治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个县,因为他们以前有功的原因。后来封次兄刘仲做代王,长子刘肥做齐王。
起初,高祖微贱时,经常避难,时时和宾客们一起到大嫂家吃饭。嫂子讨厌小叔和客人来,假装羹汤吃完了,用勺刮锅,客人于是都走了。高祖随后看锅裹有羹汤,因此怨恨嫂子。等立了齐、代王,衹有刘伯的儿子未得侯位。太上皇为他说话,高祖说:“某不敢忘了封他,是因为他母亲不慈厚。”七年十月,封刘伯的儿子刘信做羹颉侯。
元王到了楚,封穆生、白生、申公做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派儿子郢客和申公一起完成学业。文帝时,听说申公研究《诗》最精通,立为博士。元王喜欢《诗》,儿子们都读《诗》,申公开始做《诗》传,称为《鲁诗》。元王也编集《诗》传,称做《元王诗》,世上或许还存有其诗。
高后时,令元王儿子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在位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死,文帝便令宗正上邳侯郢客继位,这是夷王。申公做博士,免了官,跟郢客回去,又任命为中大夫。在位四年薨,儿子刘戊继位。文帝尊宠元王,生了儿子,封爵比同皇子。景帝即位,以亲亲名义封元王宠爱的儿子五人:儿子刘礼为平陆侯,刘富为休侯,刘岁为沈犹侯,刘执为宛朐侯,刘调为棘乐侯。
起初,元王敬重申公等,穆生不喜欢喝酒,元王每次摆酒,常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到王刘戊即位,经常准备,后来忘了摆甜酒。穆生回去说:“可以走了!不摆甜酒,王的意思怠慢,不走,楚人将把我钳在市上。”称病卧床。申公、白生勉强让他起来说:“难道就不想想先王的恩德吗?现在王一旦失于小礼,怎至于这样!”穆生说:“《易》说‘知道征兆的大概是神吧!征兆是行动的隐微之象,吉凶的预先表现。君子见到征兆就行动,不等到最后时刻。’先王之所以礼遇我们三人,是因为大道还存在;现在忽视它,是忘了道。忘了道的人,怎么可以与他久处!难道是为区区小礼吗?”于是称病辞归。衹有申公、白生留下。
王刘戊逐渐淫暴,二十年,因为在给薄太后服丧期间私下通奸。削减束海、薛郡,于是和吴暗通。二人劝谏,不听,受胥靡之刑,让他们穿着赭衣,举着杵在市上正身舂臼。休侯派人劝谏王,王说:“季父不跟我一致,我起事后,先捉住季父。”休侯害怕,便和母亲大夫人逃至京城。二十一年春,即景帝三年,削减封地的文书一到,便响应昱王谋反。他的国相堂适、太傅趟童吾劝谏,不听。便杀了迟尚、裹吾,起兵会合星军向西攻凿,攻占夔壁,到旦旦南,和连将旦垩去开战。选阻绝县楚的粮道,士兵饥饿,呈王逃跑,睾呕自杀,军队于是投降坠。
汉平定了吴楚,景帝便立宗正平陆侯刘礼为楚王,承续元王,这是文王。四年薨,儿子安王刘道继位。二十二年薨,儿子襄王刘注继位。十四年薨,儿子节王刘纯继位。十六年薨,儿子延寿继位。宣帝即位,延寿认为广陵王刘胥是武帝的儿子,天下有变动一定能被拥立,暗中想依附辅助他,便为他的王后的同母弟赵何齐娶广陵王女儿为妻。和何齐谋划道:“我和广陵王联手,天下如有不安定,出兵援助,让广陵王登皇位,何齐娶公主,可得到列侯之位。”于是派何齐持信给广陵王说:“希望您增加耳目,争有天下不要落在人后。”何齐的父亲长年上书告发。此事下到有司,核对口供属实,延寿自杀。立三十二年,封国废除。
起初,休侯刘富逃到了京师,王刘戊谋反,刘富等都连坐免了侯位,削除属籍。后来听说他多次劝谏刘戊,便改封为红侯。太夫人和窦太后有亲戚关系,害怕山东寇贼,请求留住京城,诏令允许。刘富的儿子辟彊等四人供养她,在朝做官。太夫人薨,赐给坟地,葬在灵户。刘富传国到曾孙,没有儿子,封国断绝。
辟彊字少卿,也好读《诗》,能写文章。武帝时,以宗室子身份跟着二千石论议,为各宗室之首。清心寡欲,常以书白娱,不肯做官。昭帝即位,有人游说大将军霍光说:“将军没看见诸吕的事吗?处在伊尹、周公的地位,摄政专权,却背离宗室,不和他们一起任职,所以天下不信任,最后到灭亡。现在将军在权高之位,皇帝很年轻,应多结纳宗室,又多和大臣们一起做事,与诸吕之道相反,如此就可以免祸。”霍光觉得对,便选择宗室中可任用的人。辟彊的儿子刘德在丞相府待韶,三十多岁,想录用他,有人说他父亲还在,也是受先帝宠爱的。于是拜壁彊为光禄大夫,守垦乐卫尉,当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升为宗正,几个月就死了。
刘德字路叔,修习黄老之术,有谋略。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被召见于甘泉宫,武帝称他为“千里驹”。昭帝初年,做宗正丞,参与处治刘泽诏狱。因父亲任宗正,改为大鸿胪丞,又转任太中大夫,后来又做宗正,参与拷问上官氏、盖主的事。刘德常抱着《老子》知足常乐的想法。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给他,刘德不敢娶,害怕太荣盛。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拦住刘德申述连坐之事,刘德多次用公主Et常起居有失检点来责备他。侍御史以为霍光怨恨刘德不接受女儿,猜想他的意思弹劾刘德诽谤诏狱,免作庶人,隐居山野田间。霍光听说后很痛恨,又禀告皇上召刘德守青州刺史。一年多,又做宗正,参与立宣帝。因拥立皇帝赐爵关内侯。地节中,因亲亲行为笃厚封为阳城侯。儿子安民做郎中右曹,宗室家族因刘德做官宿卫的有二十多人。
刘德为人宽厚,乐善好施,每次办理京兆尹的事,常为罪人平反。家产超过百万,就用来救济兄弟,供宾客饮食,说:“富有,是百姓怨恨的。”在位十一年,儿子刘向因铸造假黄金,应当伏法,刘德上书讼罪。赶上他去世,大鸿胪上奏刘德辩解儿子的罪,有失大臣之体,不应赐谧号立后嗣。韶令说:“赐谧号缪侯,为他立后嗣。”传到孙庆忌,又做宗正太常。薨,儿子刘岑继位,做诸曹中郎将,位列于校尉。官至太常。薨,传给儿子,到王莽失败,便断绝了。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十二岁时,因父亲刘德恩荫为辇郎。行冠礼后,因行为修饬升为谏大夫。这时,宣帝按武帝过去的做法,招选名儒俊才配备左右。更生因通达能连缀文辞,和王裹、张子侨等一起进见应对,献上赋颂共几十篇。皇上又开始信奉神仙方术,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上讲神仙指使鬼怪铸造金子的办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世上没人得见,而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武帝时办理淮南案时得到了它。更生从小读它,觉得奇妙,献上去,说可制成黄金。皇上命令他主管尚方铸造之事,花费很多,方子不灵验。皇上便把更生下交官吏,官吏弹劾更生铸假黄金,下狱当死。更生的哥哥阳城侯安民上书,愿意交纳国内一半的户VI,来赎更生的罪。皇上也认为他是奇才,以逾冬减死论处。赶上刚把《谷梁春秋》立于学官,征更生学习《谷梁》,在石渠讲论《五经》。又拜为郎中、给事黄门,升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元帝刚即位,太傅萧望之做前将军,少傅周堪做诸吏光禄大夫,都领尚书事,很受尊重信任。更生年纪比望之、周堪小,然而二人器重他,推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做左、右拾遣。四人同心辅佐政事,苦于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周堪、更生商议,打算禀告皇上罢免他们。没有禀告话就泄露了,被许、史及弘恭、石显诬告,周堪、更生下到监狱,和望之都被免了官。事在《望之传》。那个春天发生地震,夏天,客星出现在昴、卷舌之间。皇上有所感悟,下诏赐望之爵关内侯,奉朝请。秋天,征召周堪、刘向,想任命为谏大夫,弘恭、石显禀告,都做了中郎。冬天,地又震。当时弘恭、石显、许、史的子弟侍中诸曹,都对望之等侧目而视,更生害怕,就叫他的外亲上书非常之事,说:
我私下听说以前的前将军萧望之等。都忠正无私,想达到天下大治,得罪了贵戚尚书。现在道路上的人听说望之等又做官,认为将又被诬陷,一定会说曾有过失的臣子不应再用,这是很不对的。臣听说春秋地震,是因为在位执政的人太强盛,不是因三个匹夫地震,也已经很明白了。并且从前高皇帝时,季布有罪,至于灭族,后来赦免任命为将军,终于在高后、孝文之间成为名臣。孝武帝时,倪宽有重罪下狱,按道侯韩说谏道:“以前吾丘寿王死了,陛下至今后悔;现在杀了倪宽,以后又要大大地后悔了!”皇上被他的话感动,便赦免了倪宽,又录用他,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没有比得上倪宽的。又董仲舒因私作灾异书犯罪,主父偃上奏此事,下交官吏审讯,罪名至于不道,幸而蒙恩未杀,又做了太中大夫,胶西相,因年老有病免职回家。汉有改作宪章制度的事,经常下诏询问他。仲舒是世上儒学宗师,他参与审定议论有利于天下。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因诽谤罪下狱三年,免为庶人。宣帝又任用夏侯胜,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以敢直言出名,天下赞美他。像这样的一些臣子,大多与此相类似,难以一一记述。有过失的臣子,不辜负国家,对天下有利,从这四名臣子,就足以看到了。
以前弘恭上奏望之等案件判决,三月,大地震。弘恭移书称病离官,后来又任职,天阴下雪,由此来说,地震大概是因为弘恭等。
臣愚认为应斥退弘恭、石显以表明掩盖善德的惩罚,进用望之等来通达贤者之路。这样便太平之Lr大开,灾异之源闭塞了。
书上奏后,弘恭、石显怀疑是更生做的,奏请拷问奸诈。果然招认,于是逮捕更生下狱,下交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拷问。弹劾更生以前任九卿时,因和望之、周堪谋划排斥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者获罪,毁谤离间亲戚,要斥退他们而独自专权。为臣不忠,侥幸不被杀,又蒙恩被征用,不悔改以前的过失,却教人上言非常之事,诬陷毁谤大逆不道。更生因罪免为庶人。而望之也因让儿子上书伸冤前事获罪,弘恭、石显禀告让他到狱中对辞。望之自杀。天子很悔恨,便提升周勘做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做光禄大夫给事中,很受信任。弘恭、石显害怕,数次毁谤;更生见周堪、张猛在位,希望自己能再进用,害怕他们倾覆,便上封事谏说:
臣以前有幸因骨肉之亲官为九卿,执法不谨慎,于是又蒙受恩典。私下见灾异叠起,天地失常,表象是因为国家。想最终不讲,又想到忠臣即使在家务农,仍不忘国君,是忠谨的大义。况且又加上骨肉亲情,再加上未报旧恩!想竭尽愚诚,又怕超越职守,然而想到两重恩情未报,忠臣大义,引发愚意,退身到农田,死了也没有悔恨了。
臣听说舜任命九官,众官互相推让,和睦之至。众贤人在朝廷和睦,那么万物便在原野上和睦。所以箫管九次奏《韶》,凤凰飞来;击钟鸣磬,百兽相率来舞。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宁的。到了周文,在西郊开辟基础,众贤聚集,没有不肃敬和谐的,崇尚推让的风气,消除纷争诉讼。文王去世,周公怀念他,歌咏文王的德行,《诗》中说:“美好的清庙肃敬和谐,有名望的公卿大夫都来参加助祭;众多的士人,执行文王的美德。”此时,武王、周公继承政事,在内朝臣和睦,在外万国欢乐,所以能都得到他们的欢心,来事奉先祖。《诗》说:“宾客以和而来,至而肃敬助祭,诸侯相连不断,天子端庄盛美。”说四方都以和而来。诸侯在下和睦,天在上应报,所以《周颂》说“降福很多”,又说“给我厘蛑。”厘蛑,就是麦子,开始是从天上降下的。这都是用和达到和,获得了天的佑助。
往后到幽、厉之际,朝廷不和,互相非怨,诗人痛心并担忧地说:“人们不做善事,自守一方,互相怨恨。”众小人在位顺从邪议,朋比为奸,背离君子,所以《诗》说:“朋比为奸,互相诋毁,多么悲哀!谋划善事,便违背它,谋划不善的事,就依从它!”君子独处坚守正义,不为众曲而自屈,勉力从事王事却被憎恨诬谄,所以《诗》说:“醒勉行事,不敢自告劳苦,没有罪过,却被众[21诬谄!”此时,曰月相掩蚀而无光,《诗》说:“朔日辛卯,发生Et食,多么丑恶!”又说:“那月亮微暗了,这太阳微暗了,现在这些百姓,多么悲哀厂又说:“月告凶,不行常道;四方之国政治举措失当,是因为不能用善人!”天的变异显现在上,地的变异运行在下,水泉沸腾,山谷变位。《诗》说:“百川沸腾,山顶崩裂,高岸成为低谷,深谷成为山陵。哀痛现在的人,何曾不受惩戒!”霜降失去节制,不按时节,《诗》说:“正月多霜,我心忧伤;人们的假话,也太厉害了!”说人们以对为错,为数众多。这都是不和,贤和不肖变位所导致的。
从此以后,天下大乱,篡位谋杀之祸一起发生,厉王逃亡彘,幽王被杀,到了平王末年,鲁隐刚即位,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到鲁,而《春秋》为他避讳,不说来奔,这是伤心祸患从此开始了。此后尹氏世代公卿专权恣肆,诸侯背叛周而不朝拜,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倒两次,彗星出现三次,夜裹恒星没有出现,夜中星星陨落如雨一次,火灾十四次。长狄进入三个国家,五块陨石坠落,六只鵾倒飞,麋很多,有蜮、蜚,鸥鹄来筑巢,都出现了一次。白Et天黑,冰封树木。李、梅冬天结果。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冻死豆子。下大雹子。雨雪雷霆交加没有次序。水、旱、饥、蟓、螽、螟等灾害杂沓纷起。此时,祸乱便相应出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逃亡,不能保住社稷的,不能尽数。周室多有灾祸:晋在贸戎打败它的军队;攻打它的郊城;郑伤害了桓王;戎拘捕它的使者;卫侯朔征召不来,齐违背王命帮助朔;五大夫争权,三个国君轮换登位,没人能够整治。便至于衰落不能复兴。
由此看来,和气导致吉祥;乖气导致灾异;吉祥多的国家安宁,灾异多的国家危难,是天地的常理,古今的通义。现在陛下开创三代的业绩,招揽文学之士,宽容待人,使他们能一起进用。现在贤和不肖混淆,黑白不分,正邪杂糅,忠言谗言一起进用。章奏交呈公车,犯人充满北军。朝臣志意不和,各相违背,互相诬陷非难。传授增加,文书纠纷,前后错缪,毁誉混杂。用来迷惑耳目,转移心意之事,不可胜数。分班结党,处处依附结为党与,要同心陷害止直之臣。正臣得到进用,是治理的表现;正臣遭受陷害,是败乱的征兆。趁此治乱之时,不知任用谁,而灾异多次出现,这是臣所寒心的。倚权仗势的人,子弟像鱼鳞一样列于朝廷,左右攀附的人很多,聚集在跟前,毁誉一定会被采用,最后因背离产生灾祸。所以曰月无光,霜雪夏天降落,海水沸腾而出,山谷变位,众星运行失常,都是怨气导致的。沿着衰亡的周朝的轨迹,按照诗人所讥刺的来行事,却想成就太平,达到雅颂,造就好似退着走却想走在别人前面。初元以来六年了,考察《春秋》六年之中,没有像现在灾异这样稠密的。有《春秋》的灾异,没有孔子的救助,还不能解难,何况更甚于《春秋》呢?
