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传作品译文
张汤,杜陵人。他的父亲任长安县丞,有事外出,张汤作为孩子看家。他父亲回家后发现老鼠偷了肉,大发脾气,鞭打张汤。张汤掘开鼠洞找到了偷肉的老鼠和吃剩的肉,陈述老鼠的罪状,拷打审问,传出审问记录的文书,写明了经过审问判决上报的程序,并提取盗鼠和余肉,完成了审判程序,案卷齐备,在厅堂下面肢解了盗鼠。他父亲见到这情景,看到他判决的文辞像老练的法官一样,非常惊奇,就让他学习刑狱文书。
他父亲死后,张汤担任长安县吏。周阳侯田胜担任九卿的时候,曾经被关在长安监狱里,张汤竭尽全力帮助关照他。等到周阳侯出狱后封了侯爵,跟张汤非常友好,把张汤介绍给那些要人。张汤为内史下属,任宁成的属官,宁成认为张汤才能无比,推荐给丞相府,调任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担任丞相,调张汤担任丞相府的属吏。并把他推荐给皇帝,担任了侍御史。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时,深入追究其党羽,皇上认为他能干,提升为太中大夫。他和赵禹共同制定各种法令,注重苛捆严峻,严格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赵禹升少府,张汤担任廷尉,两人相友好,张荡对待鱼过有如兄长。!蝎为人廉洁倨傲,巫汤喜欢玩弄智谋来驾御别人。他起初当上小官,投机取利,跟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辈暗中勾结。等到他居于九卿之位,就招纳全国的知名人士和官吏,自己内心虽跟他们意见不合,但又假装敬仰他们。
这时皇上正喜好儒学,张汤判决大案,想要附会古义,于是请博士弟子研习《尚书》、《春秋》,担任廷尉史,调平法令的可疑处。上奏判决疑难案件,一定要预先给皇上分析各方面的原由,凡皇上所肯定的,就接受作为依法判决的案例入廷尉的成文法规,来宣扬主上的圣明。报告工作如受谴责,张汤就承认错误而谢罪,顺着皇上的意向,一定要举出贤能的助理官员或办事吏员说道:“他们本来向我建议,正像皇上所要求我的一样。我没有采用,才愚蠢到了这种地步。”因此他的过错常常得到宽恕。他有时上奏章议事,皇上赞许那个奏章,他就说:“我不知道写这样的奏章,这是监、掾、史中某某写的。”他想要推荐部下,宣扬某人的长处或者掩饰某人的短处就是这样。办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就把它交给执法严苛的监吏办理;所办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宽容的,他就把案子交给执法轻平的监吏去办。所审判的如果是豪强,他一定玩弄法律条文严加惩办;遇上贫穷人家被审判,常说“就是按法律定了罪,皇上还要裁断审察”。于是往往如张汤所说。张汤虽做到大官,私生活很严肃,结交宾客,款待饮食,对于充当属吏的老朋友子弟以及贫穷的本族兄弟,照顾得更加优厚。他前去问候三公,不避严寒酷暑。因此张汤虽用法深刻,内心不能纯正公平处事,却得到了这点好名声。而多数替他出力的苛刻阴毒的官吏,多数藉助于儒学之士。丞相公孙弘多次称赞他。
等到查办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都是追根究底。严助和伍被,皇上想要赦免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策划谋反,而严助深得宠幸,是出入宫廷禁门的心腹臣子,却私通诸侯,像这样的人不杀掉,以后类似情况不好处理。”于是皇上同意了对他们的判决。他办理案件打击大臣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类事情很多。于是张汤更加受尊宠信任,不久就升任御史大夫。
当时恰逢浑邪王等投降,汉朝大规模出兵讨伐匈奴,山东地区遭到水灾、早灾,贫穷的老百姓流离迁徙,都依靠政府供给衣食,仓库空虚。这时张汤顺承皇上的心意,奏请铸造银币和五铢铜币,垄断经营全国的食盐和铁器,排挤富商大贾,颁布告缗令,铲除豪强并兼的大户,玩弄法律条文巧言诬陷,以辅助严刑峻法的实施。张汤每次上朝报告工作,说到国家财政用度,时间拖得很长,以致皇帝忘了吃饭。适时的丞相衹是空占职位,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张汤。老百姓不能安定地生活,发生骚动,政府所兴办的事业,没有获得利益,贪官污吏一起盗窃、侵夺,于是严厉地用刑罚制裁他们。因而从公卿以下直到平民,都指责张汤。张汤有一次得病,皇帝亲自去探问病情,他的显贵达到了这种程度。
匈奴前来请求和亲,大臣们在皇上面前讨论。博士狄山说:“和亲合适。”皇上问他合适的道理,狄山说:“兵器是凶器,不要轻易频繁地动用它。高皇帝想要讨伐匈奴,被围困在平城,于是终于缔结和亲。惠帝、高后时期,全国安定和乐。到文帝想要对付匈奴,北方边境骚扰不宁,人民苦于战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国叛乱,景帝在两宫之间往来商讨,担心了好几个月。吴、楚七国被粉碎后,景帝一直不再谈论战争,全国富裕充实。现在从陛下调兵出击匈奴以来,国中因此空虚,边境人民大多窘困贫穷。由此看来,不如和亲。”皇上问张汤,张汤说:“这是愚蠢的儒生,无知。”狄山说:“我固然愚忠,但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像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案件,用法苛刻严峻,放肆诋毁诸侯,离间疏远皇上的至亲,因而使各封国国王自感不安。我本来就知道张汤是诈忠。”这时皇上变了脸色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能够不让匈奴进来掳掠吗?”狄山说:“不能。”皇上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说:“不能。”皇上又说:“驻守一个要塞城堡呢?”狄山自己估计辩词穷尽将要交给司法官吏惩办,说道:“能。”于是皇上派遣狄山守卫边境上的一个城堡。过了一个多月,匈奴砍下狄山的脑袋离去了。从这以后,大臣们震惊恐惧。
张汤的宾客田甲,虽然是商人,但是有贤良的品行。当初张汤当小官时,跟他是金钱朋友,等到张汤当上了大官,田甲责备张汤品行道义方面的过错,也有忠义慷慨之士的风度。
张汤担任御史大夫七年,垮台了。
河东人李文曾经跟张汤有嫌隙,后来担任了御史中丞,多次从宫廷文书内容发现可以用来害张汤的问题,不给留一点余地。张汤有个喜爱的属吏叫鲁谒居,知道张汤为此愤愤不平,指使一个人上紧急奏章告发李文的坏事。这事下交张汤处理,张汤审理判决杀掉了李文,而张汤内心知道这事是鲁谒居干的。皇上问道:“上书告发紧急事件的线索是怎样发生的?”张汤假装惊奇说:“这大概是李文的熟人怨恨他。”后来鲁谒居患病躺在乡村的房东家裹,张汤亲自前往探望病情,替谒居按摩腿脚。趟国人以冶炼铸造为职业,赵王多次为政府设置铁官的事打官司,张汤常常打击趟王。趟王寻求张汤的阴私事。鲁谒居曾经检举趟王,趟王怨恨他,于是一并上书告发:“张汤是大臣,小吏鲁谒居有病,张汤竟至于给他按摩腿脚,怀疑他和鲁谒居一起干了大坏事。”这事下交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丫,问题牵连到他的弟弟,他的弟弟被关押在导官署。张汤也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想暗地裹帮他的忙,而假装不理睬他。鲁谒居的弟弟不懂事,怨恨张汤,派人上书告发张汤和鲁谒居密谋,共同告发李文。遣事下交减宣处理。减宣曾经和张汤有隔阂,等到他接受这件事,把这件事追查得水落石出,没有上奏。恰逢有人偷挖汉文帝陵墓埋的殉葬钱,丞相青翟上朝,跟张汤约定一起谢罪,到了皇上面前,张汤想到衹有丞相按四季巡视陵园,应当谢罪,与我没有干系,没有谢罪。丞相谢罪后,皇上派御史查办这件事。张汤要按知情故纵的条款处理丞相,丞相忧虑这件事。丞相手下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想要陷害他。
起初,长史朱买臣向来怨恨张汤,事见《朱买臣传》。王朝是齐地人,凭儒学做到右内史。边通学纵横捭阖术,是个刚强暴烈的粗汉子,官至济南国相。他们从前地位都在张汤之上,不久丢了官,代理长史,委屈服事张汤。张汤多次兼理丞相职务,知道逭三个长史一向骄贵,就时常欺侮压抑他们。因此三个长史一起谋划说:“起初张汤相约跟丞相向皇上谢罪,接着又出卖丞相;如今想要拿祖宗的事来弹劾丞相,这是想取代丞相罢了。我们知道张汤的隐秘勾当。”于是派法官逮捕审查张汤的属下田信等人,说张汤将要奏请皇上,田信常常先知道那些事,因而囤积物资发了财,与张汤分脏。以及其他坏事。有关这些事情的供词很多都传播开来。皇上问张汤道:“我所做的一些事,商人们常常预先知道,越发囤积那些物资,这好像有人把我的打算事先告诉了他们似的。”张汤不谢罪,又假装惊讶道:“好像有。”造时减宣也上奏关于鲁谒居的事情。皇帝果真认为张汤心怀奸诈,当面撒谎,派八批使者按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张汤。张汤都自称没有追回事,拒不交代。于是皇上派趟禹责问张荡。盘过来到,斥责张汤说:“您怎么不识身份!您办理案件灭门绝族的有多少人家了!现在人家说您的问题都有具体情状,天子很不愿意让您入狱,想让您自己想办法,何必多对证呢?”张汤于是写报告说:“我没有些微的功劳,出身文书小吏,陛下宠幸让我担任三公,没有办法补救罪责。然而策划罪名陷害我的,是三个长史。”便自杀了。
张汤死后,家产价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俸禄和赏赐,没有别的家业。兄弟们和儿子们想要隆重地安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语诬蠛而死,怎么能隆重地安葬呢!”于是用牛车装载尸体,有内棺而无外椁。皇帝听到这件事,说道:“不是这样的母亲不能生出这样的儿子。”于是追究杀掉了三个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了。从狱中放出田信。皇上怜惜退汤,又不断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
塞世,字:鳄,少年时靠父亲地位任郎官。以熟悉图书供职尚书,精心尽职,休假也不曾外出。皇上驾临河东,曾丢失书籍三匣,诏问无人能知,衹有安世记得,并将所失图书的有关内容都写下来。后来购买得书,校对无所遗失。皇上奇其才,提升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由于安世忠厚,霍光十分器重他。正值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皆与燕王、盖主谋反被杀,霍光由于朝中无旧臣,奏请任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很久以后,天子下诏说:“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三年以来,平安无事。亲近亲人任用贤士,是尧、舜治国之道。封安世为富平侯。”