究其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因为谗邪一起进用。谗邪之所以一起进用,是因皇上多疑心,已用贤人执行善政,如有人诬告,则贤人斥退善政收还。有狐疑之心,便招徕谗贼之VI;有不果断的意志,便开启群邪之门。谗邪进用众贤斥退,群邪增加正直之士便消减。所以《易》有《否》《泰》。小人之道滋长,君子之道消减,君子之道消减,政治便曰益混乱,所以是否。否,是闭塞而混乱。君子之道滋长,小人之道消减,政治便日益安定,所以是泰。泰,是通达而安定。《诗》又说“雨雪纷纷,到了无云日出之时,便都消释了”,和《易》同义。从前、共工、骥兜和舜、禹共同处于尧的朝廷,周公和管、蔡一起在周供职,此时,轮番进言互相诋毁,流言诽谤,哪裹可以说得完!帝尧、成王能进用舜、禹、周公而排斥共工、管、蔡,所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和季、孟都在鲁做官,李斯和叔孙都在秦做官,定公、始皇任用季、孟、李斯而排斥孔子、叔孙,所以大乱,至今蒙受耻辱。所以治乱荣辱的开端,在于所信任的人;信任的既已是贤才,就在于坚固不移。《诗》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任人转移”。是说守善笃诚。《易》说“像出汗一样涣然大发号令”。是说号令像汗,汗出而不能返回。现在发出了善令,没过三个月又收回了,这是收回已出之汗;用贤臣不到三旬便斥退,这是转动石头。《论语》说:“看到不善如同试探沸水。”现在二府上奏谄佞之人不应在位,历经几年而不排斥。因此发布命令就像收回汗水,任用贤人便像转动石头,排斥奸佞就像拔除大山,像这样而希望阴阳调顺,不是很难吗!
所以众小人窥见间隙,修饰文字,巧言诋毁,制造流言,做匿名文书诬谤他人,喧哗于民间。所以《诗》说:“心中担忧,恼恨众多的小人。”小人成群,确实可恨。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誉,不结成朋党;禹、稷和皋陶互相引荐,不结伙营私。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心。所以贤人在上位,便引荐他的同类聚于朝廷,《易》说“飞龙在天,大人聚集”;在下位,便想着和他的同类一起进用,《易》说“拔茅牵连着它的同类,做事吉利”。在上便引荐其同类,在下便推举他的同类,所以汤任用伊尹,不仁者远离,而众贤人来到,这是因为同类而互相招致。现在佞邪和贤臣同在宫廷之内,聚党共谋,违善依恶,结党诋毁,多次危言耸听,想促使主上俯从其意愿,如果不经意地任用他们,造就是天地所以先行告诫,灾异所以迭相到来的原因。
自古的明圣之君,没有不杀好人而达安定的,所以舜有放逐四凶的刑罚,孔子有在两观施行的诛杀,然后圣德教化得以施行。现在依靠陛下的明智,诚恳地深思天地之心,循两观之杀的余迹而考察它,看《否》《泰》之卦,察雨雪之诗,选择周、唐如何进用人才作为成法,思考秦、鲁如何槟弃人才作为警戒,考察吉兆之福,反思灾异之祸,来测度当今的变故,放逐佞邪之党,拆散险僻之聚,闭塞群邪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辨犹豫,让是非明白可知,便可消除诸多灾异,而各种祥瑞一起到来,这是太平的基础,万代的福利。臣有幸能托身于皇上之亲,确实见到阴阳不调顺,不敢不把听到的通报皇上。私下推察《春秋》灾异,来救助现今之事的十之一二,分条列举原因,不适于泄露。臣谨密封冒死呈上。弘恭、石显见了他的上书,更加和许、史勾结而怨恨更生等。周堪性情公正方直,看到自己孤立,便按照正道行事而不曲迎。这年夏天寒冷,太阳青色无光,弘恭、石显和许、史都说周堪、张猛执政的过失。皇上内心器重周堪,又苦于众口渗透,无所适从。当时长安令杨兴因才能受宠,常称赞周堪。皇上想让他帮助,便召见杨兴间道:“朝臣忿忿不容光禄勋,为什么呢?”杨兴是个狡诈的人,认为皇上怀疑周堪,于是顺随旨意道:“周堪不衹不容于朝廷,从州里也不容他。臣看见众人听说周堪以前和刘更生等谋陷骨肉,认为该杀,所以臣以前说周堪不可以诛杀,是为国家养恩。”皇上说:“然而这是犯了什么罪而要诛杀?现在该怎么办?”杨兴说:“臣愚认为可以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让他管事。明主不丧失师傅的恩情,这是最合适的计策。”皇上于是有了疑心。赶上城门校尉诸葛丰也说周堪、张猛的坏话,皇上于是发怒免了诸葛丰的官。事在他的传裹。又说:“诸葛丰说周堪、张没有正直诚实的表现,朕怜恤不究,又可惜他
们的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周堪降职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
石显等专权更加厉害。以后三年多,孝宣庙阙发生火灾,这个月最后一天,日食。于是皂上召从前说太阳变故在于周堪、张猛的几个人责问,都稽首谢罪。于是下韶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尊崇他,赐命他做朕的师傅。品质美好,精通道术,论议正直,持有恒心,至诚发愤,确有忧国之心。因不能阿谀权贵,孤单无助,进退压抑,终不能昌明。以前众臣见到灾异,不致力于自我修养,深思原因,反而昏昧地谈论天灾,推咎于这个人。朕不得已,贬出朝廷试验他,来表现他的才能。周堪出去后,大变故仍来,大家也沉默了。周堪治理不满一年,三老官属有识之士歌颂他的美德,使者经过其郡,没人不称赞,这本足以表明先帝了解人才,而朕自己也明白。俗人于是制造事端,非议诋毁,有的曲折隐晦,不能明议,又怀疑其同类,想要害他,朕也未采取。朕迫于世俗,不能专心。先前天显灾异,朕很恐惧。现在周堪年纪衰老,恐怕不能自己说明,被他人排挤,将怎么办呢?征召周堪到朝廷来。”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领尚书事。张猛又做了太中大夫给事中。石显主管尚书事,尚书五人,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见到皇上,常通过石显奏事,事务都经石显之口决定。赶上周堪得哑病,不能说话便死了。亘题诬陷亟猛,令他在公车自杀。更生很伤痛,便作了《疾谗》、《挝要》、《救危》和《世颂》,共八篇,以古事比喻,哀悼自己和同类。于是被废弃了十多年。
成帝即位,石显等伏罪,更生于是又进用,改名向。刘向以故九卿身份召拜为中郎,叫他领护三辅都水。多次上奏密封的章疏,升为光禄大夫。这时皇帝的大舅阳平侯王凤做大将军秉政,倚仗太后,专擅国权,兄弟七人都封作列侯。当时多次有大灾异,刘向认为是外戚贵盛,王凤兄弟掌权的罪过。而皇上正精心于《诗》《书》,板读古文,诏令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刘向昆《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述五行阴阳福祸的应验。刘向便集合上古以来经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的记载,推究事情的经过,加上对祸福的解释,写出占b的应验,按类排列,各有条目,共十一篇,号为《洪范五行传论》,上奏给皇帝。天子心裹知道刘向忠贞精诚,本是因王凤兄弟而发此议论的,但到底不能夺去王氏的权力。
过了很久营建昌陵,好多年完不成,又回归到延陵,制度奢侈。刘向上疏谏道:臣听到《易》说:“安全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因此自身安宁国家可保。”所以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王者一定要通晓三统,明白天命所授广博,不衹是一姓。孑L子讲《诗》,到“殷的卿士美好敏捷,在周京举行灌酒助祭”,喟然叹道:“天命真伟大啊!善不可以不传给子孙,这是因为富贵无常;不如此,那么王公为什么要警戒谨慎,百姓为什么要劝导勉励?”大概是伤感微子事奉周朝,而痛惜殷的灭亡。即使有尧舜的圣明,不能教化丹朱这样的儿子;即使有禹汤的美德,不能教训作为末代子孙的桀纣。从古到今,没有不亡的国家。以前高祖灭了秦,将建都于雒阳,感悟刘敬的话,自以为德不如凰,而比童贤,便迁都挝生,仰仗固的美德,沿用塞的险阻。世道的短长,以德行作为征验,所以时常战栗,不敢避讳灭亡。丛王所说的“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北面临水,心情悲怆凄切,回头对群臣说:“啊呀!用北山石做椁,斩断纡絮放在具间,又上好漆,哪裹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裹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裹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不种树。后世圣人变为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舜葬在苍梧,二妃没有随从。禹葬在会稽,不变更原来地上百物的序列。殷汤没有葬地。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在武库,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他们的贤臣孝子也遵命顺从而薄葬,这确是事奉安顿君父,忠诚孝敬的极至。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埋葬兄长很微薄。孔子把母亲葬在防,称赞古时修墓不建坟,说:“丘是东西南北四处周游的人,不可以不做标记。”做了四尺的坟,遇上雨崩毁了。弟子修理,告诉孔子,孔子流泪道:“我听说,古代不修墓。”大概是批评他们。延陵季子到齐国返回,他的儿子死了,葬在赢、博之间,挖地不到泉水,用当时穿的衣服入殓,做坟掩盖土坑,高度可以没肘,哭道:“骨肉回归土中,这是命啊,魂气则无处不在。”嬴、博离吴有一千多里,季子不把他归葬回家。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这样做很合乎礼。”所以仲尼是孝子,延陵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懂得做弟弟的道理,他们葬君主和至亲骨肉,都很微薄;不是苟且节俭,确实是合乎礼。宋桓司马做石椁,仲尼说“不如早点腐朽。”秦相吕不韦集中智谋之士作《春秋》,也讲到薄葬的道理,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到吴王阖间,违礼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到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都大作坟冢,多所埋藏,全都被挖掘而暴露尸身,很可悲啊。秦始皇帝葬在骊山山曲,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石椁做成离宫别馆,人的膏脂做灯烛,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珍宝的埋藏,机械的巧变,棺椁的富丽,宫馆的盛美,不能尽数。又杀了很多宫人,活埋工匠,数以万计。天下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骊山的建造未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到下面了。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藏室,牧童举火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外遭项籍之灾,内受牧竖之祸,不是很可悲吗!
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没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来,明暗的征验,丧葬的吉凶,昭然可见。周德已衰落而且奢侈,宣王贤明而中兴,改为节省宫室开支,减小寝庙规模。诗人赞美他,《斯干》那篇诗便是,上章说宫室按照制度,下章说子孙众多。到垒严公,雕饰宗庙,建了很多台囿,后代两次绝灭,《春秋》讥刺他。周宣像那样便昌盛,鲁、秦像这样便灭绝,这就是奢侈和节俭的得失。
陛下即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形制约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堆积土成山,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亿零几百。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发了阴阳,又加上了饥馑,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十分悲伤。如果死者有灵,打开别人的墓,害处就多了;如果他无灵,又哪裹用得着扩大?和贤智的人商议大家都不高兴,让百姓看到丫便都叫苦;如果仅是取悦愚蠢放纵的人,又何必去做呢!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盖世,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取悦蠢人之目,图一时美观,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羞愧。请陛下向上观察圣明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的制度,向下体察贤智的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的心意。孝文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昭、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足以为戒。原陵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来安定百姓。
书上奏后,皇上很为刘向的话感动,但却不能按他的意见办。
刘向看到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微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是从裹到外,从近处开始。便摘录《诗》《书》所载的贤妃贞妇,使国、家兴旺可供效法的,以及宠爱
出导致乱亡的,编次为《列女传》,共八篇,以警戒天子。又摘取传记故事,作《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上奏。多次上书评说得失,陈述法戒。上书几十次,以助阅览,弥补阙失。皇上虽不能都采用,然而心中赞许他的话,经常感叹不已。
当时皇上没有继承人,政事由王氏掌握,灾异逐渐严重。刘向很赞赏陈汤的智谋,和他交往亲密,单独对他说:“灾异到这种程度,而外戚Et益强盛,发展下去一定会危及刘氏。我有作为同姓末枝,累世蒙受漠恩,身为宗室遣老,事奉过三朝天子。皇上认为我是先帝的旧臣,每次进见都加以礼遇,我不说,该谁说呢?”刘向便上密封奏章极力谏道:我听说君主没有不想安宁的,然而却常常倾危,没有不想使国家长存的,然而却常常灭亡,这是因为丧失了管理臣下的办法。大臣掌握权柄,主持国政,没有不成为祸害的。从前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年掌握国事,世代把握权柄,以后终于田氏取代了齐;六卿瓜分晋;崔杼弑国君光;孙林父、宁殖驱逐他们的君主衍,弑君主剽;季氏在庭中表演八佾之舞,三家以《雍》乐侑餐,一起垄断国政,最后驱逐了昭公。周大夫尹氏掌管朝政,使王室混乱,子朝、子猛相继而立,连续几年才安定。所以经说“王室乱”,又说“尹氏杀王子克”,真厉害啊。《春秋》例举成败,记录祸福,像这样的很多,都是阴盛阳衰,在下的失去了为臣之道而招致的。所以《书》说:“有大臣作威作福,便会对你的家族有害,对你的国家不利。”孔子说“俸禄离开公室,政权被大夫掌握”,是危亡的兆头。秦昭王舅穣侯和泾阳、叶阳君独揽国政,向上凭藉太后的威势,三个人权势比昭王还重,家庭比秦国还富有,国家很危险,因为感悟了范睢的话,秦才能仍旧保全。二世委任赵高,专权放纵,阻绝大臣,终于有阎乐望夷之祸,秦因此灭亡。此是近代的事,距今不远,就是漠所替代的。漠兴起后,诸吕不行正道,擅自相尊为王。吕产、吕禄藉太后的恩宠,占据将相位置,掌握南北军的兵士,拥有梁、趟王的尊位,骄逸没有满足,要危及刘氏。仰仗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尽诚义消灭了他们,然后刘氏又得安宁。现在王氏一姓乘着朱轮美车的有二十三人,青貂紫蝉充满篷帐,排坐在皇上左右。大将军掌事弄权,五侯骄奢气盛,一起作威作福,独断专行,行为污私却托言治公之道,凭束宫的尊威,藉甥舅的亲情,达到威严重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都出自他们门下,执掌机要,结党营私。称赞他们的就擢升,不顺服的就杀害;游说的人为他们说解,执政的人替他们讲话。排挤宗室,孤立削弱公族,那些有智能的,尤其要毁谤而不进用。阻绝宗室担任职责,不让他们供事朝廷,怕他们和自己争权;多次提到趣王、盖王来使皇上疑惑,避讳吕、霍不肯提起。内心有管、蔡的打算,外面假托周公的言论,兄弟掌权,宗族勾结。从上古到秦汉,外戚越位尊贵没有像王氏这样的。即使周皇甫、秦穣侯、汉武安、吕、霍、上官之流,都比不上他们。
事物兴盛一定有非常的变化先出现,作为其人的细微表象。孝昭帝时,冠山之石自立于童山,倒毙的柳树在上林重新立起。而耋宣童即位,现在王氏在济南的先祖坟墓,梓木之柱长出枝叶,扶疏向上超过房屋。根插入地中,即使石站立柳竖起,也不能比这更明显。事物之势不能有两者并大,王氏和圣岖也势不两立,如果在下者有泰山般的安稳,那在上者就有累卵之危。陛下作为先人的子孙,守护宗庙,却让皇位转到外亲手中,降身为皂隶,即使不为自己,那宗庙又怎么办呢!妇人以夫家为内,以父母家为外,这也不是皇太后的幸福。孝宣皇帝不给舅舅平昌、乐昌侯权柄,就是要他们安定保全。
明理的人在无形中产生福祉,在未开始时消除祸患,应发布明诏,宣扬德音,引进宗室,亲近信任,疏远外戚,不交给他们权柄,全罢免他们使其回到家中,来效法先王的作为,优厚地安抚外戚,保全他们的宗族,这确是东宫的愿望,外家的福气。王氏永远存在,保住其爵位幸禄,刘氏长期安定,不失去社稷,这是使内姓外姓和睦,子子孙孙永无止境的大计。如果不按此行事,田氏就会在今天重见,六卿一定会在汉兴起,成为后世的忧患,昭然明朗,不能不深思,不能不早虑。《易》说:“国君不慎密,就会失去臣下;臣子不慎密,就会丧失性命;机微之事不慎密,就不能成功。”请陛下深思,周密审查军国要事,观察以往的教训,以折中事理取得信任,得以万世长安,保持宗庙,长期事奉皇太后,天下非常荣幸。书上奏后,天子召见刘向,对此叹息悲伤,对他说:“您暂且休息吧,我将考虑此事。”任刘向为中垒校尉。
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不和世俗交接,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诵书传,晚上观察星宿,有时到天亮也不睡觉。元延中,彗星扫过束井,蜀郡岷山崩裂堵塞长江。刘向认为这种异象不好,他对此的论述载于《五行志》。思绪不已,又上书道:臣听说帝舜告诫伯禹,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周公告诫成王,不要像殷王纣那样。《诗》说“殷的借鉴不远,在夏后的时代”,也是说汤以桀为戒。圣帝明王常常用败乱警戒自己,不避讳废兴,所以臣下敢于极力陈述愚见,请陛下留神观察。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次,襄公时尤其多,大概三年零五个多月就H食一次。汉兴起至竟宁,孝景帝时特别多,大概三年零一个月一次H食。臣向前面多次说应有日食,现在连续三年频繁H食。从建始以来,二十年间八次H食,大概两年零六个月发生一次,古今少有。异象有大小稀稠,占卜有紧慢缓急,圣人以此决断疑问。《易》说:“观察天文,来审察时世变化。”从前孔子答对鲁哀公,一起提到夏桀、殷纣暴虐于天下,所以历法有失误则摄提失去方位,孟陬无法计测,这都是换姓造成的变化。秦始皇末年到二世时,日月相掩食,山陵崩溃,辰星出现在四季的孟月,太白星经过天空运行,没有云而打雷,流星在夜中发光,荧惑袭过月亮,灾火烧了宫室,野乌在廷中游戏,都门向内崩毁,临洮出现巨人,柬郡降落陨石,彗星扫过大角,大角因此消失。观看孔子的话,考察暴秦的异象,天命确实让人畏惧。到项籍失败时,也是彗星扫过大角。汉攻入秦,五颗星聚集在束井,是得天下的征象。孝惠时,有下血雨,日月运行交道相冲,H光消失,星星出现的
灾象。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行站立,上林僵死之柳又复树起,像月亮一样的大星向西运行,很多星跟随着它,这是特大的灾异。孝宣兴起的征兆,天狗夹着银河西行,二十多天常阴天不下雨,是昌邑不能善终的灾象。都载于《汉纪》。观察秦、汉的更替,惠、昭没有后代,昌邑不能善终,看孝宣的继起,上天的取舍,不是非常明显吗!高宗、成王也有雊雉拔树的灾象,能反思其原因,所以高宗能有百年的福分,成王有反向刮风的报应。神明的报应,像影子和回声一样,这是举世共知的。。
臣有幸托身皇家末枝,确实见陛下有宽厚圣明的德行,希望消除大灾,光大直塞、盛王的美声,来尊崇玺区,所以诚恳地数次干犯死罪。现在日食尤其频繁,彗星扫过束井,摄提火光上升到紫宫,有见识的长老没有不震惊的,这是大灾象。此事难于一一记下,所以《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摆卦指出爻象,再来陈说意思。《书》说“让人用图来说明”,天文难以通晓,臣虽献了图,仍需要口说,然后才能明白,希望赐我在清闲之时,指着图陈说。皇上于是召见了他,但最终未能任用。刘向每次被召见,都讲公族是国家的枝叶,枝叶落了树干和根便没有了庇护;现在同姓疏远,母党专政,福禄离开公室,权力在外家之手,这不是使汉宗强盛,私家卑弱,保住社稷,稳固后代的做法。
刘向因能被皇上信任,所以常颂扬宗室,讽刺王氏和在位的大臣,语言很痛切,出于至诚。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做九卿,都不被在位的王氏和丞相御史支持,所以终于没有进升,做列夫官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死。死后十三年王氏取代了漠。刘向的三个儿子都好学:长子刘伋,讲授《易》,做官到郡守;二儿子刘赐,做九卿丞,早死;小儿子刘歆,最有名。
刘歆字子骏,小时候因通晓《诗》《书》能做文章被召见,见到成帝,在宦者署待诏,做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和父亲刘向一起主持校定秘书,研究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
技,没有不涉及的。刘向死后,刘歆又做中垒校尉。
哀帝刚即位,大司马王莽推举刘歆是有才德的宗室,做诗中太中大夫,升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地位尊贵深受宠幸。又负责《五经》之事,完成父亲的遣业。刘歆便汇集六艺群书,分类编排为《七略》。《艺文志》有载。
刘歆和刘向开始都研究《易》,宣帝时,下韶让刘向学习《谷梁春秋》,十多年,已学得很精通。到刘歆校定秘书,看到古文《春秋左氏传》,他非常喜欢。当时丞相史尹咸因能研究《左氏》,和刘歆一起校订经传。刘歆大略跟尹咸和丞相翟方进学习,询问大义。起初《左氏传》多为古字古语,学者传解训诂而已,到刘歆研究《左氏》,引传文来解经,互相发明,从此也具备了章句义理。刘歆又沉静有谋略,父子都好古,博闻强记,超过别人。刘歆认为左丘明的好恶和圣人一样,亲眼见过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之后,听传闻和亲眼见,详略不同。刘歆多次向刘向发难,刘向不能责难他,却仍自己坚守着《谷梁》的义旨。等刘歆被皇上亲近,想把《左氏春秋》和《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都立于学官。哀帝让刘歆和《五经》博士讲论其意旨,各位博士有的不肯和刘歆辩论,刘歆于是致书太常博士,责备他说:
从前唐虞衰亡,三代继起,圣帝明王,相承迭兴,大道显著。周室衰微礼乐不正,大道如此难以保全。所以孔子担心大道不通行,游历各国去应聘。从卫回鲁,之后音乐匡正,《雅》颂》各得其所;刊定《易》,作《书》序,著作《春秋》,来记载帝王之道。到夫子死而精微之言灭绝,七十子死而大义乖谬,又遇上战国纷争,摒弃篷豆的礼仪,着手军旅行阵,孔氏大道衰微,孙吴法术兴盛。逐渐衰落一直到了暴秦,烧经书,杀儒士,制定禁书法律,赞扬古代的被治罪,大道法术从此灭绝。汉兴起,离圣帝明王很远,仲尼大道又灭绝,法度无从因袭。当时衹有一个叔孙通大致制定礼仪,天下衹有卜书《易》,没有别的书。到孝惠时,废除禁书法律,但公卿大臣绛、灌等人都是披戴盔甲的武夫,不以为然。到孝文皇帝,开始让掌故晁错,跟伏生学习《尚书》。《尚书》刚从屋墙中取出,朽折散乱,现在那书仍在,当时师傅衹是传解诵读而已。《诗》开始萌芽。天下出现了很多书,都是诸子的传释,尚且广泛立于学官,为它们设置博士。在汉朝的儒生,只有贾谊而已。到孝武皇帝,之后邹、鲁、梁、趟常有讲解《诗》、《礼》、《春秋》的前辈老师,都兴起于建元年间。在这时,一人不能独自穷尽经书,有的通晓《雅》,有的通晓《颂》,大家相配合才能完成讲经。《泰誓》后出,博士收集并诵读。所以诏书说道:“礼崩乐坏,书简脱缺,朕很担心。”当时汉兴起已七八十年,离开全部的经书,本来就很远了。
到鲁恭王发掘孔子旧宅,想建造宫室,在断墙中得到古文,《逸礼》有三十九篇,《书》有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上它们,遇上巫蛊仓猝之祸,没来得及施行。至于左氏丘明所修的《春秋》,都是古文旧书,多的有二十多篇,藏在秘府,隐秘没有公布。孝成皇帝怜惜学术残缺,与原书相差很大,便公布旧藏,校订旧文,用这三种书,校订学官传授的经传,经有的脱简,传有的错编。传令询问民间,有鲁厘担公、整回贯公、胶东庸生的传学与此相同,受压制没有施行。这是使有识者怜惜,士君子痛心的事。以前做学问的人不考虑书的残缺,苟
且因陋就寡,分析文字,言辞烦琐,学者到老不能研究通一艺。信口解说背诵传记,信奉低等的老师而责难以往的古事,至于国家要有大事,如立辟雍、封掸、巡狩的仪式,便糊涂不知应该怎样。仍要抱残守缺,带着怕被戳穿的私心,而没有服从善义的公心,或者心怀嫉妒,不思实情,雷同的便相追随,听声音附和是非,压抑这三种学问,认为《尚书》是完备的,说左氏没有传解《春秋》,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现在圣上德通神明,继位承业,也怜惜文章错乱,学士们这么多,虽明白真情,仍然迟疑谦让,愿意和士君子一样。所以下发明诏,辩论《左氏》是否可立,派近臣奉上旨令,要来扶助微弱,和两三个君子同心合力,希望重立被废弃的经传。现在却并非如此,深藏坚拒,不肯论辩,苟且以不诵习而灭绝它,想来堵塞仅剩的大道,灭绝精微的学问。可以和他分享成果,难于和他考虑创业,这是老百姓的做法,不是名士君子所为。并且这几家的事,都是先帝亲自谈及,现在皇上考查,那些古文旧书,都有验证,内外相合,难道是苟且就能罢休的吗!
礼丧失则到民间去找,古文不是更胜于民间吗?以前博士《书》有欧阳,《春秋》有公羊,《易》则有施、孟,但孝宣皇帝还广泛设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虽然义旨不同,但仍然一起设置。为什么呢?与其因为它有错误而废弃它,宁可错误丫而设立它。传解说:“文武之道没有坠于地上,而在人间;贤人记大的方面,不贤的人记小的方面。”现在这几家的言论,是并有大小的义旨的,怎么能偏废呢!如果一定要独断守缺,同门结党,嫉妒真道,违背明诏,丧失圣意,被文官们的议论所淹没,我很希望这两三个君子不要这样做。
他的话非常深切,儒士们都很怨恨。这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因刘歆致书向上陈述而深深自责,希望请求骸骨回家。至于儒者师丹是大司空,也大怒,上奏刘歆改乱旧章,毁谤先帝所立之学。皇上说:“刘歆想推广道术,又怎能当作毁谤呢?”刘歆从此冒犯了执政大臣,被众儒诽谤,害怕被杀,请求出京补为官吏,做河内太守。因宗室不应主管三河,转为五原太守,后来又转到涿郡,共做过三郡太守。几年后,因病免官,从家中起用又做安定属国都尉。正逢哀帝崩,王莽主政,王莽年少时和刘歆都做黄门郎,器重他,禀告太后。太后留刘歆做右曹太中大夫,升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让他主管明堂辟雍,封为红休侯。主管儒林史卜官,考订乐律和历法,着《三统历谱》。
起初,刘歆在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到王莽篡位,刘歆做国师,后面的事都在《莽传》。
赞曰:仲尼感叹“贤才难得,不是真的吗!”孔子以后,著书的人多了,衹有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这几位先生,都博物洽闻,通晓古今,言论对时世有益。传说“圣人不出现,这之间一定有著名于当世的人。”不是很有道理吗?刘氏《洪范论》发挥《大传》,昭明天人相应;《七略》分辩艺文,理出百家的头绪;《三统历谱》测定曰月五星的分度。究极根本,大有深意。啊!刘向论述山陵的告诫,在今天来察看,令人哀痛!指明梓木之柱的事来推断废兴,多么明白啊!难道不是直信多识,古人所说的益友吗!