第二年,昭帝驾崩,未葬,大将军霍光告诉太后,调任安世为车骑将军,一同征立昌邑王。王行淫乱,霍光又与安世策划废王,尊立宣帝。宣帝初立,褒奖大臣,下韶说:“奖有德,赏有功,是古今的通义。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扬皇帝恩德,勤劳国事,恪守本职,遵守道义,维护宗庙,加封一万零六百户,功劳次于大将军霍光。”安世之子千秋、延寿、彭祖,都是中郎将侍中。
大将军霍光去世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L密封奏书说:“圣王奖有德以招徕四方,显扬有功以劝导百官,因此朝廷得以尊荣,天下归服。国家承继祖宗之业,掌握诸侯的存亡,新失大将军,应宣扬圣德以昭示天下,表彰功臣以镇抚藩国。不要空悬大位,以免争权,这是安定社稷杜绝政争于未萌。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帝三十余年,忠信谨慎,勤劳政事,日夜不怠,与大将军共定策,天下受其福,是国家的重臣,应尊其位,任为大将军,不要兼光禄勋事,使其专一精神,忧念天下,思考得失。安世之子延寿稳重厚道,可以任光禄勋,兼领宿卫职务。”皇上也想用安世父子。安世听说,惧不敢当,抽空求见,摘冠叩头说:“老臣妄自听说,事未执行而事先来说,我不先说明情况就不好办,实在是自量不足以居重要官位,继大将军后。希望天子裁定,以保全老臣性命。”皇上笑着说:“君言过谦。君要是不可以,还有谁可以!”安世坚辞而皇上不答应。数日后,还是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数月,罢车骑将军屯兵,改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隶属安世。
当时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皇上也任霍禹为大司马,撤去右将军屯兵,用官号虚尊加之,而实夺其兵权。一年多后,霍禹谋反,减宗族,安世一向小心畏忌,已很内忧。其孙女张敬为霍氏外亲族之妇,应当连坐被诛,安世瘦弱憔悴已形于色。皇上很奇怪而怜惜,便问左右,于是赦免了张敬,以安慰其心。安世更加恐惧。掌管国家政权,以谨慎周密著称,外内无漏洞。每定大政,已决定,立即称病移居,听到诏令,便吃惊,派人到丞相府询问。朝廷大臣不知安世参与预谋。
安世曾经推荐官员任职,其人来谢,安世很后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之理?便与此人断绝来往。有一郎官自言功高不升职,安世说:“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供职,哪裹能自言长短!”拒绝提升他。可是不久这个郎官却升迁。幕府长史调任他职,辞官时安世向他征求自己有何过失。长史说:“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升进,人们都讽刺你。”安世说:“明主在上,贤与不肖分得清楚,臣子们自修而已,怎么会了解士人而进行推荐?”他想匿名迹远权势就是如此。
任光禄勋时,有郎醉酒小便于殿上,主事报告按法处理,安世说:“怎么知道不是反水浆造成的呢?怎么能拿小过来治罪!”郎官奸淫官婢,婢兄自己说出,安世说:“奴仆发怒,诬蠛士大夫。”让官署责备奴仆。他隐人过失,都是这类情况。
安世看到父子尊贵显耀,心怀不安,替子延寿请求外出补官,皇上任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皇上可怜安世年老,又召延寿为左曹太仆。当初,安世兄张贺得宠于卫太子,太子失败,宾客都被杀,安世为张贺上书,张贺被免死罪处以宫刑。后任掖庭令,而宣帝以皇曾孙收养在掖庭。张贺伤感太子无罪,而曾孙孤幼,所以看养抚慰,恩情深重。到曾孙长大,张贺教书,令受《诗》,为他娶了许妃,以自己家财为聘礼。曾孙多次有奇怪事情发生,事见《宣帝纪》。张贺听说,向安世讲明,称其才智。安世立即制止张贺,认为少主在位,不应称赞曾孙。到宣帝即位,而张贺已死去。皇上对安世说:“掖庭令平生称赞我,将军阻止,做得对。”皇上追念张贺恩,想追封为恩德侯,设守冢二百家。张贺有一子早死,无后,让安世少子彭祖为张贺养子。彭祖少时与皇上同席研读经书,打算封赏他,便先赐关内侯。安世坚持推辞封赏,又求减少守冢户数,减至三十户。皇上说:“我自己赏给掖庭令的,不是给将军的。”安世这才停止,不敢再说什么。皇上遂下韶说:“应为前掖庭令张贺设守冢三十家。”皇上自己安置其居住地方,居住在冢西斗鶸翁舍南,皇上少年时曾经游玩之处。第二年,又下韶说:“朕幼小时,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身,修研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其功重大深厚。《诗》说:‘没有不回答的语言,没有不报答的恩德。’应封张贺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赐张贺谧号阳都哀侯。”当时张贺有孤孙张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安世因为父子封侯,在位显赫,便辞去俸禄。皇上便下诏都内府库另外收藏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
塞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而身穿黑绨,夫人亲自纺绩,家奴七百人,皆有技术做事,内治产业,累积细微财物,因此能增殖产业,富于大将军重发。天子甚尊惧大将军,然而却内亲昼世,对霍光极力隐藏自己的心意。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还侯爵,乞求骸骨归故里。天子说:“将军年老生病,朕甚怜悯。虽不能办事,驰骋万里,君为先帝大臣,明晓治乱之道,朕所不及,得以多次询问,为何伤感而上书归还卫将军富平侯印?迫朕忘记故旧,不是我的愿望!愿将军勉强饮食,服医药,专一精神,以便辅养天年。”安世又强起办事,到秋季去世。天子赠印绶,送来轻车甲士,谧号敬侯。赐冢地在杜县束,挖上起冢,建祠堂。子延寿嗣爵位。
延寿已历位九卿,嗣侯位之后,封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税收入每年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怎么能久居尢人大国,多次上书请减户邑,又用弟弟阳都侯彭祖之口陈述至诚之心。天子以为有谦让之德,便徙封平原郡,合并为一国,户VI如故,而租税减半。去世后,谧号爱侯。子张勃嗣,为散骑谏大夫。
元帝初即位,诏令列侯举茂材,张勃举太官献丞陈汤。陈汤有罪,张勃受牵连削户二百,正遇去世,故谧号缪侯。后陈汤立功西域,世人称颂张勃知人。子张临继嗣。
张临亦谦虚俭朴,每次登阁殿,常叹道:“桑、霍为我戒,岂不教训很深!”快死时,将财产分别送给宗族故旧,薄葬不起坟。张临娶敬武公主。去世后,子张放嗣位。
鸿嘉年间,皇上想遵武帝旧制,与近臣游宴,张放因是公主之子人又聪明受到宠爱。张放娶皇后弟平恩侯许嘉之女,皇上为张放筹办,赐甲第住宅,增乘舆服饰,号称天子娶妇,皇后嫁女。皇帝、皇后派来的官员均供给宅第使用,两宫使者车马不绝,赏赐以千万数。张放任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设幕府,礼仪与将军相同。与皇上起卧,倍受宠爱,时常跟随便衣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杨、五榨,斗鶸走马长安城中,达敷年之久。
当时皇上诸舅皆恨张放受宠,告诉太后。太后以皇上年少,行为不加节制,便严厉责备张放。当时多有灾异,人们都归咎于张放等人。于是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进上奏:“张放骄纵不拘,奢淫不加节制。前侍御史修等四人奉命到张放家捕贼,当时张放在场,从奴闭门设兵弩射捕吏,拒绝使者入内。知男子李游君欲献女,派乐府音监景武强求不得,张放便派家奴康等到李游君家,残伤三人。又因官府事怨恨乐府游徼莽,派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群党持兵弩,白天闯入乐府攻射官署,捆绑长吏子弟,打破器物,宫中人皆奔走藏匿。莽自戴刑具,穿上囚犯穿的赭衣,还有守令史调等人都赤脚叩头向张放谢罪,张放才停止。从奴下属乘权势行暴虐,强夺官吏妻子不成,便杀其夫,有时因恨一人,便妄杀人家的亲属,立即逃入张放家,捕捉不到,侥幸未被惩治。张放行为轻薄,连犯大罪,有动摇阴阳之罪责,为臣不忠以张放为首,罪名虽显著,以前还蒙受皇恩。骄逸违理,与背叛无异,臣子的罪恶,莫大于此,他不再适合担任宿卫要职。臣请罢免张放归封国,消除种种罪恶的发生,以便满足海内民心。”
皇上不得已,贬张放为北地都尉。数月,又征召入侍中。太后因为张放又出面说话,调张放为天水属国都尉。永始、元延年间,连年日食,因此很久不召回张放,皇上便下诏书慰劳不绝。过了一年多,征召张放归家视母公主疾病。数月,皇上有病初愈,调张放为河东都尉。皇上虽爱张放,然而迫于太后,又听用大臣,因此常常为遣送张放而流泪。后又征召张放为侍中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一年多,丞相方进又论奏张放,皇上不得已,罢免张放,赐钱五百万,遣送就国。数月,成帝驾崩,张放也因思慕哭泣而死。
当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霍禹都为中郎将,率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拜谒大将军霍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随El回答战事,在地上画成地图,没有遗漏。霍光再问霍禹,霍禹不能记,说:“全有文书记录。”霍光从此认为千秋有才能,以霍禹为无能,叹着气说:“霍氏家世要衰败,张氏要兴旺了!”到霍禹诛灭,而安世子孙相继兴起,从宣帝、元帝以来任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的十余人。功臣之世,衹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可与外戚相比。
张趣子退钟嗣侯爵,恭俭自修,明习还塞制度旧事,有敬侯遣风。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历位至大司空,改封直垩之别乡为武豌堡。
张汤本居杜陵,安世在武、昭、宣之世就随陵而居,共徙三次,又还杜陵。
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祖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没有记载,因此缺录。汉兴以来,侯者以百数,保国持宠,没有像富平侯这样的人。张汤虽酷烈,到遭受陷害,还是推荐贤士表彰善良,因此有后世的兴旺。安世遵守正道,谦恭不骄。张贺的阴德,也有帮助。
杜周寡言少语,性情缓慢,但内心严酷。减宣担任左内史,杜周担任廷尉,他的治理大多仿效张汤而善于窥察皇上的意图。皇上想要排除的,就顺势陷害他;皇上想要宽恕的,让他久囚待审,并暗中察访,显露他的冤情。门客中有人责备杜周说:“您替天子判决案件,不遵循既定的法律,专门按照君主的意旨办理案件,司法官吏应该是这样吗?”杜周说:“法令怎么产生的呢?从前君主认为正确的就制定成为法律,后来的君主认为正确的写下来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用过去的法律呢?”