汉王败于成皋,向北渡过黄河,夺得张耳、韩信的军队,将军队驻扎在脩武县城。一方面深挖战壕,高筑壁垒;另一方面,派刘买带兵两万人,骑兵数百,进攻楚国,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焚烧了楚国的粮草,破坏了楚军的军需供给,使其无法供应项王军队的粮食。不久,楚兵出击,刘贾总是避开,不与楚兵交战,而与彭越相互依恃,以图自保。
汉王追击项籍到了固陵,派刘买带兵南渡淮河包围寿春。回来之后,派人去离间并招降了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归汉,协助刘买攻取九江,迎合英布的军队,会战于垓下,攻灭了项羽。因此,汉王又派刘贾率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一起,往西南方向进攻临江王共尉。共尉死后,临江遂改为南郡。
刘贾既有了战功,当时高祖的儿子年龄小,兄弟少,才德又不高,想封同姓的人为王以镇服天下,于是下韶说:“将军刘买有功劳,是够得上从子弟中选择封王条件的人。”大臣们说:“立刘买为荆王吧,管辖淮东。”六年以后,淮南王黥布反叛,向东攻打荆地。刘买与之交战,未能取胜,向富陵县败逃,被黥布的追兵杀死。
燕王刘泽,高祖同曾祖的兄弟。高祖三年,刘泽为郎中。高祖十一年,以将军之职带兵打败陈稀的将军王黄,被封为营陵侯。
高后主政时,齐国人田生游说在外时缺少资金,便以献策的方式求助于刘泽。刘泽十分高兴,在田生过生H的时候送给他二百斤黄金。田生拿到了黄金,立即返回齐国。次年,刘泽派人间田生:“我们不再是朋友啦!”田生来到长安,不去见刘泽,而借住在一个大宅裹,让他的儿子设法到吕后所宠幸的大谒者张卿手下做事。几个月后,田生的儿子请张卿到家里作客,田生亲自为他设宴。张卿前往,看见田生家裹的帷帐等装饰用具一如列侯的规格,大为惊讶。酒喝到畅快的时候,田生让众人退去,对张卿说:“臣观看了一百余所诸侯邮宅,都是高祖的功臣所住。现今吕氏家族原本辅佐高帝取得天下,功劳非常大,又有亲戚太后之尊。太后年事已高,吕氏势力尚弱小,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统辖代国。可太后难于启齿,怕大臣不同意。目前你最受宠幸,大臣们都敬重您,您何不规劝大臣们同意封诸吕为王,然后禀报太后,太后必然高兴。吕氏家族封为王,您也必然得封万户侯。太后想求得的事,您作为内臣,不迅速使其实现,恐怕将大祸临头。”张卿听了,认为很对,于是讽劝大臣们赞成封诸吕之事,并禀报了太后。太后上朝,就提起这件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请封吕产为吕王。事后,太后赏赐了张卿黄金一千斤,张卿取一半给田生,田生不受,并乘机劝说他道:“吕产封王,大臣们未必十分服气。现在营陵侯刘泽,是刘氏宗族中的长者,又是大将军,衹有他因未被封王而心怀怨望。现在您去对太后讲,分齐地十几个县封他为王,刘泽为此高兴而去,吕氏诸王的地位便更加稳固了。”张卿就对太后说了。又因为太后妹妹吕须的女儿是营陵侯刘泽的妻子,于是就封刘泽为琅邪王。琅邪王与田生前往封国,田生劝他快走,不要逗留。走出函谷关后,太后果然派人追来。刘泽已经出关,来人就回去了。
刘泽为琅邪王的次年,吕太后病逝。刘泽便说:“皇帝年少,诸吕当权,刘氏宗室势孤力弱。”于是领兵与齐王合谋西进,打算诛灭诸吕。当到达梁地时,听说汉大将军灌婴屯驻荣阳,就收兵驻扎于本国的西疆,独自奔驰至长安。这时,代王刘恒也从代国到了京师长安,各将相与刘泽共同拥立代王为汉天子,即孝文帝。孝文帝元年,改封刘泽为燕王。把琅邪地区仍给了齐国。
刘泽做燕王两年后去世,谧称敬王。其子康王刘嘉继位,九年去世。康王之子定国继位。定国和他父亲的姬妾通奸。生一男孩,又强夺其弟媳为妾,还与三个女儿通奸。定国打算诛杀肥如县县令郢人,郢人等向朝廷上告定国,定国派谒者以违犯别的法律的罪名捕杀郢人灭口。到了元朔年间,郢人的兄弟再次上书朝廷详细告发定国的罪状。武帝让公卿大臣讨论,都议论说:“定国的行为如同禽兽,乱了人伦,违反了天意,罪当处死。”天子批准了这一建议。定国于是自杀。封国建立四十二年,被废除。哀帝时,为了延续断绝封国的诸侯世家,将刘泽玄孙的孙子无终县的衹有一级爵位的刘归生封为营陵侯。更始年间,刘归生被兵士杀害。
吴王刘濞,高帝兄长刘仲的儿子。高帝封刘仲为代王。匈奴进攻代国,刘仲不能坚守,暗自弃国而逃,从雒阳回京师长安。天子不忍绳之以法,废除其王位,降为合阳侯。将他的儿子刘濞封为沛侯。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亲自带兵前往讨伐。这时,刘濞二十岁,以骑将随高祖打败黥布。荆王刘买被黥布杀害后,无后代。高祖担心吴郡及会稽郡之民轻浮而凶悍,一时没有较强大的诸侯王镇抚,他的儿子年龄尚小,于是在沛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拜授印后,高祖召见并给他相面,说:“你有反叛之相。”心裹后悔,不该封他,但又不能收回成命,于是轻轻拍着刘濞的背说:“汉立国五十年后,东南面将有反叛之乱,难道会是你吗?不过,天下同姓是一家,千万不要反叛!”刘濞磕头说:“我不敢。”
惠帝与吕后统治时期,由于天下初定,各郡国诸侯都专心致力于本国的统治。吴国的豫章郡有座产铜的山,于是招致四方的亡命之徒盗铸货币,又在东南煮海水为盐,因而不向百姓收税,国家财政十分富足。
文帝时,吴太子到京师朝见,得以陪伴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地人,致使他与楚人一样的轻浮凶悍,骄横纵恣。下棋时争棋路,对皇太子不恭敬,皇太子举起棋盘掷向吴太子,将他打死,于是把他的尸体送归吴国安葬。吴王恼怒地说:“天下同姓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安葬在长安,何必归葬吴地!”又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由此,吴王心怀不满,渐渐失去诸侯王对汉廷的礼节,装病不朝见皇帝。朝廷知道是为了他的儿子被杀的缘故,查验后实际上没有病,因而吴国每派使臣来,总是拘系而进行责罚。吴王害怕,更加固谋反叛朝廷。后来,刘濞让人代己向皇帝行秋请之礼,文帝又责问吴国来使。使者说:“天子要是察知臣下私事,使臣下忧患生变,是不吉利的。如今吴王开始谎称有病,被天子察觉了,他看到责罚得快,就更加隐蔽其阴谋了。他害怕天子要杀他,其谋对朝廷更没有好处。衹有天子赦免他以往的罪行才是上策。”于是,天子全部赦免吴国使者,放归吴国,并赏赐吴王凭几和手杖,说吴王老了,可以不到京城朝见天子。吴王被释罪后,其阴谋就更加无所顾忌了。然而,吴国有铜和盐之利,百姓因而不用缴税;如有当服劳役者,官府也为之出钱以代。每到年节,都要慰问有才学的人,并给乡里居民以赏赐。别的郡国派官吏来吴国逮捕逃到吴地的罪犯,吴国也释其罪,严禁不给。就这样治理了三十余年,因而吴王能役使其民众。
时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到皇太子的宠爱。他不止一次地讲吴王的罪过,主张削其地加以处罚。他还几次给文帝上书说这件事,文帝性格宽厚,不忍心处罚,由此吴王愈加蛮横。后来景帝即位,晁错任御史大夫,他向天子说:“从前高祖初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年龄小,于是大封同姓为诸侯王。因而高祖的庶子刘肥为齐悼惠王,统辖七十二城之地;庶弟刘交为楚元王,管辖楚国四十城之地;兄长的儿子刘濞为吴王,统辖吴国五十余城之地。这三个诸侯国,占有了全国一半的土地。现在吴王因为他的儿子被杀,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按照古代法规应当处死。文帝不忍心处死吴王,反而赏赐他凭几与手杖,对他的恩惠是多么的深厚。可是吴王不但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纵,公然就山铸造货币,煮海水为盐,引诱四方逃亡之入图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属地他要反叛,不削减也要反叛。削减了,他反叛会快一些,造成的祸害小一点;如果不削减他的属地,反叛得晚一些,造成的祸害会更大。”景帝三年冬天,楚王来朝见天子,晁错就说楚王刘戊前些年在为薄太后守丧期间,在守丧的房间内与人通奸,请处以死刑。天子下诏赦其死罪,祇削减他的属地束海郡。在此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去他的属地常山郡。胶西王刘印因为卖官爵的事犯了罪,也被削去了六个县。
在汉朝诸大臣议论要削减吴国属地时,吴王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按照预定计策进行谋反。考虑在诸侯王中无人可与之谋,听说胶西王勇敢,喜好军事,诸侯都惧怕他,于是派中大
应高去游说胶西王说:“吴王碌碌无能,日夜都有忧心的事,我们是一家人,因而派我来向你说说吴王的心事。”胶西王说:“有什么指教?”应高说:“现在天子任用奸邪之臣,听信谗言,更改法律,侵削诸侯王领地,征收索要的东西曰益增多,谴责处罚实在太重,而且与let俱增。俗话说:狗吃东西开始时舔糠,慢慢的就要吃米了。’吴国与胶西,是诸侯中的有名者,一时受到查处,就不能安稳纵恣地行事了。吴王身体有病,不能朝见天子已有二十余年。他常常怕受到猜疑,而又无法说清楚,整日束身自修,还惟恐不能得到朝廷的开释。听说大王您曾因买卖官爵的事犯过错误,并因此被削减了属地,处罚不当,这恐怕朝廷的目的不止是要削地吧。”胶西王说:“有这回事。你要怎么样?”应高说:“同做坏事,要互相帮助;共同友好,要把好处留给对方;要各自同情对方,就要相互满足对方的求助;共同的欲望,要一道奔赴向前;共同的利益,要一道拼死去追求。现在吴王自以为与大王所担心的是一样的,愿意依据时机,顺应事物的规律,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除去天下的灾难。您看可以吗?”胶西王惊讶地看着他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呢?皇帝虽然逼我们很急,那衹有一死而已,怎么能不服从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削诸侯,遮塞忠贤,满朝臣子都怨恨他,各诸侯王都有反叛之意,事情坏到了极点。天上出现彗星,地裹出现蝗虫,这是万世也少有的。在百姓忧愁劳苦之时,圣人就该举事了。吴王对汉廷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晁错,对诸侯则跟随在大王之后,驰骋于天下,走到哪裹,哪里就投降;军队攻打哪裹,哪裹就崩溃,没有人敢不服从。如幸得大王诚心答应并给我一个回音,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夺取函谷关,守住荣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搭建行军停息的简易房舍,等待大王。要是有幸大王来了,那么,天下可以兼并,由吴、胶西两主分而治之,这样不也是可行的吗?”胶西王说:“奸。”应高回去向吴王报告了情况。吴王还担心胶西王不实现诺言,于是亲自以使者身份潜行至胶西,与刘印当面约定。
胶西国群臣中有的人知道了胶西王的谋划,规劝说:“诸侯的属地不过是朝廷的十分之二,为叛乱而使太后忧愁,不是好的策略。现在侍奉一个皇帝还说不容易,假使反叛得逞,两个皇帝争权夺利,发生的灾难将会更多。”胶西王不听劝告,还是差派使臣分头去约齐、苗川、胶柬、济南各国,他们都答应了。
诸侯新受削地的责罚,既震动又恐惧,大都怨恨晁错。等到削吴国的会稽、豫章郡的韶书一到,吴王首先起兵反叛,处死了在吴国朝廷的二干石以下官吏。胶西、胶束、苗川I,济南、楚、赵各国随之都反叛,向西进军。这时,齐王后悔,违背诺约,守城不发兵;济北王因城墙没有修好,他手下的郎中令胁迫住济北王,也不得发兵。胶西、胶束二王为统帅,与苗川I王、济南王一道,共同围攻临萏。趟王刘遂于暗中也让匈奴与之联合进兵。
七国联合反叛开始时,吴王将全部军队投入,向国内下令说:“寡人现已六十二岁,亲自领兵出征;我小儿子十四岁,也身先士卒。国人中年龄大到六十二岁,小的满十四岁的,都要从军。”共招集到二十余万人。同时又派使臣到南面的闽、束越两国,两国也发兵相随。