到杜周担任廷尉,皇帝交办的案件也更加多了。二千石官吏被关押的新旧相连,不少于一百多人。郡太守、丞相和御史府的案件都送交廷尉,一年达到一千多个案件。一个大案件牵连逮捕证人数百,小案件数十;这些人远的有数千里,近的有数百里。会审时,法官便责成这些人按照起诉书来认罪,不服罪,则严刑拷打逼供定罪。当时人们一听到要逮捕人的消息,都逃跑或躲藏起来。案件拖得久的历经几次大赦,为时十多年还会被告发,大致都用“不道”以上的罪名加以诬陷。廷尉和京师各官府的监狱关押到的罪犯六七万人,一般官吏所增加的罪犯多达十万多人。
杜周中途被废黜,后来担任执金吾,追捕盗贼,逮捕审理桑弘羊和卫皇后兄弟的儿子苛刻阴狠,皇帝认为他办事尽力没有私心,升任御史大夫。
杜周起初担任廷尉史,有一匹马,等到他自己做官Et子久了,升到三公的位置,两个儿子一是河内郡守,一是河南郡守,家财累计上亿。办案都很酷暴,衹有少子延年为人宽厚。
杜延年,字幼公,亦通晓法律。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因为杜延年是三公之子,有作官的才能补军司空。始元四年,益州蛮夷造**,延年以校尉的身份率南阳士卒进击益州叛乱,还军,任谏大夫。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与盖主、燕王谋乱,代理稻田使者燕仓知道其谋,报告给大司农杨敞。杨敞惶惧,称病移居,报告给延年。延年报告皇帝,上官桀等被诛杀。延年封为建平侯。
杜延年原为大将军霍光属吏,首先告发大奸,有忠节之名,因此升任太仆右曹给事中。霍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办燕王案件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之子桑迁逃跑时,曾留宿于父亲旧下属侯史吴家中。桑迁被捕后,被处死。适逢大赦,侯史吴出监狱,廷尉王子与少府徐仁审理反叛案件中,都认为桑迁因父谋反受牵连,而侯史吴衹是留宿了桑迁不是藏匿反叛者,而是藏匿随从,即以赦令免侯史吴罪。后侍御史查验,以桑迁通经术,知父谋反而不谏争,与反者无异;侯史吴原为三百石吏,首匿桑迁,不应与庶人匿随从者相等,侯史吴不得赦免。奏请覆审,举劾廷尉、少府放纵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车千秋女婿,因此千秋多次为侯史吴解说。恐怕霍光不听,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会公车门,议论侯史吴当如何处理。议者都知大将军意旨,皆坚持侯史吴为违法。次日,千秋上报众议,霍光于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下开会议事,朝廷内外异议,遂将廷尉王平、少府徐仁下狱。朝廷皆恐丞相受牵连。延年便上奏与霍光争辩,认为“官吏纵罪人,有常法为据,今改为诬指侯史吴为大逆不道,恐怕过于严重了。丞相一向无所守持,而对下吏常说好话,一向行为即是如此。至于说擅召中二千石,无甚根据。延年愚钝,认为丞相居位已久,又曾在先帝时任职,非有大变故,不可抛弃。近来百姓多言治狱深苛,狱吏严厉凶狠,今丞相所议又是狱事,如果这事也连及丞相,恐不合众心。群下哗然,庶人私相议论,流言四起,延年担心将军会因此事丧失名誉于天下!”霍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判处弃市死刑,而不连及丞相,无所贬黜。延年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都是这样。
看到国家是继汉武帝奢侈用兵之后,杜延年几次对大将军霍光说:“连年不丰收,流民未尽返乡,应行文帝时政,昭示俭约宽和,顺天心,悦民意,年岁当有丰收相报应。”霍光纳其言,举贤良,议论废除专卖酒、盐铁,皆从延年发起。吏民上书言事,有异议,立即交延年平衡处理复奏。建议可以由官府实行的,推荐到县令,有的由丞相、御史任用,满一年再报告任职情况,言事者有奸妄者抵罪,常常是由两府及廷尉分别处理。
昭帝末年,卧病,征召天下名医,杜延年主管方药。帝驾崩,昌邑王即位,废,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议立帝事。当时宣帝抚养在掖庭,号皇曾孙,与延年中子杜佗相友善,延年知曾孙德美,劝霍光、安世立帝。宣帝即位,褒赏大臣,延年以定策安宗庙,增户二千三百,与始封食邑共四千三百户。下诏有司论功封赏,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功德超过太尉绛侯周勃,车骑将军安世、丞相杨敞功比丞相陈平,前将军韩增、御史大夫蔡谊功比颖阴侯灌婴,太仆杜延年功比朱虚侯刘章,后将军趟充国、大司农田延年、少府史乐成功比典客刘揭,皆封侯益土。
延年为人安和,善于处理各项政务,长期主管朝政,皇上信任他,出即陪奉车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馈赠,家资数千万。
霍光死后,子霍禹与宗族谋反,被诛。皇上以杜延年为霍氏旧人,想免退,而丞相魏相奏延年向来尊贵受信任,所任官吏多不法。遣吏立案审查,衹是查出苑马多死,官奴婢缺乏衣食,延年受到牵连犯法免官,削户二千。数月后,又召任北地太守。延年以原九卿任作边地官吏,治郡政绩不明显,皇上用玺书责备延年。延年便选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过了一年多,皇帝派谒者赐延年玺书,黄金二十斤,徙为西河太守,治绩有名声。五凤年间,调进朝廷任御史大夫。他住在原父亲的官府中,不敢使用父亲所用席位,坐卧都另换地方。这时四夷和睦,海内平安,他任职三年,因老病辞职。皇帝优待他,派光禄大夫持节赐给他黄金百斤和酒,又给医药。杜延年病重,皇帝又赐他安车驷马,免官就第。数月后去世。谧号敬侯,子杜缓继侯爵。
杜缓少年时任郎官,本始年间以校尉身份跟从蒲类将军出击匈奴,还朝任谏大夫,改迁上谷都尉,雁门太守。父延年去世,治理丧事,后拜为太常,治理各陵墓所在之县,每当冬月判决定案之时,常常去酒省食,下属官员都称颂他有恩德。元帝初即位,谷价昂贵,百姓流散,永光年间西羌反,杜缓就上书入钱谷助军用,前后数百万。
杜缓有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杜熊历任五郡二千石官职,三州牧刺史,以干练闻名。衹有中弟杜钦不为官而最知名。拄趑,字王夏,年少好经书,家富有而一目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杜钦同姓字,都以才能闻名京师,所以士大夫们称杜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区别。可是杜钦忌讳因自己有病而被人看不起,就头戴小帽,高宽才二寸,因此京师的人改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杜邺谓“大冠杜子夏”。
当时帝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正想寻求品德好又有学问的人以协助自己。王凤的父亲顷侯王禁与杜钦的哥哥杜缓是好朋友,故王凤深知杜钦有才能,于是奏请杜钦为大将军军武库令。职闲无事,正合杜钦的心意。
杜钦为人博学有谋略。皇上为太子时,好色,即位后,皇太后下令选良家女。杜钦因此事对大将军王凤说:“天子一次要娶九女,是阳数的极限,旨在广嗣敬祖,弘扬帝业;九女应从乡里挑选窈窕之女,不问姿色华艳,衹求能助德政,管理后宫;小妾虽缺可以不补,这有助于养寿命杜绝争宠。后妃贤惠,后继人就会出现贤圣之君;制订威严仪表制度,君主就有长寿之福。废弃礼仪而不用,就好色无厌;好色无厌,寿命就不会达到高寿。《书》说‘有的三四年就丧生’,说的就是淫乐失控就损害生命。男子五十,好色未衰;妇人四十,容貌改变。以改变之容待未衰之年,又不以礼节制,那么原来不可挽回的容貌就会变为异常心态;异常心态出现了,那么正后自生疑心便会与姬妾产生隔阂,进而生出废嫡之心。所以晋献公接受浅言毁谤,申生蒙无罪之冤。今圣主年少,未有嫡嗣,正在心向学术,没有亲近后妃之议。将军辅政,应沿袭始初隆重礼仪,建立九女之制,慎重选择礼仪之家,求贤女之品质,不必具有色声技能,便可以为万世树立榜样。少年,戒备的东西是色,《诗。小卞》之作,刺幽王废黜申后、太子,可为寒心。望将军常要引以为忧。”
王凤告诉太后,太后认为没有这种制度。杜钦又说:“《诗》云,‘殷朝借鉴不远,就在夏后氏时代,。讽刺劝诫者认为事情紧迫,听者却常常不注意,能不慎重吗!前面讲的九女制度,衹略加陈述利害,便令人畏惧,恐怕将军还未留意。后妃之制,关系到天寿、治乱、存亡。考查三代末世的事迹,观察殷高宗、周宣王在位的长短,看看汉家的祸福预兆和应验,败亡何尝不由女色?所以《诗经》讲鸡鸣时佩戴玉饰前去拜见君王,周康王王后废除了晨拜之礼,《诗。关雎》为之叹息,应该懂得好色就会减少寿命,离开制度的约束,就会贪色无厌,风俗受到损害,渐成恶习。夸奖贤美之女,希望配与君王,忠孝品性着实就在其中,仁厚的诗人为此而作出了如此美诗。君亲长寿,国家长治久安,实为臣子之最高愿望,这些也正是所以应当勉力的。《易》说:‘正其本,万事通顺协调。,凡论事或许有无法立即实行的,求之古代没有记载,考查今天则吉凶相同,上面意志摇动民心就惑乱,要是这样制度就实在难以行得通。今九女之制,合于往古,无害于今,不逆于民心,最易实行,实行之后就是国家的最大福气,将军辅政而不早定,非天下人的愿望。希望将军相信臣子的愿望,体察《关雎》之思虑,对得起委托执政的隆盛礼遇,实现天子即位始初之清明,为汉家建无穷之基业,实在不可以忽略,不可以迟疑。”王凤不能自立法度,衹因循旧制而已。正好皇太后妹司马君力与杜钦兄子私通,事上报,杜钦惭惧,乞求离职而去。