景帝前元三年正月甲子Et,吴王刘濞首先起兵于广陵,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派使臣向各诸侯王送去书信,说:“吴王刘濞敬向胶西王、胶束王、苗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已故长沙王的王子问候并请教:由于汉廷有贼臣晁错,他没有什么功劳,却侵夺诸侯的属地,并使官吏揭发、拘囚、审问和治罪诸侯,以专门侵夺、侮辱诸侯为其本职。对刘氏骨肉不以诸侯之礼相待,不任先帝功臣,进用邪恶之人,以迷惑之言为害天下,要使国家遭受危难。天子多病,志在安乐,不能看清事实。因而我要举兵诛灭晁错,现谨向大家讨教。我国虽然窄小,方圆祇有三千单,人口虽少,但精兵有五十万。我尊奉南越国三十余年,其国王及各位首领都愿意分出军队支持我,因而又可以得到三十万人。寡人我虽碌碌无能,愿意亲自跟随各位国王。南越兵北攻长沙国,以王子平定长沙以北后,再向西进攻蜀郡、漠中。通告束越王、楚王及淮南、济北、衡山三王,与我一起西进;齐地诸王与趟王平定河间、河内以后,或是进入临晋关,或是与我在雒阳会合;燕王、赵王因原与匈奴单于有约定,燕王在平定北面的代、云中以后,将匈奴兵带入萧关,直取京师长安,匡救天下,以安高帝庙宇,与诸王共勉之。楚元王王子与淮南、衡山、济北三王已有十余年未得到朝廷的恩泽,故对漠廷恨之入骨,想发兵攻汉廷已久有此心,我没有得到各位国王的意见,未敢听其便。现在各位国王如能救亡国、继绝世,振兴弱小,讨伐暴虐,安定刘氏家族,是国家之大幸。吴国虽然贫穷,但我三十余年来,节衣缩食,积聚金钱,El夜操练军队,屯积粮食。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原因,愿与各位国王共同努力实现。凡能捕斩大将的,赏黄金五千斤,封万户侯;捕斩列将,赏黄金三千斤,封五千户侯;捕斩裨将,赏黄金两千斤,封二千户侯;捕斩二千石官吏者,赏黄金一千斤,封千户侯:皆为列侯。有以军队与所辖城池或土地来降者,所带士兵、人户各一万者,封赏与斩获大将相同;所带士兵及人户各达五千的,其封赏与擒斩列将相同;如所带兵卒及人户各有三千,则按捕斩裨将待遇;如士兵、人户各有一千,则给斩获二千石的待遇。其他一般小官吏均可按等级分别享受爵位与赏金。所给封赏比汉廷的规定多一倍。原有爵位及封地的人,除保留其原有的外,另外再给封赏。希望各位国王公开向士大夫等宣布,不敢有所欺瞒。寡人的黄金与钱币天下处处都有,不一定取自吴国,各位国王日夜使用也用不完。如有应该给予封赏的人,可以告诉我,我将派人送黄金、钱币去。非常恭敬地将上列情况通告你们。”
汉朝廷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景帝派太尉、条侯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位将领出发攻打吴、楚;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趟国,派将军乐布率兵出击齐国,派大将军窦婴驻扎荣阳,以监视齐、赵军队的动静。
当初,在吴、楚反叛的消息刚听到、尚未发兵之际,窦婴向天子讲起吴国前丞相袁盎。天子于是召见袁盎,询问解决吴楚反叛的计策。袁蠢说:“吴、楚相互通书,都说‘贼臣晁错专权,贬谪诸侯,削减侵夺诸侯封地,,因此而反叛,称作向西讨伐,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封地即罢兵。现今之计惟有将晁错处死,派出使臣去赦免七国之罪,恢复七国的原有封地,那就可以不用兵刃相见,就可以避免流血牺牲。”天子依从他的建议,就将晁错斩首。详细情况记载在《袁盎传》中。于是,封袁盎为太常,掌宗庙祭祀,并出使去见吴王。吴王的侄子德侯为宗正官,以与吴有近亲关系作为辅助使臣派去吴国。等到吴国时,吴、楚两国的军队已在进攻梁国的军营。宗正因为是亲戚,先入见吴王,命吴王跪拜接受诏书。吴王听说袁盎来了,知道他想说什么,笑着回答说:“我已经为束帝了,还要向谁拜?”不肯见袁盎而将他扣留军中,企图胁迫其为吴将。袁盎不肯答应,吴王就派兵围守,准备杀了他。袁盎于夜间逃到了梁国,于是回到京城,将情况报告了天子。
条侯周亚夫乘官车六乘传,调集大军会兵荣阳。到了雒阳,遇见了剧孟,高兴地说:“七国反叛,我乘官车到了这里,没有想到竞能安全地到达此地。我还以为反叛的诸侯已得到了剧孟。现在剧孟没有动摇,我占据了荣阳,荣阳以东的地区就不用忧虑了。”到了淮阳,向原是父亲绛侯周勃的幕僚邓都尉询问:“有什么计策?”邓都尉说:“吴国的军队十分精锐,他们交锋很难取胜。楚军浮躁,不能久留。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带兵去东北方向驻兵昌邑,将梁国丢给吴国,吴国必然将全部精锐部队攻打梁国。将军则深挖战壕,高筑壁垒,派出轻装部队守住淮河、泅水的出入口,断绝吴国的粮饷供给。使吴、楚两国感到疲惫而粮草匮乏,我们用装备、物资齐全的优点去制住他因缺粮、缺物资而急于想结束战争的不利处境,造就必然会打败吴国。”周亚夫听了说:“此计甚妙。”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在昌邑南面坚守,同时派轻装部队切断吴国的运粮道路。
吴王初起兵时,其臣田禄伯为大将军。他向吴王说:“将军队集结向西,没有其他出奇制胜的办法,立功很难。臣愿带领五万人,另行沿长江、淮河而进,收复淮南、长沙,入武关,而后与大王会合,这也是一条好计。”吴王太子规劝说:“大王起兵是以反漠为名,军队难以借给别人统领。如他人也起来反对吴王,那怎么办?况且,由他人揽军权分兵而去,万一碰到不利于我之事,衹能白白使自己遭受损失而已。”吴王于是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年轻的将军桓将军向吴王劝说道:“吴国步兵多,利于在险恶之地作战;漠廷车、骑兵多,利于在平原作战。希望大王经过的城市末攻下的话,暂且径直西进,迅速占领洛阳的武器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占据高山及河流的险要之地,并以此来号令诸侯,那么,虽然没有入关,天下就已经平定了。如果大王行军慢,所遇城邑都要逗留,一旦漠军以兵车及骑兵来了,进入梁、楚两国的外围,战争就要失败了。”吴王征求各位老将军的意见,老将军们说:“此人年少,虽可用以冲锋陷阵,怎能懂得深谋远虑呢?”于是,吴王没有采用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专权,并亲自带兵,尚未渡过淮河,他手下的许多宾客就分别被封为将、校尉、行间侯、司马等官,惟有周丘没有任用。周丘,下邳人,有罪逃至吴国,做酒的买卖,且行为不端,吴王瞧不起他,故不任用。于是周丘请见吴王,向吴王说:“臣因为没有能力,不能戴罪立功于军队。臣不敢向大王请求给我带一些兵,衹希望大王给我一漠符节,我必然会有报答的。”吴王于是给他以汉符节。周丘得到了汉节,于夜间速入下邳。当时下邳已听说吴国反叛,都在城中防守。周丘到了驿站,召传县令入房间,宣布县令罪名。让侍从将县令处死。然后将与自己的兄弟们相好的有势力的官吏召集在一起说:“吴:正的兵就要到了,将下邳全城的人都杀了衹不过要一顿饭的功夫。现在我们降吴,各人的家属及房产必然会保住,能力大的争取封侯的机会到了。”这些人出去后便相互通告,于是下邳城全部投降。周丘一夜之间就得到兵卒三万人,于是派人去报告吴王,并带领士兵向北攻城略地。及到城阳,已有士兵十余万人,并打败了城阳的中尉军。听说吴王败逃的消息,心裹思量无法与吴王一起取得成功了,于是又带着士兵回归下邳。途中,因背上生毒疮而死。
二月,吴王败逃,天子乃韶谕将军:“听说做善事者上天必然会以福回报,作恶者上天必会报以灾难。我朝高帝功德永垂,建立诸侯之国。赵幽王、齐悼惠王无艮子继王位,文帝哀怜之,并施恩惠,封垦旺子刘遂、惶墓王子型生等为诸侯王,令他们继续奉祀其先王的宗庙,成为汉朝的藩国。其恩德可谓天高地厚、光比E1月。然而,吴王刘濞背德弃义,诱招天下的亡命之徒,私铸钱币,扰乱国家的币制,装病不按时朝见皇帝达二十余年。主管部门几次要求治刘濞之罪,文帝宽容不治,目的是想让他改过从善。而今,他与楚王刘戊、趟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苗川I王刘贤、胶束王刘雄渠互相约定,共同谋反,违反天意,叛逆汉朝,起兵发难,想推翻中央王朝。叛军杀死汉朝的大臣及使者,强行劫掠百姓,滥杀无辜,烧毁民宅,掘民坟冢,十分残暴。而刘印等人更加叛逆无道,烧毁郡国宗庙,抄掠供奉宗庙的衣服器具,我十分痛恨。现在我穿素服,不上正殿,希望将军们要动员士大夫努力讨伐这些反叛分子。打击反叛分子以杀得多、入地深计功,俸禄在比三百石以上的反叛分子都要杀掉,不许释放。谁敢议论诏书或不按诏书要求的去做,都要处以腰斩。”
原先,吴王在渡过淮河后,与楚王一起向西攻败景帝弟刘武的梁国军队于棘壁,乘胜向前进击,锐不可当。梁孝王为之畏惧,派将军迎击。吴、楚军又打败了梁国的两路军队,士兵都往回逃走。梁孝王几次派使臣向太尉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援救。又派使臣将周亚夫的态度向天子告发,天子派人让周亚夫去救梁国,周亚夫又以特殊情况而不发兵救梁。梁王于是派韩安国与以死阻楚反叛的楚丞相张尚之弟张羽为将军领兵,才得以稍败吴军。吴兵想向西进,梁国的城池均有防守,因而不敢向西走,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在下邑,吴军求战,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于是夜裹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于是吴王与其麾下壮士千人乘夜逃走。过淮河,走丹徒,退保束越。束越有兵约万余人,并派人招集逃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于是欺骗吴王,乘吴王出来慰劳兵士,即派人用矛戟撞死了吴王,用木匣装上吴王的首级,飞马上报汉廷。吴太子刘驹逃入闽越。吴王死后,吴军溃散,随时随地都有士兵向汉太尉条侯及梁军投降。楚王刘戊兵败,自杀而死。
胶西、胶束、苗!三王围攻齐国的临苗,历时三个月还没有攻破。汉兵一来,就各自领兵回国去了。胶西王回国后,光脚步行,睡稻草席,喝白水,并向太后赔罪。其太子刘德说:“汉军已在撤兵,我看他们比较疲惫,可以袭击他们,希望大王收拾残余兵力追击,如不能战胜,可以逃到海上去,亦未为晚。”胶西王说:“我们的士兵伤亡过重,不能再打仗了。”不听他儿子的意见。汉朝将领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送来一封书信,信中说:“我奉天子的韶书来诛杀反叛者。凡投降者赦免其罪,恢复原来的职位;不投降者消灭之。胶西王你何去何从,我须据以处理。”胶西王袒胸露臂赴汉军军营,磕头拜谒,说:“臣刘印奉法不谨慎,所以惊骇百姓,有劳将军远道来到我的穷国,请给予剁为肉酱的刑罚。”韩颓当手执金鼓与之相见,说:“胶西王对发兵反叛感到苦恼,我愿意听听你发兵的原因。”胶西王一面磕头,一面跪着向前走,回答说:“是这样的:晁错是天子面前当权的臣子,他改变高帝的法令,侵夺诸侯属地,刘印等认为是不公正的。我们害怕他要把国家搞乱,因而七国同时发兵以诛杀晁错为目的。现在听说晁错已被杀,刘印等谨撤兵回国。”韩颓当说:“如果大王认为晁错所做不善,为什么不上告皇帝呢?同时,没有皇帝诏书及发兵虎符,而擅自出兵攻打正义的国家。从这些看来,你们的意图不是衹想诛杀晁错而已。”马上取出天子的诏书,读给胶西王听,说:“大王你自裁吧。”胶西王说:“像刘印等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就自杀而死。太后、太子也都死了。遣时,胶束、苗川、济南三王也都伏法被杀。郦食其领兵进攻赵国,打了十个月才取胜,趟王刘遂自杀。济北王刘志初被胁迫与谋,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当初,是吴王首先反叛的,同时兼领楚兵,联络齐国与赵国。从正月开始,到三月就都被攻破并灭亡。赞曰:荆王刘贾之所以被封为王,是因为天下还未安定,所以虽是刘氏远房,也封为王,坐镇江淮一带。刘泽封王起端于田生之谋,他先激吕后封吕产,后让人讽吕后封刘泽为王,终于面南称孤了三代。一旦事情败露,随之就是重罪,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吴王刘濞专有山海物产之利,能减轻赋税,笼络并役使民众,反叛之谋从他的儿子被杀时萌生。古代的诸侯国方圆不过百里,山林川泽还不算在内,大概就是为了防备其反叛中央。晁错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反而灾祸及身而死。“不要做起事的主谋,因为会遭到祸害”,此言不正是说的晁错吗!