后有日食、地震之变,下令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之士,合阳侯梁放推荐杜钦。杜钦上对说:“陛下畏天命,惧灾变,引见公卿,推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意,观得失踪迹。臣杜钦愚笨,经术浅薄,不足以回答皇上的提问。臣闻日食、地震,是阳微阴盛的迹象。臣是君的阴面;子是父的阴面;妻是夫的阴面;夷狄是中原之阴面。《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或者有夷狄侵扰中原,或者大权在臣下,或者有妇凌驾夫,或者是臣子背叛君父,事虽不同,其类相同。臣私下观察人事考究变异,本朝大臣没有不安分守己之人,外戚没有贪狠之心,关东诸侯没有强大之国,边远民族没有逆理之为;危险在后宫。为什么这样说呢?曰在戊申食,时加未。戊未属土。土是中宫之部。在夜间地震于未央宫殿中,这表明嫡、妾将有争宠相害为患之事,望陛下深戒。变化感应是以类相应,人事先于下,变化之象见于上。能够以德去对应,那么灾难就会消亡;不能用善政去应和,祸败就会到来。殷高宗遇到雉鸡之谴告,便端正品行,整治政事,享受了百年寿命,殷朝得到复兴,关键在善于应付灾变。对应之不够诚心就不能成功,非信就不能实行。宋景公是小国诸侯,有不忍转嫁灾祸的至诚之心,出入君之言再三,荧惑星便从心宿退走。以陛下圣明,内推至诚之心,深思天变,有什么响应不感动上天?有什么可以摇而不动呢?孑L子曰:‘仁是这样遥远呀!’望陛下正后妾,抑止女宠,防止奢侈太遇,去逸游,亲自节俭,亲临万事,多御安车,从辇道而行,亲问太后两宫饮食,行早晚问安之礼。这样,就是尧、舜也不足以比兴旺,灾变何惧不消除!如果不留听庶事,不论才能而授官职,尽天下之财以奉淫侈,竭尽万民之力以放纵耳目之乐,近谄谀之入而远方正奉公之士,信谗贼之臣而诛忠良,贤士隐居在山穴,大臣怨于不用,虽无变异,也是社稷的忧患。天下至大,万事至众,祖业至重,实在不可以行淫佚之乐,不可以坚持奢侈享受。望陛下忍无益处的欲望,以便保全百姓之命。臣杜钦愚笨,言论不足采纳。”
夏季,天子尽召直言之士到白虎殿对策,策问:“天地之道什么为贵?王者之法怎样?《六经》之义什么为上?人的行为什么在先?用人之术是什么?当世治国以何为急务?各用经典对答。”
杜钦对答说:“臣闻天道以信为贵重,地道以正为贵重;不信不正,万物不生。生是天地所贵重的。王者承受天地所生,统理而成,昆虫草木各得其所。王者效法天地,不仁就不能广施,不义就不能正身;克制自己去服从义,内省己志而及于人,这是《六经》所崇尚的。不孝,就不会效忠于君,为官不敬,交战不勇,朋友不信。孔子说:‘把孝贯彻到始终,担心达不到道义,那是没有的事。’孝,是人们首先表现出来的品德。在家乡观察本来的行为,在官位上考核办事能力,在高位者要观其推荐什么人,富裕者要观其给予什么,贫穷者要观其不干什么事,困乏者要观其索取什么,亲近者要观其托人为自己干什么,疏远者要观其被人所托帮助他人干什么。孔子说:‘看他使用什么人,观其追随什么人,察其安心喜好什么,便可知其善恶而无所隐藏。’这是知人用人之术。殷朝世风因袭夏而崇尚质朴,周因袭殷而崇尚文雅,今汉家承周、秦之弊端,应限制文彩而崇尚质朴,废弃奢侈提倡节俭,表彰诚实除去虚伪。孔子说‘厌恶杂紫邪色侵夺纯正色,,是当世治国之要务。臣自认为所担忧的是讲出来会有所冒犯,不讲出来邪气曰增,为祸不小,然而小臣不敢废道而求顺从,违背忠义而符合私意。臣闻玩色无厌,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产生,爱宠就偏于一人;爱宠偏于一人,选择继嗣之路就狭窄,而嫉妒之心兴起。这样,一妇之悦也不能满足。望陛下普施纯正之德,不纵心所欲,这样则众庶皆大欢喜,选择后继入之路El广,而海内长安。万事之是非何足忧虑!”
杜钦因策对而生病,赐帛免官,后为议郎,又因病免官。
征召至大将军幕府,国家政事谋议,王凤常与杜钦一起谋划。多次称道贤达名士王骏、韦安世、王延世等,救解冯野王、王尊、胡常之罪过,还有延续绝世功臣之后,镇抚四边民族,当世善政,多出于杜钦谋议。看到王凤专政太重,告诫说:“以前周公身有大圣之德,宗属有叔父之亲,而成王有独见之明,无信谗之听,然而管、蔡散布流言而周公畏惧。穣侯是昭王之舅,权力在秦国为最重,威震邻国,对昭王有旦夕起居戏弄之爱,从无存异心,然而范雎起平民,由异国而来,素无相互信任,一旦就任丞相,而穣侯就遣归封国。近世武安侯请求封地被斥退,三事之迹,相去各几百年,似乎很类似,不可不察。愿将军由周公之谦虚恭谨,损穣侯之威,抑制武安之私欲,不让范雎之徒得逞。”
不久,又H食,京兆尹王章上书求见,果然言王凤专权蒙蔽君主之过,应废去不用,以应天变。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王章,与王章议论,想免退王凤。王凤十分忧惧,杜钦令王凤上书谢罪,乞求赐归故里,文意甚哀。太后涕泣不食。皇上年少而亲倚王凤,也不忍废免,又让王凤就位。王凤心中惭愧,称病重,想立即退归。杜钦又说: “将军辅政十年,变异不已,因此求归故里,归咎于身,刻己自责,真诚动人,无论愚者智者莫不伤感。虽然受到责难,但王章是无根基之臣,衹是掌握进退之分,拿着去就之节而已,不是主上对待将军的心意,也不是将军来报答主上的办法。以前周公虽老,犹在京师,表明不离成周,昭示不忘王室之心。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王,被封于齐,尚且叹息永远怀念,日夜徘徊,不忍远去,何况将军对于主上,主上对于将军啊!想让天下治安变异,没有超过将军力量的,主上十分清楚,因此迟疑不遣,《书》称:‘公不要困我!’说的是成王不许周公离去的事。望将军不因流言而自我怀疑,以坚固至忠之心。”王凤复起用。皇上令尚书举劾京兆尹王章,王章死于韶狱。事在《元后传》。
王章已死,众百姓认为他冤枉,以此讥刺朝廷。杜钦想补救其过,又劝王凤说:“京兆尹王章犯法之事是很机密的,吏民们见王章一向好为民讲话,以为不会因此犯法以致免官,怀疑日食与王凤有关便上奏天子。假如王章另有内情犯罪,虽然正法。事不揭发出来,在京师无人知晓,何况边远之地。恐怕天下不知王章实在有罪,而认为是因上书言事而犯罪。这样,就掩盖了引事争谏的真正原因,损害丫宽宏大量的圣明之德。杜钦自以为应就王章一事进行一次直言极谏,并召郎属官讲清楚意图,加上以前上奏日食的事,以便向四方表明真意,让天下人都知道主上圣明,不是根据言论定罪的。这样,流言就消释,疑惑自解。”王凤向皇上陈述了杜钦的计策。杜钦补过助美的事,就是如此。
杜钦优游不为官,以寿终。杜钦子及兄弟旁支官至二千石的近十人。杜钦兄杜缓先前免太常,以列侯身份上朝请安,成帝时去世,子杜业继承侯爵。
杜业有才能,以列侯身份选举为官,又任太常。多次上书言时政得失,不为权贵效力,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和。后来杜业因犯法免官,又任函谷关都尉。正遇定陵侯淳于长有罪,应当回封国,其舅红阳侯立给杜业写信说:“实在伤痛老姐白发下垂,随不肖儿子出关,望不要用以往不和的事欺侮定陵侯。”定陵侯出关后,犯过的罪案又发,关到雒阳狱。丞相史搜到了红阳侯的信,上奏杜业听任请托,犯了不敬法,坐免去封国。
春季,丞相方进去世,杜业上书说:“方进本与淳于长有深厚交情,互相称颂推荐,淳于长犯大罪,惟独丞相没有受牵连,假如想阻止揭发以前的遇错,不为陛下广施持平之法,又无恐惧之心,反而不时继续延伸邪恶,报瞪一瞪眼睛而结下的怨恨。制度规定,因大逆罪的朋友而犯罪免官,可以不归故郡。今天因淳于长而犯罪回故郡,已严重一等;红阳侯王立因儿子受淳于长贿赂而犯罪因此遣归封国,不是大逆罪,而方进又奏红阳侯王立与后将军朱博、钜鹿太守孙宏、故少府陈咸结为朋党,都免了官,遣陈咸回故里。刑罚如此不公平,在方进之笔端,众人莫不疑惑,都说孙宏不与红阳侯相和。孙宏曾任中丞,方进为御史大夫,举长吏隆可任侍御史,孙宏奏隆以前奉使欺诳,不适合执法任近侍官,方进以此怨恨孙宏。还有方进任京兆尹时,陈咸任少府,位在九卿高位,陛下是清楚的。方进一向与司直师丹友好,正值御史大夫空缺,让师丹上奏陈咸有奸利,请求审查,始终查不出问题,而方进果然乘机得到御史大夫职位。作为丞相,立即进行诋毁,奏免陈咸官,又因红阳侯事遣陈咸归故郡。众人都说国家授给方进的权力太大。实际上师丹没有本事,还有光禄勋许商是带病的残疾人,都是以阿附方进,得到尊官。师丹先前推荐同乡人丞相史能使巫师下神,为国求福,想获大利。幸赖陛下明察,派使者毛莫如事先加以考验,终于识破其奸,都被处死。假使师丹知情而推荐,这是诬枉之罪;不知而推荐,这是背离经术被左道所迷惑。二者犯的都是杀头罪,比朱博、孙宏、陈咸所犯罪严重得多。方进始终不举发报告,专作威福,偏厚党羽,排挤英俊,藉公报私,纵横凌厉无所顾忌,想毒害天下。天下无不望风而止,自尚书近臣都结舌杜E1,骨肉亲属莫不战栗。威权太重而不忠信,是不会安定国家的。今闻方进暴病而死,不以此安慰天下,反而又赏赐厚葬,望陛下深思往事,以警戒未来。”
遇成帝驾崩,哀帝即位,杜业又上书说:“王氏世代掌权为时太久,朝无鲠直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囚徒无异,自佐史以上至大吏都是权臣党羽。曲阳侯王根前为三公辅政,知道赵昭仪杀皇子,不立即上奏,反而与赵氏结为朋党,恣意妄行,陷害故许后,横加非罪,诛杀诸许家族,摧毁元帝外家。内嫉妒同母兄、姐红阳侯王立及淳于氏,都在年老时废弃。新近又喋血京师,威权可畏。高阳侯薛宣有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是奸入之首,惑乱朝廷,让先帝背上海内怨谤之名,尤其不可不慎。陛下初即位,未暇谦让,孤独特立,没有辅佐依仗,权臣换代,有如以手探试沸水。应早El以大义施恩,安慰百姓之心。臣私下看到朱博忠信勇猛,才略近世罕见,实为国家雄俊瑰宝之臣,应征召朱博安置在左右,以镇抚天下。此人在朝,陛下便可以高枕无忧了。以前诸吕想危害刘氏,赖有高祖遣臣周勃、陈平尚在,不然的话,几乎要被奸臣所讥笑。”杜业又说应为恭王在京师立庙,以显示孝道。当时高昌侯董宏也说应尊帝母定陶王丁后为帝太后。大司空师丹等举劾董宏误朝不道,因此获罪被免为庶人,杜业又上书为董宏申辩。杜业前后所言皆合旨意因而得以施行,朱博果然被提拔重用。杜业由此被征召,又任太常。一年多,降任上党都尉。遇司隶奏杜业任太常选举不实,杜业因此犯罪免官,又归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执政,以前各位议立庙尊号者全部免官,徙往合浦。杜业此前已被罢黜,因此对他宽纵不问,但因忧惧,发病而死。杜业在成帝初年娶帝妹颖邑公主,公主无子已去,杜业家上书请求灵柩运还京师与公主合葬,朝廷不许,而赐谧号荒侯,传子至孙绝封。当初,杜周在武帝时迁徙茂陵,到延年迁至杜陵。