荆燕吴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231.html
班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9.html
楚五王交字游,直担的同父小弟。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小时候曾和鲁!挫、直生、皇公一起跟涅丘垣学习《诗》。浮丘伯,是瑟卿的门人。到台焚书时,各自散去了。高祖兄弟四人,长兄刘伯,老二刘仲,刘伯死得早。高祖做了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叫刘仲和审食其留下侍奉太上皇,刘交和萧何、曹参等一起跟高祖去见景驹,遇到项梁,一起拥立楚怀王。于是向西攻南阳,进武关,和秦在蓝田开战。到霸上,封刘交做文信君,跟着进入蜀汉,回去乎定三秦,杀项籍。登上帝位,刘交和卢绾经常侍奉皇上,出入于卧室内,向外传达各种内事密谋。而皇上的堂兄刘贾多次带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汉六年,已废了楚王信,把他的地盘分成两个国,立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统治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个县,因为他们以前有功的原因。后来封次兄刘仲做代王,长子刘肥做齐王。
起初,高祖微贱时,经常避难,时时和宾客们一起到大嫂家吃饭。嫂子讨厌小叔和客人来,假装羹汤吃完了,用勺刮锅,客人于是都走了。高祖随后看锅裹有羹汤,因此怨恨嫂子。等立了齐、代王,衹有刘伯的儿子未得侯位。太上皇为他说话,高祖说:“某不敢忘了封他,是因为他母亲不慈厚。”七年十月,封刘伯的儿子刘信做羹颉侯。
元王到了楚,封穆生、白生、申公做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派儿子郢客和申公一起完成学业。文帝时,听说申公研究《诗》最精通,立为博士。元王喜欢《诗》,儿子们都读《诗》,申公开始做《诗》传,称为《鲁诗》。元王也编集《诗》传,称做《元王诗》,世上或许还存有其诗。
高后时,令元王儿子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在位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死,文帝便令宗正上邳侯郢客继位,这是夷王。申公做博士,免了官,跟郢客回去,又任命为中大夫。在位四年薨,儿子刘戊继位。文帝尊宠元王,生了儿子,封爵比同皇子。景帝即位,以亲亲名义封元王宠爱的儿子五人:儿子刘礼为平陆侯,刘富为休侯,刘岁为沈犹侯,刘执为宛朐侯,刘调为棘乐侯。
起初,元王敬重申公等,穆生不喜欢喝酒,元王每次摆酒,常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到王刘戊即位,经常准备,后来忘了摆甜酒。穆生回去说:“可以走了!不摆甜酒,王的意思怠慢,不走,楚人将把我钳在市上。”称病卧床。申公、白生勉强让他起来说:“难道就不想想先王的恩德吗?现在王一旦失于小礼,怎至于这样!”穆生说:“《易》说‘知道征兆的大概是神吧!征兆是行动的隐微之象,吉凶的预先表现。君子见到征兆就行动,不等到最后时刻。’先王之所以礼遇我们三人,是因为大道还存在;现在忽视它,是忘了道。忘了道的人,怎么可以与他久处!难道是为区区小礼吗?”于是称病辞归。衹有申公、白生留下。
王刘戊逐渐淫暴,二十年,因为在给薄太后服丧期间私下通奸。削减束海、薛郡,于是和吴暗通。二人劝谏,不听,受胥靡之刑,让他们穿着赭衣,举着杵在市上正身舂臼。休侯派人劝谏王,王说:“季父不跟我一致,我起事后,先捉住季父。”休侯害怕,便和母亲大夫人逃至京城。二十一年春,即景帝三年,削减封地的文书一到,便响应昱王谋反。他的国相堂适、太傅趟童吾劝谏,不听。便杀了迟尚、裹吾,起兵会合星军向西攻凿,攻占夔壁,到旦旦南,和连将旦垩去开战。选阻绝县楚的粮道,士兵饥饿,呈王逃跑,睾呕自杀,军队于是投降坠。
汉平定了吴楚,景帝便立宗正平陆侯刘礼为楚王,承续元王,这是文王。四年薨,儿子安王刘道继位。二十二年薨,儿子襄王刘注继位。十四年薨,儿子节王刘纯继位。十六年薨,儿子延寿继位。宣帝即位,延寿认为广陵王刘胥是武帝的儿子,天下有变动一定能被拥立,暗中想依附辅助他,便为他的王后的同母弟赵何齐娶广陵王女儿为妻。和何齐谋划道:“我和广陵王联手,天下如有不安定,出兵援助,让广陵王登皇位,何齐娶公主,可得到列侯之位。”于是派何齐持信给广陵王说:“希望您增加耳目,争有天下不要落在人后。”何齐的父亲长年上书告发。此事下到有司,核对口供属实,延寿自杀。立三十二年,封国废除。
起初,休侯刘富逃到了京师,王刘戊谋反,刘富等都连坐免了侯位,削除属籍。后来听说他多次劝谏刘戊,便改封为红侯。太夫人和窦太后有亲戚关系,害怕山东寇贼,请求留住京城,诏令允许。刘富的儿子辟彊等四人供养她,在朝做官。太夫人薨,赐给坟地,葬在灵户。刘富传国到曾孙,没有儿子,封国断绝。
辟彊字少卿,也好读《诗》,能写文章。武帝时,以宗室子身份跟着二千石论议,为各宗室之首。清心寡欲,常以书白娱,不肯做官。昭帝即位,有人游说大将军霍光说:“将军没看见诸吕的事吗?处在伊尹、周公的地位,摄政专权,却背离宗室,不和他们一起任职,所以天下不信任,最后到灭亡。现在将军在权高之位,皇帝很年轻,应多结纳宗室,又多和大臣们一起做事,与诸吕之道相反,如此就可以免祸。”霍光觉得对,便选择宗室中可任用的人。辟彊的儿子刘德在丞相府待韶,三十多岁,想录用他,有人说他父亲还在,也是受先帝宠爱的。于是拜壁彊为光禄大夫,守垦乐卫尉,当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升为宗正,几个月就死了。
刘德字路叔,修习黄老之术,有谋略。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被召见于甘泉宫,武帝称他为“千里驹”。昭帝初年,做宗正丞,参与处治刘泽诏狱。因父亲任宗正,改为大鸿胪丞,又转任太中大夫,后来又做宗正,参与拷问上官氏、盖主的事。刘德常抱着《老子》知足常乐的想法。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把女儿嫁给他,刘德不敢娶,害怕太荣盛。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拦住刘德申述连坐之事,刘德多次用公主Et常起居有失检点来责备他。侍御史以为霍光怨恨刘德不接受女儿,猜想他的意思弹劾刘德诽谤诏狱,免作庶人,隐居山野田间。霍光听说后很痛恨,又禀告皇上召刘德守青州刺史。一年多,又做宗正,参与立宣帝。因拥立皇帝赐爵关内侯。地节中,因亲亲行为笃厚封为阳城侯。儿子安民做郎中右曹,宗室家族因刘德做官宿卫的有二十多人。
刘德为人宽厚,乐善好施,每次办理京兆尹的事,常为罪人平反。家产超过百万,就用来救济兄弟,供宾客饮食,说:“富有,是百姓怨恨的。”在位十一年,儿子刘向因铸造假黄金,应当伏法,刘德上书讼罪。赶上他去世,大鸿胪上奏刘德辩解儿子的罪,有失大臣之体,不应赐谧号立后嗣。韶令说:“赐谧号缪侯,为他立后嗣。”传到孙庆忌,又做宗正太常。薨,儿子刘岑继位,做诸曹中郎将,位列于校尉。官至太常。薨,传给儿子,到王莽失败,便断绝了。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十二岁时,因父亲刘德恩荫为辇郎。行冠礼后,因行为修饬升为谏大夫。这时,宣帝按武帝过去的做法,招选名儒俊才配备左右。更生因通达能连缀文辞,和王裹、张子侨等一起进见应对,献上赋颂共几十篇。皇上又开始信奉神仙方术,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上讲神仙指使鬼怪铸造金子的办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世上没人得见,而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武帝时办理淮南案时得到了它。更生从小读它,觉得奇妙,献上去,说可制成黄金。皇上命令他主管尚方铸造之事,花费很多,方子不灵验。皇上便把更生下交官吏,官吏弹劾更生铸假黄金,下狱当死。更生的哥哥阳城侯安民上书,愿意交纳国内一半的户VI,来赎更生的罪。皇上也认为他是奇才,以逾冬减死论处。赶上刚把《谷梁春秋》立于学官,征更生学习《谷梁》,在石渠讲论《五经》。又拜为郎中、给事黄门,升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元帝刚即位,太傅萧望之做前将军,少傅周堪做诸吏光禄大夫,都领尚书事,很受尊重信任。更生年纪比望之、周堪小,然而二人器重他,推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和侍中金敞做左、右拾遣。四人同心辅佐政事,苦于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周堪、更生商议,打算禀告皇上罢免他们。没有禀告话就泄露了,被许、史及弘恭、石显诬告,周堪、更生下到监狱,和望之都被免了官。事在《望之传》。那个春天发生地震,夏天,客星出现在昴、卷舌之间。皇上有所感悟,下诏赐望之爵关内侯,奉朝请。秋天,征召周堪、刘向,想任命为谏大夫,弘恭、石显禀告,都做了中郎。冬天,地又震。当时弘恭、石显、许、史的子弟侍中诸曹,都对望之等侧目而视,更生害怕,就叫他的外亲上书非常之事,说:
我私下听说以前的前将军萧望之等。都忠正无私,想达到天下大治,得罪了贵戚尚书。现在道路上的人听说望之等又做官,认为将又被诬陷,一定会说曾有过失的臣子不应再用,这是很不对的。臣听说春秋地震,是因为在位执政的人太强盛,不是因三个匹夫地震,也已经很明白了。并且从前高皇帝时,季布有罪,至于灭族,后来赦免任命为将军,终于在高后、孝文之间成为名臣。孝武帝时,倪宽有重罪下狱,按道侯韩说谏道:“以前吾丘寿王死了,陛下至今后悔;现在杀了倪宽,以后又要大大地后悔了!”皇上被他的话感动,便赦免了倪宽,又录用他,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没有比得上倪宽的。又董仲舒因私作灾异书犯罪,主父偃上奏此事,下交官吏审讯,罪名至于不道,幸而蒙恩未杀,又做了太中大夫,胶西相,因年老有病免职回家。汉有改作宪章制度的事,经常下诏询问他。仲舒是世上儒学宗师,他参与审定议论有利于天下。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因诽谤罪下狱三年,免为庶人。宣帝又任用夏侯胜,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以敢直言出名,天下赞美他。像这样的一些臣子,大多与此相类似,难以一一记述。有过失的臣子,不辜负国家,对天下有利,从这四名臣子,就足以看到了。
以前弘恭上奏望之等案件判决,三月,大地震。弘恭移书称病离官,后来又任职,天阴下雪,由此来说,地震大概是因为弘恭等。
臣愚认为应斥退弘恭、石显以表明掩盖善德的惩罚,进用望之等来通达贤者之路。这样便太平之Lr大开,灾异之源闭塞了。
书上奏后,弘恭、石显怀疑是更生做的,奏请拷问奸诈。果然招认,于是逮捕更生下狱,下交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拷问。弹劾更生以前任九卿时,因和望之、周堪谋划排斥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者获罪,毁谤离间亲戚,要斥退他们而独自专权。为臣不忠,侥幸不被杀,又蒙恩被征用,不悔改以前的过失,却教人上言非常之事,诬陷毁谤大逆不道。更生因罪免为庶人。而望之也因让儿子上书伸冤前事获罪,弘恭、石显禀告让他到狱中对辞。望之自杀。天子很悔恨,便提升周勘做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做光禄大夫给事中,很受信任。弘恭、石显害怕,数次毁谤;更生见周堪、张猛在位,希望自己能再进用,害怕他们倾覆,便上封事谏说:
臣以前有幸因骨肉之亲官为九卿,执法不谨慎,于是又蒙受恩典。私下见灾异叠起,天地失常,表象是因为国家。想最终不讲,又想到忠臣即使在家务农,仍不忘国君,是忠谨的大义。况且又加上骨肉亲情,再加上未报旧恩!想竭尽愚诚,又怕超越职守,然而想到两重恩情未报,忠臣大义,引发愚意,退身到农田,死了也没有悔恨了。
臣听说舜任命九官,众官互相推让,和睦之至。众贤人在朝廷和睦,那么万物便在原野上和睦。所以箫管九次奏《韶》,凤凰飞来;击钟鸣磬,百兽相率来舞。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宁的。到了周文,在西郊开辟基础,众贤聚集,没有不肃敬和谐的,崇尚推让的风气,消除纷争诉讼。文王去世,周公怀念他,歌咏文王的德行,《诗》中说:“美好的清庙肃敬和谐,有名望的公卿大夫都来参加助祭;众多的士人,执行文王的美德。”此时,武王、周公继承政事,在内朝臣和睦,在外万国欢乐,所以能都得到他们的欢心,来事奉先祖。《诗》说:“宾客以和而来,至而肃敬助祭,诸侯相连不断,天子端庄盛美。”说四方都以和而来。诸侯在下和睦,天在上应报,所以《周颂》说“降福很多”,又说“给我厘蛑。”厘蛑,就是麦子,开始是从天上降下的。这都是用和达到和,获得了天的佑助。
往后到幽、厉之际,朝廷不和,互相非怨,诗人痛心并担忧地说:“人们不做善事,自守一方,互相怨恨。”众小人在位顺从邪议,朋比为奸,背离君子,所以《诗》说:“朋比为奸,互相诋毁,多么悲哀!谋划善事,便违背它,谋划不善的事,就依从它!”君子独处坚守正义,不为众曲而自屈,勉力从事王事却被憎恨诬谄,所以《诗》说:“醒勉行事,不敢自告劳苦,没有罪过,却被众[21诬谄!”此时,曰月相掩蚀而无光,《诗》说:“朔日辛卯,发生Et食,多么丑恶!”又说:“那月亮微暗了,这太阳微暗了,现在这些百姓,多么悲哀厂又说:“月告凶,不行常道;四方之国政治举措失当,是因为不能用善人!”天的变异显现在上,地的变异运行在下,水泉沸腾,山谷变位。《诗》说:“百川沸腾,山顶崩裂,高岸成为低谷,深谷成为山陵。哀痛现在的人,何曾不受惩戒!”霜降失去节制,不按时节,《诗》说:“正月多霜,我心忧伤;人们的假话,也太厉害了!”说人们以对为错,为数众多。这都是不和,贤和不肖变位所导致的。
从此以后,天下大乱,篡位谋杀之祸一起发生,厉王逃亡彘,幽王被杀,到了平王末年,鲁隐刚即位,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到鲁,而《春秋》为他避讳,不说来奔,这是伤心祸患从此开始了。此后尹氏世代公卿专权恣肆,诸侯背叛周而不朝拜,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倒两次,彗星出现三次,夜裹恒星没有出现,夜中星星陨落如雨一次,火灾十四次。长狄进入三个国家,五块陨石坠落,六只鵾倒飞,麋很多,有蜮、蜚,鸥鹄来筑巢,都出现了一次。白Et天黑,冰封树木。李、梅冬天结果。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冻死豆子。下大雹子。雨雪雷霆交加没有次序。水、旱、饥、蟓、螽、螟等灾害杂沓纷起。此时,祸乱便相应出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逃亡,不能保住社稷的,不能尽数。周室多有灾祸:晋在贸戎打败它的军队;攻打它的郊城;郑伤害了桓王;戎拘捕它的使者;卫侯朔征召不来,齐违背王命帮助朔;五大夫争权,三个国君轮换登位,没人能够整治。便至于衰落不能复兴。
由此看来,和气导致吉祥;乖气导致灾异;吉祥多的国家安宁,灾异多的国家危难,是天地的常理,古今的通义。现在陛下开创三代的业绩,招揽文学之士,宽容待人,使他们能一起进用。现在贤和不肖混淆,黑白不分,正邪杂糅,忠言谗言一起进用。章奏交呈公车,犯人充满北军。朝臣志意不和,各相违背,互相诬陷非难。传授增加,文书纠纷,前后错缪,毁誉混杂。用来迷惑耳目,转移心意之事,不可胜数。分班结党,处处依附结为党与,要同心陷害止直之臣。正臣得到进用,是治理的表现;正臣遭受陷害,是败乱的征兆。趁此治乱之时,不知任用谁,而灾异多次出现,这是臣所寒心的。倚权仗势的人,子弟像鱼鳞一样列于朝廷,左右攀附的人很多,聚集在跟前,毁誉一定会被采用,最后因背离产生灾祸。所以曰月无光,霜雪夏天降落,海水沸腾而出,山谷变位,众星运行失常,都是怨气导致的。沿着衰亡的周朝的轨迹,按照诗人所讥刺的来行事,却想成就太平,达到雅颂,造就好似退着走却想走在别人前面。初元以来六年了,考察《春秋》六年之中,没有像现在灾异这样稠密的。有《春秋》的灾异,没有孔子的救助,还不能解难,何况更甚于《春秋》呢?