赞曰:张汤、杜周并起于文墨小吏,进位到三公,列为酷吏。然而都有贤良儿子,德才都超过父辈,爵位尊显,继承父辈,在朝为官,两家不相上下。至束汉建武时,杜氏爵位才断绝。追考他们的福运踪迹,元勋功臣及儒林之后,没有谁能比得上。自称是周代唐杜氏苗裔,难道是这样吗?到杜钦浮沉当世,好谋划而成功,在建始之初深刻陈述女戒,事实终于证实了他的话,《关雎》差不多是微妙的,不是那种浮夸华丽杂而不专之徒所能窥视到的。杜业顺势乘人之危而加以抨击,竟然称颂朱博,诋毁师丹,爱憎之议多么可怕呀!
他父亲死后,张汤担任长安县吏。周阳侯田胜担任九卿的时候,曾经被关在长安监狱里,张汤竭尽全力帮助关照他。等到周阳侯出狱后封了侯爵,跟张汤非常友好,把张汤介绍给那些要人。张汤为内史下属,任宁成的属官,宁成认为张汤才能无比,推荐给丞相府,调任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担任丞相,调张汤担任丞相府的属吏。并把他推荐给皇帝,担任了侍御史。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时,深入追究其党羽,皇上认为他能干,提升为太中大夫。他和赵禹共同制定各种法令,注重苛捆严峻,严格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赵禹升少府,张汤担任廷尉,两人相友好,张荡对待鱼过有如兄长。!蝎为人廉洁倨傲,巫汤喜欢玩弄智谋来驾御别人。他起初当上小官,投机取利,跟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辈暗中勾结。等到他居于九卿之位,就招纳全国的知名人士和官吏,自己内心虽跟他们意见不合,但又假装敬仰他们。
这时皇上正喜好儒学,张汤判决大案,想要附会古义,于是请博士弟子研习《尚书》、《春秋》,担任廷尉史,调平法令的可疑处。上奏判决疑难案件,一定要预先给皇上分析各方面的原由,凡皇上所肯定的,就接受作为依法判决的案例入廷尉的成文法规,来宣扬主上的圣明。报告工作如受谴责,张汤就承认错误而谢罪,顺着皇上的意向,一定要举出贤能的助理官员或办事吏员说道:“他们本来向我建议,正像皇上所要求我的一样。我没有采用,才愚蠢到了这种地步。”因此他的过错常常得到宽恕。他有时上奏章议事,皇上赞许那个奏章,他就说:“我不知道写这样的奏章,这是监、掾、史中某某写的。”他想要推荐部下,宣扬某人的长处或者掩饰某人的短处就是这样。办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就把它交给执法严苛的监吏办理;所办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宽容的,他就把案子交给执法轻平的监吏去办。所审判的如果是豪强,他一定玩弄法律条文严加惩办;遇上贫穷人家被审判,常说“就是按法律定了罪,皇上还要裁断审察”。于是往往如张汤所说。张汤虽做到大官,私生活很严肃,结交宾客,款待饮食,对于充当属吏的老朋友子弟以及贫穷的本族兄弟,照顾得更加优厚。他前去问候三公,不避严寒酷暑。因此张汤虽用法深刻,内心不能纯正公平处事,却得到了这点好名声。而多数替他出力的苛刻阴毒的官吏,多数藉助于儒学之士。丞相公孙弘多次称赞他。
等到查办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都是追根究底。严助和伍被,皇上想要赦免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策划谋反,而严助深得宠幸,是出入宫廷禁门的心腹臣子,却私通诸侯,像这样的人不杀掉,以后类似情况不好处理。”于是皇上同意了对他们的判决。他办理案件打击大臣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类事情很多。于是张汤更加受尊宠信任,不久就升任御史大夫。
当时恰逢浑邪王等投降,汉朝大规模出兵讨伐匈奴,山东地区遭到水灾、早灾,贫穷的老百姓流离迁徙,都依靠政府供给衣食,仓库空虚。这时张汤顺承皇上的心意,奏请铸造银币和五铢铜币,垄断经营全国的食盐和铁器,排挤富商大贾,颁布告缗令,铲除豪强并兼的大户,玩弄法律条文巧言诬陷,以辅助严刑峻法的实施。张汤每次上朝报告工作,说到国家财政用度,时间拖得很长,以致皇帝忘了吃饭。适时的丞相衹是空占职位,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张汤。老百姓不能安定地生活,发生骚动,政府所兴办的事业,没有获得利益,贪官污吏一起盗窃、侵夺,于是严厉地用刑罚制裁他们。因而从公卿以下直到平民,都指责张汤。张汤有一次得病,皇帝亲自去探问病情,他的显贵达到了这种程度。
匈奴前来请求和亲,大臣们在皇上面前讨论。博士狄山说:“和亲合适。”皇上问他合适的道理,狄山说:“兵器是凶器,不要轻易频繁地动用它。高皇帝想要讨伐匈奴,被围困在平城,于是终于缔结和亲。惠帝、高后时期,全国安定和乐。到文帝想要对付匈奴,北方边境骚扰不宁,人民苦于战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国叛乱,景帝在两宫之间往来商讨,担心了好几个月。吴、楚七国被粉碎后,景帝一直不再谈论战争,全国富裕充实。现在从陛下调兵出击匈奴以来,国中因此空虚,边境人民大多窘困贫穷。由此看来,不如和亲。”皇上问张汤,张汤说:“这是愚蠢的儒生,无知。”狄山说:“我固然愚忠,但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像张汤处理淮南王、江都王案件,用法苛刻严峻,放肆诋毁诸侯,离间疏远皇上的至亲,因而使各封国国王自感不安。我本来就知道张汤是诈忠。”这时皇上变了脸色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能够不让匈奴进来掳掠吗?”狄山说:“不能。”皇上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说:“不能。”皇上又说:“驻守一个要塞城堡呢?”狄山自己估计辩词穷尽将要交给司法官吏惩办,说道:“能。”于是皇上派遣狄山守卫边境上的一个城堡。过了一个多月,匈奴砍下狄山的脑袋离去了。从这以后,大臣们震惊恐惧。
张汤的宾客田甲,虽然是商人,但是有贤良的品行。当初张汤当小官时,跟他是金钱朋友,等到张汤当上了大官,田甲责备张汤品行道义方面的过错,也有忠义慷慨之士的风度。
张汤担任御史大夫七年,垮台了。
河东人李文曾经跟张汤有嫌隙,后来担任了御史中丞,多次从宫廷文书内容发现可以用来害张汤的问题,不给留一点余地。张汤有个喜爱的属吏叫鲁谒居,知道张汤为此愤愤不平,指使一个人上紧急奏章告发李文的坏事。这事下交张汤处理,张汤审理判决杀掉了李文,而张汤内心知道这事是鲁谒居干的。皇上问道:“上书告发紧急事件的线索是怎样发生的?”张汤假装惊奇说:“这大概是李文的熟人怨恨他。”后来鲁谒居患病躺在乡村的房东家裹,张汤亲自前往探望病情,替谒居按摩腿脚。趟国人以冶炼铸造为职业,赵王多次为政府设置铁官的事打官司,张汤常常打击趟王。趟王寻求张汤的阴私事。鲁谒居曾经检举趟王,趟王怨恨他,于是一并上书告发:“张汤是大臣,小吏鲁谒居有病,张汤竟至于给他按摩腿脚,怀疑他和鲁谒居一起干了大坏事。”这事下交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丫,问题牵连到他的弟弟,他的弟弟被关押在导官署。张汤也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想暗地裹帮他的忙,而假装不理睬他。鲁谒居的弟弟不懂事,怨恨张汤,派人上书告发张汤和鲁谒居密谋,共同告发李文。遣事下交减宣处理。减宣曾经和张汤有隔阂,等到他接受这件事,把这件事追查得水落石出,没有上奏。恰逢有人偷挖汉文帝陵墓埋的殉葬钱,丞相青翟上朝,跟张汤约定一起谢罪,到了皇上面前,张汤想到衹有丞相按四季巡视陵园,应当谢罪,与我没有干系,没有谢罪。丞相谢罪后,皇上派御史查办这件事。张汤要按知情故纵的条款处理丞相,丞相忧虑这件事。丞相手下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想要陷害他。
起初,长史朱买臣向来怨恨张汤,事见《朱买臣传》。王朝是齐地人,凭儒学做到右内史。边通学纵横捭阖术,是个刚强暴烈的粗汉子,官至济南国相。他们从前地位都在张汤之上,不久丢了官,代理长史,委屈服事张汤。张汤多次兼理丞相职务,知道逭三个长史一向骄贵,就时常欺侮压抑他们。因此三个长史一起谋划说:“起初张汤相约跟丞相向皇上谢罪,接着又出卖丞相;如今想要拿祖宗的事来弹劾丞相,这是想取代丞相罢了。我们知道张汤的隐秘勾当。”于是派法官逮捕审查张汤的属下田信等人,说张汤将要奏请皇上,田信常常先知道那些事,因而囤积物资发了财,与张汤分脏。以及其他坏事。有关这些事情的供词很多都传播开来。皇上问张汤道:“我所做的一些事,商人们常常预先知道,越发囤积那些物资,这好像有人把我的打算事先告诉了他们似的。”张汤不谢罪,又假装惊讶道:“好像有。”造时减宣也上奏关于鲁谒居的事情。皇帝果真认为张汤心怀奸诈,当面撒谎,派八批使者按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张汤。张汤都自称没有追回事,拒不交代。于是皇上派趟禹责问张荡。盘过来到,斥责张汤说:“您怎么不识身份!您办理案件灭门绝族的有多少人家了!现在人家说您的问题都有具体情状,天子很不愿意让您入狱,想让您自己想办法,何必多对证呢?”张汤于是写报告说:“我没有些微的功劳,出身文书小吏,陛下宠幸让我担任三公,没有办法补救罪责。然而策划罪名陷害我的,是三个长史。”便自杀了。
张汤死后,家产价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俸禄和赏赐,没有别的家业。兄弟们和儿子们想要隆重地安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语诬蠛而死,怎么能隆重地安葬呢!”于是用牛车装载尸体,有内棺而无外椁。皇帝听到这件事,说道:“不是这样的母亲不能生出这样的儿子。”于是追究杀掉了三个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了。从狱中放出田信。皇上怜惜退汤,又不断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
塞世,字:鳄,少年时靠父亲地位任郎官。以熟悉图书供职尚书,精心尽职,休假也不曾外出。皇上驾临河东,曾丢失书籍三匣,诏问无人能知,衹有安世记得,并将所失图书的有关内容都写下来。后来购买得书,校对无所遗失。皇上奇其才,提升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由于安世忠厚,霍光十分器重他。正值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皆与燕王、盖主谋反被杀,霍光由于朝中无旧臣,奏请任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很久以后,天子下诏说:“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三年以来,平安无事。亲近亲人任用贤士,是尧、舜治国之道。封安世为富平侯。”
第二年,昭帝驾崩,未葬,大将军霍光告诉太后,调任安世为车骑将军,一同征立昌邑王。王行淫乱,霍光又与安世策划废王,尊立宣帝。宣帝初立,褒奖大臣,下韶说:“奖有德,赏有功,是古今的通义。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扬皇帝恩德,勤劳国事,恪守本职,遵守道义,维护宗庙,加封一万零六百户,功劳次于大将军霍光。”安世之子千秋、延寿、彭祖,都是中郎将侍中。
大将军霍光去世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L密封奏书说:“圣王奖有德以招徕四方,显扬有功以劝导百官,因此朝廷得以尊荣,天下归服。国家承继祖宗之业,掌握诸侯的存亡,新失大将军,应宣扬圣德以昭示天下,表彰功臣以镇抚藩国。不要空悬大位,以免争权,这是安定社稷杜绝政争于未萌。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帝三十余年,忠信谨慎,勤劳政事,日夜不怠,与大将军共定策,天下受其福,是国家的重臣,应尊其位,任为大将军,不要兼光禄勋事,使其专一精神,忧念天下,思考得失。安世之子延寿稳重厚道,可以任光禄勋,兼领宿卫职务。”皇上也想用安世父子。安世听说,惧不敢当,抽空求见,摘冠叩头说:“老臣妄自听说,事未执行而事先来说,我不先说明情况就不好办,实在是自量不足以居重要官位,继大将军后。希望天子裁定,以保全老臣性命。”皇上笑着说:“君言过谦。君要是不可以,还有谁可以!”安世坚辞而皇上不答应。数日后,还是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数月,罢车骑将军屯兵,改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隶属安世。
当时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皇上也任霍禹为大司马,撤去右将军屯兵,用官号虚尊加之,而实夺其兵权。一年多后,霍禹谋反,减宗族,安世一向小心畏忌,已很内忧。其孙女张敬为霍氏外亲族之妇,应当连坐被诛,安世瘦弱憔悴已形于色。皇上很奇怪而怜惜,便问左右,于是赦免了张敬,以安慰其心。安世更加恐惧。掌管国家政权,以谨慎周密著称,外内无漏洞。每定大政,已决定,立即称病移居,听到诏令,便吃惊,派人到丞相府询问。朝廷大臣不知安世参与预谋。
安世曾经推荐官员任职,其人来谢,安世很后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之理?便与此人断绝来往。有一郎官自言功高不升职,安世说:“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供职,哪裹能自言长短!”拒绝提升他。可是不久这个郎官却升迁。幕府长史调任他职,辞官时安世向他征求自己有何过失。长史说:“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升进,人们都讽刺你。”安世说:“明主在上,贤与不肖分得清楚,臣子们自修而已,怎么会了解士人而进行推荐?”他想匿名迹远权势就是如此。
任光禄勋时,有郎醉酒小便于殿上,主事报告按法处理,安世说:“怎么知道不是反水浆造成的呢?怎么能拿小过来治罪!”郎官奸淫官婢,婢兄自己说出,安世说:“奴仆发怒,诬蠛士大夫。”让官署责备奴仆。他隐人过失,都是这类情况。
安世看到父子尊贵显耀,心怀不安,替子延寿请求外出补官,皇上任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皇上可怜安世年老,又召延寿为左曹太仆。当初,安世兄张贺得宠于卫太子,太子失败,宾客都被杀,安世为张贺上书,张贺被免死罪处以宫刑。后任掖庭令,而宣帝以皇曾孙收养在掖庭。张贺伤感太子无罪,而曾孙孤幼,所以看养抚慰,恩情深重。到曾孙长大,张贺教书,令受《诗》,为他娶了许妃,以自己家财为聘礼。曾孙多次有奇怪事情发生,事见《宣帝纪》。张贺听说,向安世讲明,称其才智。安世立即制止张贺,认为少主在位,不应称赞曾孙。到宣帝即位,而张贺已死去。皇上对安世说:“掖庭令平生称赞我,将军阻止,做得对。”皇上追念张贺恩,想追封为恩德侯,设守冢二百家。张贺有一子早死,无后,让安世少子彭祖为张贺养子。彭祖少时与皇上同席研读经书,打算封赏他,便先赐关内侯。安世坚持推辞封赏,又求减少守冢户数,减至三十户。皇上说:“我自己赏给掖庭令的,不是给将军的。”安世这才停止,不敢再说什么。皇上遂下韶说:“应为前掖庭令张贺设守冢三十家。”皇上自己安置其居住地方,居住在冢西斗鶸翁舍南,皇上少年时曾经游玩之处。第二年,又下韶说:“朕幼小时,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身,修研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其功重大深厚。《诗》说:‘没有不回答的语言,没有不报答的恩德。’应封张贺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赐张贺谧号阳都哀侯。”当时张贺有孤孙张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安世因为父子封侯,在位显赫,便辞去俸禄。皇上便下诏都内府库另外收藏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
塞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而身穿黑绨,夫人亲自纺绩,家奴七百人,皆有技术做事,内治产业,累积细微财物,因此能增殖产业,富于大将军重发。天子甚尊惧大将军,然而却内亲昼世,对霍光极力隐藏自己的心意。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还侯爵,乞求骸骨归故里。天子说:“将军年老生病,朕甚怜悯。虽不能办事,驰骋万里,君为先帝大臣,明晓治乱之道,朕所不及,得以多次询问,为何伤感而上书归还卫将军富平侯印?迫朕忘记故旧,不是我的愿望!愿将军勉强饮食,服医药,专一精神,以便辅养天年。”安世又强起办事,到秋季去世。天子赠印绶,送来轻车甲士,谧号敬侯。赐冢地在杜县束,挖上起冢,建祠堂。子延寿嗣爵位。
延寿已历位九卿,嗣侯位之后,封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税收入每年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怎么能久居尢人大国,多次上书请减户邑,又用弟弟阳都侯彭祖之口陈述至诚之心。天子以为有谦让之德,便徙封平原郡,合并为一国,户VI如故,而租税减半。去世后,谧号爱侯。子张勃嗣,为散骑谏大夫。
元帝初即位,诏令列侯举茂材,张勃举太官献丞陈汤。陈汤有罪,张勃受牵连削户二百,正遇去世,故谧号缪侯。后陈汤立功西域,世人称颂张勃知人。子张临继嗣。
张临亦谦虚俭朴,每次登阁殿,常叹道:“桑、霍为我戒,岂不教训很深!”快死时,将财产分别送给宗族故旧,薄葬不起坟。张临娶敬武公主。去世后,子张放嗣位。
鸿嘉年间,皇上想遵武帝旧制,与近臣游宴,张放因是公主之子人又聪明受到宠爱。张放娶皇后弟平恩侯许嘉之女,皇上为张放筹办,赐甲第住宅,增乘舆服饰,号称天子娶妇,皇后嫁女。皇帝、皇后派来的官员均供给宅第使用,两宫使者车马不绝,赏赐以千万数。张放任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设幕府,礼仪与将军相同。与皇上起卧,倍受宠爱,时常跟随便衣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杨、五榨,斗鶸走马长安城中,达敷年之久。