究其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因为谗邪一起进用。谗邪之所以一起进用,是因皇上多疑心,已用贤人执行善政,如有人诬告,则贤人斥退善政收还。有狐疑之心,便招徕谗贼之VI;有不果断的意志,便开启群邪之门。谗邪进用众贤斥退,群邪增加正直之士便消减。所以《易》有《否》《泰》。小人之道滋长,君子之道消减,君子之道消减,政治便曰益混乱,所以是否。否,是闭塞而混乱。君子之道滋长,小人之道消减,政治便日益安定,所以是泰。泰,是通达而安定。《诗》又说“雨雪纷纷,到了无云日出之时,便都消释了”,和《易》同义。从前、共工、骥兜和舜、禹共同处于尧的朝廷,周公和管、蔡一起在周供职,此时,轮番进言互相诋毁,流言诽谤,哪裹可以说得完!帝尧、成王能进用舜、禹、周公而排斥共工、管、蔡,所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和季、孟都在鲁做官,李斯和叔孙都在秦做官,定公、始皇任用季、孟、李斯而排斥孔子、叔孙,所以大乱,至今蒙受耻辱。所以治乱荣辱的开端,在于所信任的人;信任的既已是贤才,就在于坚固不移。《诗》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任人转移”。是说守善笃诚。《易》说“像出汗一样涣然大发号令”。是说号令像汗,汗出而不能返回。现在发出了善令,没过三个月又收回了,这是收回已出之汗;用贤臣不到三旬便斥退,这是转动石头。《论语》说:“看到不善如同试探沸水。”现在二府上奏谄佞之人不应在位,历经几年而不排斥。因此发布命令就像收回汗水,任用贤人便像转动石头,排斥奸佞就像拔除大山,像这样而希望阴阳调顺,不是很难吗!
所以众小人窥见间隙,修饰文字,巧言诋毁,制造流言,做匿名文书诬谤他人,喧哗于民间。所以《诗》说:“心中担忧,恼恨众多的小人。”小人成群,确实可恨。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誉,不结成朋党;禹、稷和皋陶互相引荐,不结伙营私。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心。所以贤人在上位,便引荐他的同类聚于朝廷,《易》说“飞龙在天,大人聚集”;在下位,便想着和他的同类一起进用,《易》说“拔茅牵连着它的同类,做事吉利”。在上便引荐其同类,在下便推举他的同类,所以汤任用伊尹,不仁者远离,而众贤人来到,这是因为同类而互相招致。现在佞邪和贤臣同在宫廷之内,聚党共谋,违善依恶,结党诋毁,多次危言耸听,想促使主上俯从其意愿,如果不经意地任用他们,造就是天地所以先行告诫,灾异所以迭相到来的原因。
自古的明圣之君,没有不杀好人而达安定的,所以舜有放逐四凶的刑罚,孔子有在两观施行的诛杀,然后圣德教化得以施行。现在依靠陛下的明智,诚恳地深思天地之心,循两观之杀的余迹而考察它,看《否》《泰》之卦,察雨雪之诗,选择周、唐如何进用人才作为成法,思考秦、鲁如何槟弃人才作为警戒,考察吉兆之福,反思灾异之祸,来测度当今的变故,放逐佞邪之党,拆散险僻之聚,闭塞群邪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辨犹豫,让是非明白可知,便可消除诸多灾异,而各种祥瑞一起到来,这是太平的基础,万代的福利。臣有幸能托身于皇上之亲,确实见到阴阳不调顺,不敢不把听到的通报皇上。私下推察《春秋》灾异,来救助现今之事的十之一二,分条列举原因,不适于泄露。臣谨密封冒死呈上。弘恭、石显见了他的上书,更加和许、史勾结而怨恨更生等。周堪性情公正方直,看到自己孤立,便按照正道行事而不曲迎。这年夏天寒冷,太阳青色无光,弘恭、石显和许、史都说周堪、张猛执政的过失。皇上内心器重周堪,又苦于众口渗透,无所适从。当时长安令杨兴因才能受宠,常称赞周堪。皇上想让他帮助,便召见杨兴间道:“朝臣忿忿不容光禄勋,为什么呢?”杨兴是个狡诈的人,认为皇上怀疑周堪,于是顺随旨意道:“周堪不衹不容于朝廷,从州里也不容他。臣看见众人听说周堪以前和刘更生等谋陷骨肉,认为该杀,所以臣以前说周堪不可以诛杀,是为国家养恩。”皇上说:“然而这是犯了什么罪而要诛杀?现在该怎么办?”杨兴说:“臣愚认为可以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让他管事。明主不丧失师傅的恩情,这是最合适的计策。”皇上于是有了疑心。赶上城门校尉诸葛丰也说周堪、张猛的坏话,皇上于是发怒免了诸葛丰的官。事在他的传裹。又说:“诸葛丰说周堪、张没有正直诚实的表现,朕怜恤不究,又可惜他
们的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周堪降职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
石显等专权更加厉害。以后三年多,孝宣庙阙发生火灾,这个月最后一天,日食。于是皂上召从前说太阳变故在于周堪、张猛的几个人责问,都稽首谢罪。于是下韶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尊崇他,赐命他做朕的师傅。品质美好,精通道术,论议正直,持有恒心,至诚发愤,确有忧国之心。因不能阿谀权贵,孤单无助,进退压抑,终不能昌明。以前众臣见到灾异,不致力于自我修养,深思原因,反而昏昧地谈论天灾,推咎于这个人。朕不得已,贬出朝廷试验他,来表现他的才能。周堪出去后,大变故仍来,大家也沉默了。周堪治理不满一年,三老官属有识之士歌颂他的美德,使者经过其郡,没人不称赞,这本足以表明先帝了解人才,而朕自己也明白。俗人于是制造事端,非议诋毁,有的曲折隐晦,不能明议,又怀疑其同类,想要害他,朕也未采取。朕迫于世俗,不能专心。先前天显灾异,朕很恐惧。现在周堪年纪衰老,恐怕不能自己说明,被他人排挤,将怎么办呢?征召周堪到朝廷来。”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领尚书事。张猛又做了太中大夫给事中。石显主管尚书事,尚书五人,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见到皇上,常通过石显奏事,事务都经石显之口决定。赶上周堪得哑病,不能说话便死了。亘题诬陷亟猛,令他在公车自杀。更生很伤痛,便作了《疾谗》、《挝要》、《救危》和《世颂》,共八篇,以古事比喻,哀悼自己和同类。于是被废弃了十多年。
成帝即位,石显等伏罪,更生于是又进用,改名向。刘向以故九卿身份召拜为中郎,叫他领护三辅都水。多次上奏密封的章疏,升为光禄大夫。这时皇帝的大舅阳平侯王凤做大将军秉政,倚仗太后,专擅国权,兄弟七人都封作列侯。当时多次有大灾异,刘向认为是外戚贵盛,王凤兄弟掌权的罪过。而皇上正精心于《诗》《书》,板读古文,诏令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刘向昆《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述五行阴阳福祸的应验。刘向便集合上古以来经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的记载,推究事情的经过,加上对祸福的解释,写出占b的应验,按类排列,各有条目,共十一篇,号为《洪范五行传论》,上奏给皇帝。天子心裹知道刘向忠贞精诚,本是因王凤兄弟而发此议论的,但到底不能夺去王氏的权力。
过了很久营建昌陵,好多年完不成,又回归到延陵,制度奢侈。刘向上疏谏道:臣听到《易》说:“安全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因此自身安宁国家可保。”所以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王者一定要通晓三统,明白天命所授广博,不衹是一姓。孑L子讲《诗》,到“殷的卿士美好敏捷,在周京举行灌酒助祭”,喟然叹道:“天命真伟大啊!善不可以不传给子孙,这是因为富贵无常;不如此,那么王公为什么要警戒谨慎,百姓为什么要劝导勉励?”大概是伤感微子事奉周朝,而痛惜殷的灭亡。即使有尧舜的圣明,不能教化丹朱这样的儿子;即使有禹汤的美德,不能教训作为末代子孙的桀纣。从古到今,没有不亡的国家。以前高祖灭了秦,将建都于雒阳,感悟刘敬的话,自以为德不如凰,而比童贤,便迁都挝生,仰仗固的美德,沿用塞的险阻。世道的短长,以德行作为征验,所以时常战栗,不敢避讳灭亡。丛王所说的“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北面临水,心情悲怆凄切,回头对群臣说:“啊呀!用北山石做椁,斩断纡絮放在具间,又上好漆,哪裹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裹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裹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不种树。后世圣人变为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舜葬在苍梧,二妃没有随从。禹葬在会稽,不变更原来地上百物的序列。殷汤没有葬地。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在武库,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他们的贤臣孝子也遵命顺从而薄葬,这确是事奉安顿君父,忠诚孝敬的极至。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埋葬兄长很微薄。孔子把母亲葬在防,称赞古时修墓不建坟,说:“丘是东西南北四处周游的人,不可以不做标记。”做了四尺的坟,遇上雨崩毁了。弟子修理,告诉孔子,孔子流泪道:“我听说,古代不修墓。”大概是批评他们。延陵季子到齐国返回,他的儿子死了,葬在赢、博之间,挖地不到泉水,用当时穿的衣服入殓,做坟掩盖土坑,高度可以没肘,哭道:“骨肉回归土中,这是命啊,魂气则无处不在。”嬴、博离吴有一千多里,季子不把他归葬回家。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这样做很合乎礼。”所以仲尼是孝子,延陵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懂得做弟弟的道理,他们葬君主和至亲骨肉,都很微薄;不是苟且节俭,确实是合乎礼。宋桓司马做石椁,仲尼说“不如早点腐朽。”秦相吕不韦集中智谋之士作《春秋》,也讲到薄葬的道理,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到吴王阖间,违礼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到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都大作坟冢,多所埋藏,全都被挖掘而暴露尸身,很可悲啊。秦始皇帝葬在骊山山曲,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石椁做成离宫别馆,人的膏脂做灯烛,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珍宝的埋藏,机械的巧变,棺椁的富丽,宫馆的盛美,不能尽数。又杀了很多宫人,活埋工匠,数以万计。天下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骊山的建造未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到下面了。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藏室,牧童举火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外遭项籍之灾,内受牧竖之祸,不是很可悲吗!