当时皇上诸舅皆恨张放受宠,告诉太后。太后以皇上年少,行为不加节制,便严厉责备张放。当时多有灾异,人们都归咎于张放等人。于是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进上奏:“张放骄纵不拘,奢淫不加节制。前侍御史修等四人奉命到张放家捕贼,当时张放在场,从奴闭门设兵弩射捕吏,拒绝使者入内。知男子李游君欲献女,派乐府音监景武强求不得,张放便派家奴康等到李游君家,残伤三人。又因官府事怨恨乐府游徼莽,派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群党持兵弩,白天闯入乐府攻射官署,捆绑长吏子弟,打破器物,宫中人皆奔走藏匿。莽自戴刑具,穿上囚犯穿的赭衣,还有守令史调等人都赤脚叩头向张放谢罪,张放才停止。从奴下属乘权势行暴虐,强夺官吏妻子不成,便杀其夫,有时因恨一人,便妄杀人家的亲属,立即逃入张放家,捕捉不到,侥幸未被惩治。张放行为轻薄,连犯大罪,有动摇阴阳之罪责,为臣不忠以张放为首,罪名虽显著,以前还蒙受皇恩。骄逸违理,与背叛无异,臣子的罪恶,莫大于此,他不再适合担任宿卫要职。臣请罢免张放归封国,消除种种罪恶的发生,以便满足海内民心。”
皇上不得已,贬张放为北地都尉。数月,又征召入侍中。太后因为张放又出面说话,调张放为天水属国都尉。永始、元延年间,连年日食,因此很久不召回张放,皇上便下诏书慰劳不绝。过了一年多,征召张放归家视母公主疾病。数月,皇上有病初愈,调张放为河东都尉。皇上虽爱张放,然而迫于太后,又听用大臣,因此常常为遣送张放而流泪。后又征召张放为侍中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一年多,丞相方进又论奏张放,皇上不得已,罢免张放,赐钱五百万,遣送就国。数月,成帝驾崩,张放也因思慕哭泣而死。
当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霍禹都为中郎将,率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拜谒大将军霍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随El回答战事,在地上画成地图,没有遗漏。霍光再问霍禹,霍禹不能记,说:“全有文书记录。”霍光从此认为千秋有才能,以霍禹为无能,叹着气说:“霍氏家世要衰败,张氏要兴旺了!”到霍禹诛灭,而安世子孙相继兴起,从宣帝、元帝以来任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的十余人。功臣之世,衹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可与外戚相比。
张趣子退钟嗣侯爵,恭俭自修,明习还塞制度旧事,有敬侯遣风。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历位至大司空,改封直垩之别乡为武豌堡。
张汤本居杜陵,安世在武、昭、宣之世就随陵而居,共徙三次,又还杜陵。
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祖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没有记载,因此缺录。汉兴以来,侯者以百数,保国持宠,没有像富平侯这样的人。张汤虽酷烈,到遭受陷害,还是推荐贤士表彰善良,因此有后世的兴旺。安世遵守正道,谦恭不骄。张贺的阴德,也有帮助。
张汤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240.html
班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9.html
杜周,南阳郡杜衍县人。义纵担任南阳郡太守时,把他当作得力助手,后来推荐给张汤,担任廷尉史。派遣他查办边境郡县的损失情况,判罪处决的人很多。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受到信任,与减宣相互接替,先后担任中丞十几年。杜周寡言少语,性情缓慢,但内心严酷。减宣担任左内史,杜周担任廷尉,他的治理大多仿效张汤而善于窥察皇上的意图。皇上想要排除的,就顺势陷害他;皇上想要宽恕的,让他久囚待审,并暗中察访,显露他的冤情。门客中有人责备杜周说:“您替天子判决案件,不遵循既定的法律,专门按照君主的意旨办理案件,司法官吏应该是这样吗?”杜周说:“法令怎么产生的呢?从前君主认为正确的就制定成为法律,后来的君主认为正确的写下来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用过去的法律呢?”
到杜周担任廷尉,皇帝交办的案件也更加多了。二千石官吏被关押的新旧相连,不少于一百多人。郡太守、丞相和御史府的案件都送交廷尉,一年达到一千多个案件。一个大案件牵连逮捕证人数百,小案件数十;这些人远的有数千里,近的有数百里。会审时,法官便责成这些人按照起诉书来认罪,不服罪,则严刑拷打逼供定罪。当时人们一听到要逮捕人的消息,都逃跑或躲藏起来。案件拖得久的历经几次大赦,为时十多年还会被告发,大致都用“不道”以上的罪名加以诬陷。廷尉和京师各官府的监狱关押到的罪犯六七万人,一般官吏所增加的罪犯多达十万多人。
杜周中途被废黜,后来担任执金吾,追捕盗贼,逮捕审理桑弘羊和卫皇后兄弟的儿子苛刻阴狠,皇帝认为他办事尽力没有私心,升任御史大夫。
杜周起初担任廷尉史,有一匹马,等到他自己做官Et子久了,升到三公的位置,两个儿子一是河内郡守,一是河南郡守,家财累计上亿。办案都很酷暴,衹有少子延年为人宽厚。
杜延年,字幼公,亦通晓法律。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因为杜延年是三公之子,有作官的才能补军司空。始元四年,益州蛮夷造**,延年以校尉的身份率南阳士卒进击益州叛乱,还军,任谏大夫。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与盖主、燕王谋乱,代理稻田使者燕仓知道其谋,报告给大司农杨敞。杨敞惶惧,称病移居,报告给延年。延年报告皇帝,上官桀等被诛杀。延年封为建平侯。
杜延年原为大将军霍光属吏,首先告发大奸,有忠节之名,因此升任太仆右曹给事中。霍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办燕王案件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之子桑迁逃跑时,曾留宿于父亲旧下属侯史吴家中。桑迁被捕后,被处死。适逢大赦,侯史吴出监狱,廷尉王子与少府徐仁审理反叛案件中,都认为桑迁因父谋反受牵连,而侯史吴衹是留宿了桑迁不是藏匿反叛者,而是藏匿随从,即以赦令免侯史吴罪。后侍御史查验,以桑迁通经术,知父谋反而不谏争,与反者无异;侯史吴原为三百石吏,首匿桑迁,不应与庶人匿随从者相等,侯史吴不得赦免。奏请覆审,举劾廷尉、少府放纵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车千秋女婿,因此千秋多次为侯史吴解说。恐怕霍光不听,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会公车门,议论侯史吴当如何处理。议者都知大将军意旨,皆坚持侯史吴为违法。次日,千秋上报众议,霍光于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下开会议事,朝廷内外异议,遂将廷尉王平、少府徐仁下狱。朝廷皆恐丞相受牵连。延年便上奏与霍光争辩,认为“官吏纵罪人,有常法为据,今改为诬指侯史吴为大逆不道,恐怕过于严重了。丞相一向无所守持,而对下吏常说好话,一向行为即是如此。至于说擅召中二千石,无甚根据。延年愚钝,认为丞相居位已久,又曾在先帝时任职,非有大变故,不可抛弃。近来百姓多言治狱深苛,狱吏严厉凶狠,今丞相所议又是狱事,如果这事也连及丞相,恐不合众心。群下哗然,庶人私相议论,流言四起,延年担心将军会因此事丧失名誉于天下!”霍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判处弃市死刑,而不连及丞相,无所贬黜。延年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都是这样。
看到国家是继汉武帝奢侈用兵之后,杜延年几次对大将军霍光说:“连年不丰收,流民未尽返乡,应行文帝时政,昭示俭约宽和,顺天心,悦民意,年岁当有丰收相报应。”霍光纳其言,举贤良,议论废除专卖酒、盐铁,皆从延年发起。吏民上书言事,有异议,立即交延年平衡处理复奏。建议可以由官府实行的,推荐到县令,有的由丞相、御史任用,满一年再报告任职情况,言事者有奸妄者抵罪,常常是由两府及廷尉分别处理。
昭帝末年,卧病,征召天下名医,杜延年主管方药。帝驾崩,昌邑王即位,废,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议立帝事。当时宣帝抚养在掖庭,号皇曾孙,与延年中子杜佗相友善,延年知曾孙德美,劝霍光、安世立帝。宣帝即位,褒赏大臣,延年以定策安宗庙,增户二千三百,与始封食邑共四千三百户。下诏有司论功封赏,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功德超过太尉绛侯周勃,车骑将军安世、丞相杨敞功比丞相陈平,前将军韩增、御史大夫蔡谊功比颖阴侯灌婴,太仆杜延年功比朱虚侯刘章,后将军趟充国、大司农田延年、少府史乐成功比典客刘揭,皆封侯益土。
延年为人安和,善于处理各项政务,长期主管朝政,皇上信任他,出即陪奉车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馈赠,家资数千万。
霍光死后,子霍禹与宗族谋反,被诛。皇上以杜延年为霍氏旧人,想免退,而丞相魏相奏延年向来尊贵受信任,所任官吏多不法。遣吏立案审查,衹是查出苑马多死,官奴婢缺乏衣食,延年受到牵连犯法免官,削户二千。数月后,又召任北地太守。延年以原九卿任作边地官吏,治郡政绩不明显,皇上用玺书责备延年。延年便选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过了一年多,皇帝派谒者赐延年玺书,黄金二十斤,徙为西河太守,治绩有名声。五凤年间,调进朝廷任御史大夫。他住在原父亲的官府中,不敢使用父亲所用席位,坐卧都另换地方。这时四夷和睦,海内平安,他任职三年,因老病辞职。皇帝优待他,派光禄大夫持节赐给他黄金百斤和酒,又给医药。杜延年病重,皇帝又赐他安车驷马,免官就第。数月后去世。谧号敬侯,子杜缓继侯爵。