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没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来,明暗的征验,丧葬的吉凶,昭然可见。周德已衰落而且奢侈,宣王贤明而中兴,改为节省宫室开支,减小寝庙规模。诗人赞美他,《斯干》那篇诗便是,上章说宫室按照制度,下章说子孙众多。到垒严公,雕饰宗庙,建了很多台囿,后代两次绝灭,《春秋》讥刺他。周宣像那样便昌盛,鲁、秦像这样便灭绝,这就是奢侈和节俭的得失。
陛下即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形制约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堆积土成山,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亿零几百。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发了阴阳,又加上了饥馑,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十分悲伤。如果死者有灵,打开别人的墓,害处就多了;如果他无灵,又哪裹用得着扩大?和贤智的人商议大家都不高兴,让百姓看到丫便都叫苦;如果仅是取悦愚蠢放纵的人,又何必去做呢!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盖世,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取悦蠢人之目,图一时美观,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羞愧。请陛下向上观察圣明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的制度,向下体察贤智的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的心意。孝文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昭、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足以为戒。原陵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来安定百姓。
书上奏后,皇上很为刘向的话感动,但却不能按他的意见办。
刘向看到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微贱,超越礼制。刘向认为王的教化是从裹到外,从近处开始。便摘录《诗》《书》所载的贤妃贞妇,使国、家兴旺可供效法的,以及宠爱
出导致乱亡的,编次为《列女传》,共八篇,以警戒天子。又摘取传记故事,作《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上奏。多次上书评说得失,陈述法戒。上书几十次,以助阅览,弥补阙失。皇上虽不能都采用,然而心中赞许他的话,经常感叹不已。
当时皇上没有继承人,政事由王氏掌握,灾异逐渐严重。刘向很赞赏陈汤的智谋,和他交往亲密,单独对他说:“灾异到这种程度,而外戚Et益强盛,发展下去一定会危及刘氏。我有作为同姓末枝,累世蒙受漠恩,身为宗室遣老,事奉过三朝天子。皇上认为我是先帝的旧臣,每次进见都加以礼遇,我不说,该谁说呢?”刘向便上密封奏章极力谏道:我听说君主没有不想安宁的,然而却常常倾危,没有不想使国家长存的,然而却常常灭亡,这是因为丧失了管理臣下的办法。大臣掌握权柄,主持国政,没有不成为祸害的。从前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年掌握国事,世代把握权柄,以后终于田氏取代了齐;六卿瓜分晋;崔杼弑国君光;孙林父、宁殖驱逐他们的君主衍,弑君主剽;季氏在庭中表演八佾之舞,三家以《雍》乐侑餐,一起垄断国政,最后驱逐了昭公。周大夫尹氏掌管朝政,使王室混乱,子朝、子猛相继而立,连续几年才安定。所以经说“王室乱”,又说“尹氏杀王子克”,真厉害啊。《春秋》例举成败,记录祸福,像这样的很多,都是阴盛阳衰,在下的失去了为臣之道而招致的。所以《书》说:“有大臣作威作福,便会对你的家族有害,对你的国家不利。”孔子说“俸禄离开公室,政权被大夫掌握”,是危亡的兆头。秦昭王舅穣侯和泾阳、叶阳君独揽国政,向上凭藉太后的威势,三个人权势比昭王还重,家庭比秦国还富有,国家很危险,因为感悟了范睢的话,秦才能仍旧保全。二世委任赵高,专权放纵,阻绝大臣,终于有阎乐望夷之祸,秦因此灭亡。此是近代的事,距今不远,就是漠所替代的。漠兴起后,诸吕不行正道,擅自相尊为王。吕产、吕禄藉太后的恩宠,占据将相位置,掌握南北军的兵士,拥有梁、趟王的尊位,骄逸没有满足,要危及刘氏。仰仗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尽诚义消灭了他们,然后刘氏又得安宁。现在王氏一姓乘着朱轮美车的有二十三人,青貂紫蝉充满篷帐,排坐在皇上左右。大将军掌事弄权,五侯骄奢气盛,一起作威作福,独断专行,行为污私却托言治公之道,凭束宫的尊威,藉甥舅的亲情,达到威严重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都出自他们门下,执掌机要,结党营私。称赞他们的就擢升,不顺服的就杀害;游说的人为他们说解,执政的人替他们讲话。排挤宗室,孤立削弱公族,那些有智能的,尤其要毁谤而不进用。阻绝宗室担任职责,不让他们供事朝廷,怕他们和自己争权;多次提到趣王、盖王来使皇上疑惑,避讳吕、霍不肯提起。内心有管、蔡的打算,外面假托周公的言论,兄弟掌权,宗族勾结。从上古到秦汉,外戚越位尊贵没有像王氏这样的。即使周皇甫、秦穣侯、汉武安、吕、霍、上官之流,都比不上他们。
事物兴盛一定有非常的变化先出现,作为其人的细微表象。孝昭帝时,冠山之石自立于童山,倒毙的柳树在上林重新立起。而耋宣童即位,现在王氏在济南的先祖坟墓,梓木之柱长出枝叶,扶疏向上超过房屋。根插入地中,即使石站立柳竖起,也不能比这更明显。事物之势不能有两者并大,王氏和圣岖也势不两立,如果在下者有泰山般的安稳,那在上者就有累卵之危。陛下作为先人的子孙,守护宗庙,却让皇位转到外亲手中,降身为皂隶,即使不为自己,那宗庙又怎么办呢!妇人以夫家为内,以父母家为外,这也不是皇太后的幸福。孝宣皇帝不给舅舅平昌、乐昌侯权柄,就是要他们安定保全。
明理的人在无形中产生福祉,在未开始时消除祸患,应发布明诏,宣扬德音,引进宗室,亲近信任,疏远外戚,不交给他们权柄,全罢免他们使其回到家中,来效法先王的作为,优厚地安抚外戚,保全他们的宗族,这确是东宫的愿望,外家的福气。王氏永远存在,保住其爵位幸禄,刘氏长期安定,不失去社稷,这是使内姓外姓和睦,子子孙孙永无止境的大计。如果不按此行事,田氏就会在今天重见,六卿一定会在汉兴起,成为后世的忧患,昭然明朗,不能不深思,不能不早虑。《易》说:“国君不慎密,就会失去臣下;臣子不慎密,就会丧失性命;机微之事不慎密,就不能成功。”请陛下深思,周密审查军国要事,观察以往的教训,以折中事理取得信任,得以万世长安,保持宗庙,长期事奉皇太后,天下非常荣幸。书上奏后,天子召见刘向,对此叹息悲伤,对他说:“您暂且休息吧,我将考虑此事。”任刘向为中垒校尉。
刘向为人平易没有威仪,廉洁清静喜好圣贤之道,不和世俗交接,专心研究经术,白天朗诵书传,晚上观察星宿,有时到天亮也不睡觉。元延中,彗星扫过束井,蜀郡岷山崩裂堵塞长江。刘向认为这种异象不好,他对此的论述载于《五行志》。思绪不已,又上书道:臣听说帝舜告诫伯禹,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周公告诫成王,不要像殷王纣那样。《诗》说“殷的借鉴不远,在夏后的时代”,也是说汤以桀为戒。圣帝明王常常用败乱警戒自己,不避讳废兴,所以臣下敢于极力陈述愚见,请陛下留神观察。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次,襄公时尤其多,大概三年零五个多月就H食一次。汉兴起至竟宁,孝景帝时特别多,大概三年零一个月一次H食。臣向前面多次说应有日食,现在连续三年频繁H食。从建始以来,二十年间八次H食,大概两年零六个月发生一次,古今少有。异象有大小稀稠,占卜有紧慢缓急,圣人以此决断疑问。《易》说:“观察天文,来审察时世变化。”从前孔子答对鲁哀公,一起提到夏桀、殷纣暴虐于天下,所以历法有失误则摄提失去方位,孟陬无法计测,这都是换姓造成的变化。秦始皇末年到二世时,日月相掩食,山陵崩溃,辰星出现在四季的孟月,太白星经过天空运行,没有云而打雷,流星在夜中发光,荧惑袭过月亮,灾火烧了宫室,野乌在廷中游戏,都门向内崩毁,临洮出现巨人,柬郡降落陨石,彗星扫过大角,大角因此消失。观看孔子的话,考察暴秦的异象,天命确实让人畏惧。到项籍失败时,也是彗星扫过大角。汉攻入秦,五颗星聚集在束井,是得天下的征象。孝惠时,有下血雨,日月运行交道相冲,H光消失,星星出现的
灾象。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行站立,上林僵死之柳又复树起,像月亮一样的大星向西运行,很多星跟随着它,这是特大的灾异。孝宣兴起的征兆,天狗夹着银河西行,二十多天常阴天不下雨,是昌邑不能善终的灾象。都载于《汉纪》。观察秦、汉的更替,惠、昭没有后代,昌邑不能善终,看孝宣的继起,上天的取舍,不是非常明显吗!高宗、成王也有雊雉拔树的灾象,能反思其原因,所以高宗能有百年的福分,成王有反向刮风的报应。神明的报应,像影子和回声一样,这是举世共知的。。
臣有幸托身皇家末枝,确实见陛下有宽厚圣明的德行,希望消除大灾,光大直塞、盛王的美声,来尊崇玺区,所以诚恳地数次干犯死罪。现在日食尤其频繁,彗星扫过束井,摄提火光上升到紫宫,有见识的长老没有不震惊的,这是大灾象。此事难于一一记下,所以《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摆卦指出爻象,再来陈说意思。《书》说“让人用图来说明”,天文难以通晓,臣虽献了图,仍需要口说,然后才能明白,希望赐我在清闲之时,指着图陈说。皇上于是召见了他,但最终未能任用。刘向每次被召见,都讲公族是国家的枝叶,枝叶落了树干和根便没有了庇护;现在同姓疏远,母党专政,福禄离开公室,权力在外家之手,这不是使汉宗强盛,私家卑弱,保住社稷,稳固后代的做法。
刘向因能被皇上信任,所以常颂扬宗室,讽刺王氏和在位的大臣,语言很痛切,出于至诚。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做九卿,都不被在位的王氏和丞相御史支持,所以终于没有进升,做列夫官前后三十多年,七十二岁死。死后十三年王氏取代了漠。刘向的三个儿子都好学:长子刘伋,讲授《易》,做官到郡守;二儿子刘赐,做九卿丞,早死;小儿子刘歆,最有名。
刘歆字子骏,小时候因通晓《诗》《书》能做文章被召见,见到成帝,在宦者署待诏,做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和父亲刘向一起主持校定秘书,研究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
技,没有不涉及的。刘向死后,刘歆又做中垒校尉。
哀帝刚即位,大司马王莽推举刘歆是有才德的宗室,做诗中太中大夫,升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地位尊贵深受宠幸。又负责《五经》之事,完成父亲的遣业。刘歆便汇集六艺群书,分类编排为《七略》。《艺文志》有载。
刘歆和刘向开始都研究《易》,宣帝时,下韶让刘向学习《谷梁春秋》,十多年,已学得很精通。到刘歆校定秘书,看到古文《春秋左氏传》,他非常喜欢。当时丞相史尹咸因能研究《左氏》,和刘歆一起校订经传。刘歆大略跟尹咸和丞相翟方进学习,询问大义。起初《左氏传》多为古字古语,学者传解训诂而已,到刘歆研究《左氏》,引传文来解经,互相发明,从此也具备了章句义理。刘歆又沉静有谋略,父子都好古,博闻强记,超过别人。刘歆认为左丘明的好恶和圣人一样,亲眼见过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之后,听传闻和亲眼见,详略不同。刘歆多次向刘向发难,刘向不能责难他,却仍自己坚守着《谷梁》的义旨。等刘歆被皇上亲近,想把《左氏春秋》和《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都立于学官。哀帝让刘歆和《五经》博士讲论其意旨,各位博士有的不肯和刘歆辩论,刘歆于是致书太常博士,责备他说:
从前唐虞衰亡,三代继起,圣帝明王,相承迭兴,大道显著。周室衰微礼乐不正,大道如此难以保全。所以孔子担心大道不通行,游历各国去应聘。从卫回鲁,之后音乐匡正,《雅》颂》各得其所;刊定《易》,作《书》序,著作《春秋》,来记载帝王之道。到夫子死而精微之言灭绝,七十子死而大义乖谬,又遇上战国纷争,摒弃篷豆的礼仪,着手军旅行阵,孔氏大道衰微,孙吴法术兴盛。逐渐衰落一直到了暴秦,烧经书,杀儒士,制定禁书法律,赞扬古代的被治罪,大道法术从此灭绝。汉兴起,离圣帝明王很远,仲尼大道又灭绝,法度无从因袭。当时衹有一个叔孙通大致制定礼仪,天下衹有卜书《易》,没有别的书。到孝惠时,废除禁书法律,但公卿大臣绛、灌等人都是披戴盔甲的武夫,不以为然。到孝文皇帝,开始让掌故晁错,跟伏生学习《尚书》。《尚书》刚从屋墙中取出,朽折散乱,现在那书仍在,当时师傅衹是传解诵读而已。《诗》开始萌芽。天下出现了很多书,都是诸子的传释,尚且广泛立于学官,为它们设置博士。在汉朝的儒生,只有贾谊而已。到孝武皇帝,之后邹、鲁、梁、趟常有讲解《诗》、《礼》、《春秋》的前辈老师,都兴起于建元年间。在这时,一人不能独自穷尽经书,有的通晓《雅》,有的通晓《颂》,大家相配合才能完成讲经。《泰誓》后出,博士收集并诵读。所以诏书说道:“礼崩乐坏,书简脱缺,朕很担心。”当时汉兴起已七八十年,离开全部的经书,本来就很远了。
到鲁恭王发掘孔子旧宅,想建造宫室,在断墙中得到古文,《逸礼》有三十九篇,《书》有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上它们,遇上巫蛊仓猝之祸,没来得及施行。至于左氏丘明所修的《春秋》,都是古文旧书,多的有二十多篇,藏在秘府,隐秘没有公布。孝成皇帝怜惜学术残缺,与原书相差很大,便公布旧藏,校订旧文,用这三种书,校订学官传授的经传,经有的脱简,传有的错编。传令询问民间,有鲁厘担公、整回贯公、胶东庸生的传学与此相同,受压制没有施行。这是使有识者怜惜,士君子痛心的事。以前做学问的人不考虑书的残缺,苟
且因陋就寡,分析文字,言辞烦琐,学者到老不能研究通一艺。信口解说背诵传记,信奉低等的老师而责难以往的古事,至于国家要有大事,如立辟雍、封掸、巡狩的仪式,便糊涂不知应该怎样。仍要抱残守缺,带着怕被戳穿的私心,而没有服从善义的公心,或者心怀嫉妒,不思实情,雷同的便相追随,听声音附和是非,压抑这三种学问,认为《尚书》是完备的,说左氏没有传解《春秋》,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现在圣上德通神明,继位承业,也怜惜文章错乱,学士们这么多,虽明白真情,仍然迟疑谦让,愿意和士君子一样。所以下发明诏,辩论《左氏》是否可立,派近臣奉上旨令,要来扶助微弱,和两三个君子同心合力,希望重立被废弃的经传。现在却并非如此,深藏坚拒,不肯论辩,苟且以不诵习而灭绝它,想来堵塞仅剩的大道,灭绝精微的学问。可以和他分享成果,难于和他考虑创业,这是老百姓的做法,不是名士君子所为。并且这几家的事,都是先帝亲自谈及,现在皇上考查,那些古文旧书,都有验证,内外相合,难道是苟且就能罢休的吗!
礼丧失则到民间去找,古文不是更胜于民间吗?以前博士《书》有欧阳,《春秋》有公羊,《易》则有施、孟,但孝宣皇帝还广泛设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虽然义旨不同,但仍然一起设置。为什么呢?与其因为它有错误而废弃它,宁可错误丫而设立它。传解说:“文武之道没有坠于地上,而在人间;贤人记大的方面,不贤的人记小的方面。”现在这几家的言论,是并有大小的义旨的,怎么能偏废呢!如果一定要独断守缺,同门结党,嫉妒真道,违背明诏,丧失圣意,被文官们的议论所淹没,我很希望这两三个君子不要这样做。
他的话非常深切,儒士们都很怨恨。这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因刘歆致书向上陈述而深深自责,希望请求骸骨回家。至于儒者师丹是大司空,也大怒,上奏刘歆改乱旧章,毁谤先帝所立之学。皇上说:“刘歆想推广道术,又怎能当作毁谤呢?”刘歆从此冒犯了执政大臣,被众儒诽谤,害怕被杀,请求出京补为官吏,做河内太守。因宗室不应主管三河,转为五原太守,后来又转到涿郡,共做过三郡太守。几年后,因病免官,从家中起用又做安定属国都尉。正逢哀帝崩,王莽主政,王莽年少时和刘歆都做黄门郎,器重他,禀告太后。太后留刘歆做右曹太中大夫,升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让他主管明堂辟雍,封为红休侯。主管儒林史卜官,考订乐律和历法,着《三统历谱》。
起初,刘歆在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到王莽篡位,刘歆做国师,后面的事都在《莽传》。
赞曰:仲尼感叹“贤才难得,不是真的吗!”孔子以后,著书的人多了,衹有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这几位先生,都博物洽闻,通晓古今,言论对时世有益。传说“圣人不出现,这之间一定有著名于当世的人。”不是很有道理吗?刘氏《洪范论》发挥《大传》,昭明天人相应;《七略》分辩艺文,理出百家的头绪;《三统历谱》测定曰月五星的分度。究极根本,大有深意。啊!刘向论述山陵的告诫,在今天来察看,令人哀痛!指明梓木之柱的事来推断废兴,多么明白啊!难道不是直信多识,古人所说的益友吗!
作者班固资料
班固的诗词全集_班固的诗集大全,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 查看详情>>
班固古诗词作品: 《辟雍诗·乃流辟雍》 《明堂诗·于昭明堂》 《灵台诗·乃经灵台》 《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 《咏史·三王德弥薄》 《诗·长安何纷纷》 《论功歌诗·后土化育兮四时行》 《宝鼎诗·岳修贡兮川效珍》 《论功歌诗》
古诗《荆燕吴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 - - 班固 - - 《》
- 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时 - - 班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