杜缓少年时任郎官,本始年间以校尉身份跟从蒲类将军出击匈奴,还朝任谏大夫,改迁上谷都尉,雁门太守。父延年去世,治理丧事,后拜为太常,治理各陵墓所在之县,每当冬月判决定案之时,常常去酒省食,下属官员都称颂他有恩德。元帝初即位,谷价昂贵,百姓流散,永光年间西羌反,杜缓就上书入钱谷助军用,前后数百万。
杜缓有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杜熊历任五郡二千石官职,三州牧刺史,以干练闻名。衹有中弟杜钦不为官而最知名。拄趑,字王夏,年少好经书,家富有而一目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杜钦同姓字,都以才能闻名京师,所以士大夫们称杜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区别。可是杜钦忌讳因自己有病而被人看不起,就头戴小帽,高宽才二寸,因此京师的人改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杜邺谓“大冠杜子夏”。
当时帝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正想寻求品德好又有学问的人以协助自己。王凤的父亲顷侯王禁与杜钦的哥哥杜缓是好朋友,故王凤深知杜钦有才能,于是奏请杜钦为大将军军武库令。职闲无事,正合杜钦的心意。
杜钦为人博学有谋略。皇上为太子时,好色,即位后,皇太后下令选良家女。杜钦因此事对大将军王凤说:“天子一次要娶九女,是阳数的极限,旨在广嗣敬祖,弘扬帝业;九女应从乡里挑选窈窕之女,不问姿色华艳,衹求能助德政,管理后宫;小妾虽缺可以不补,这有助于养寿命杜绝争宠。后妃贤惠,后继人就会出现贤圣之君;制订威严仪表制度,君主就有长寿之福。废弃礼仪而不用,就好色无厌;好色无厌,寿命就不会达到高寿。《书》说‘有的三四年就丧生’,说的就是淫乐失控就损害生命。男子五十,好色未衰;妇人四十,容貌改变。以改变之容待未衰之年,又不以礼节制,那么原来不可挽回的容貌就会变为异常心态;异常心态出现了,那么正后自生疑心便会与姬妾产生隔阂,进而生出废嫡之心。所以晋献公接受浅言毁谤,申生蒙无罪之冤。今圣主年少,未有嫡嗣,正在心向学术,没有亲近后妃之议。将军辅政,应沿袭始初隆重礼仪,建立九女之制,慎重选择礼仪之家,求贤女之品质,不必具有色声技能,便可以为万世树立榜样。少年,戒备的东西是色,《诗。小卞》之作,刺幽王废黜申后、太子,可为寒心。望将军常要引以为忧。”
王凤告诉太后,太后认为没有这种制度。杜钦又说:“《诗》云,‘殷朝借鉴不远,就在夏后氏时代,。讽刺劝诫者认为事情紧迫,听者却常常不注意,能不慎重吗!前面讲的九女制度,衹略加陈述利害,便令人畏惧,恐怕将军还未留意。后妃之制,关系到天寿、治乱、存亡。考查三代末世的事迹,观察殷高宗、周宣王在位的长短,看看汉家的祸福预兆和应验,败亡何尝不由女色?所以《诗经》讲鸡鸣时佩戴玉饰前去拜见君王,周康王王后废除了晨拜之礼,《诗。关雎》为之叹息,应该懂得好色就会减少寿命,离开制度的约束,就会贪色无厌,风俗受到损害,渐成恶习。夸奖贤美之女,希望配与君王,忠孝品性着实就在其中,仁厚的诗人为此而作出了如此美诗。君亲长寿,国家长治久安,实为臣子之最高愿望,这些也正是所以应当勉力的。《易》说:‘正其本,万事通顺协调。,凡论事或许有无法立即实行的,求之古代没有记载,考查今天则吉凶相同,上面意志摇动民心就惑乱,要是这样制度就实在难以行得通。今九女之制,合于往古,无害于今,不逆于民心,最易实行,实行之后就是国家的最大福气,将军辅政而不早定,非天下人的愿望。希望将军相信臣子的愿望,体察《关雎》之思虑,对得起委托执政的隆盛礼遇,实现天子即位始初之清明,为汉家建无穷之基业,实在不可以忽略,不可以迟疑。”王凤不能自立法度,衹因循旧制而已。正好皇太后妹司马君力与杜钦兄子私通,事上报,杜钦惭惧,乞求离职而去。
后有日食、地震之变,下令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之士,合阳侯梁放推荐杜钦。杜钦上对说:“陛下畏天命,惧灾变,引见公卿,推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意,观得失踪迹。臣杜钦愚笨,经术浅薄,不足以回答皇上的提问。臣闻日食、地震,是阳微阴盛的迹象。臣是君的阴面;子是父的阴面;妻是夫的阴面;夷狄是中原之阴面。《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或者有夷狄侵扰中原,或者大权在臣下,或者有妇凌驾夫,或者是臣子背叛君父,事虽不同,其类相同。臣私下观察人事考究变异,本朝大臣没有不安分守己之人,外戚没有贪狠之心,关东诸侯没有强大之国,边远民族没有逆理之为;危险在后宫。为什么这样说呢?曰在戊申食,时加未。戊未属土。土是中宫之部。在夜间地震于未央宫殿中,这表明嫡、妾将有争宠相害为患之事,望陛下深戒。变化感应是以类相应,人事先于下,变化之象见于上。能够以德去对应,那么灾难就会消亡;不能用善政去应和,祸败就会到来。殷高宗遇到雉鸡之谴告,便端正品行,整治政事,享受了百年寿命,殷朝得到复兴,关键在善于应付灾变。对应之不够诚心就不能成功,非信就不能实行。宋景公是小国诸侯,有不忍转嫁灾祸的至诚之心,出入君之言再三,荧惑星便从心宿退走。以陛下圣明,内推至诚之心,深思天变,有什么响应不感动上天?有什么可以摇而不动呢?孑L子曰:‘仁是这样遥远呀!’望陛下正后妾,抑止女宠,防止奢侈太遇,去逸游,亲自节俭,亲临万事,多御安车,从辇道而行,亲问太后两宫饮食,行早晚问安之礼。这样,就是尧、舜也不足以比兴旺,灾变何惧不消除!如果不留听庶事,不论才能而授官职,尽天下之财以奉淫侈,竭尽万民之力以放纵耳目之乐,近谄谀之入而远方正奉公之士,信谗贼之臣而诛忠良,贤士隐居在山穴,大臣怨于不用,虽无变异,也是社稷的忧患。天下至大,万事至众,祖业至重,实在不可以行淫佚之乐,不可以坚持奢侈享受。望陛下忍无益处的欲望,以便保全百姓之命。臣杜钦愚笨,言论不足采纳。”
夏季,天子尽召直言之士到白虎殿对策,策问:“天地之道什么为贵?王者之法怎样?《六经》之义什么为上?人的行为什么在先?用人之术是什么?当世治国以何为急务?各用经典对答。”
杜钦对答说:“臣闻天道以信为贵重,地道以正为贵重;不信不正,万物不生。生是天地所贵重的。王者承受天地所生,统理而成,昆虫草木各得其所。王者效法天地,不仁就不能广施,不义就不能正身;克制自己去服从义,内省己志而及于人,这是《六经》所崇尚的。不孝,就不会效忠于君,为官不敬,交战不勇,朋友不信。孔子说:‘把孝贯彻到始终,担心达不到道义,那是没有的事。’孝,是人们首先表现出来的品德。在家乡观察本来的行为,在官位上考核办事能力,在高位者要观其推荐什么人,富裕者要观其给予什么,贫穷者要观其不干什么事,困乏者要观其索取什么,亲近者要观其托人为自己干什么,疏远者要观其被人所托帮助他人干什么。孔子说:‘看他使用什么人,观其追随什么人,察其安心喜好什么,便可知其善恶而无所隐藏。’这是知人用人之术。殷朝世风因袭夏而崇尚质朴,周因袭殷而崇尚文雅,今汉家承周、秦之弊端,应限制文彩而崇尚质朴,废弃奢侈提倡节俭,表彰诚实除去虚伪。孔子说‘厌恶杂紫邪色侵夺纯正色,,是当世治国之要务。臣自认为所担忧的是讲出来会有所冒犯,不讲出来邪气曰增,为祸不小,然而小臣不敢废道而求顺从,违背忠义而符合私意。臣闻玩色无厌,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产生,爱宠就偏于一人;爱宠偏于一人,选择继嗣之路就狭窄,而嫉妒之心兴起。这样,一妇之悦也不能满足。望陛下普施纯正之德,不纵心所欲,这样则众庶皆大欢喜,选择后继入之路El广,而海内长安。万事之是非何足忧虑!”
杜钦因策对而生病,赐帛免官,后为议郎,又因病免官。
征召至大将军幕府,国家政事谋议,王凤常与杜钦一起谋划。多次称道贤达名士王骏、韦安世、王延世等,救解冯野王、王尊、胡常之罪过,还有延续绝世功臣之后,镇抚四边民族,当世善政,多出于杜钦谋议。看到王凤专政太重,告诫说:“以前周公身有大圣之德,宗属有叔父之亲,而成王有独见之明,无信谗之听,然而管、蔡散布流言而周公畏惧。穣侯是昭王之舅,权力在秦国为最重,威震邻国,对昭王有旦夕起居戏弄之爱,从无存异心,然而范雎起平民,由异国而来,素无相互信任,一旦就任丞相,而穣侯就遣归封国。近世武安侯请求封地被斥退,三事之迹,相去各几百年,似乎很类似,不可不察。愿将军由周公之谦虚恭谨,损穣侯之威,抑制武安之私欲,不让范雎之徒得逞。”
不久,又H食,京兆尹王章上书求见,果然言王凤专权蒙蔽君主之过,应废去不用,以应天变。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王章,与王章议论,想免退王凤。王凤十分忧惧,杜钦令王凤上书谢罪,乞求赐归故里,文意甚哀。太后涕泣不食。皇上年少而亲倚王凤,也不忍废免,又让王凤就位。王凤心中惭愧,称病重,想立即退归。杜钦又说: “将军辅政十年,变异不已,因此求归故里,归咎于身,刻己自责,真诚动人,无论愚者智者莫不伤感。虽然受到责难,但王章是无根基之臣,衹是掌握进退之分,拿着去就之节而已,不是主上对待将军的心意,也不是将军来报答主上的办法。以前周公虽老,犹在京师,表明不离成周,昭示不忘王室之心。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王,被封于齐,尚且叹息永远怀念,日夜徘徊,不忍远去,何况将军对于主上,主上对于将军啊!想让天下治安变异,没有超过将军力量的,主上十分清楚,因此迟疑不遣,《书》称:‘公不要困我!’说的是成王不许周公离去的事。望将军不因流言而自我怀疑,以坚固至忠之心。”王凤复起用。皇上令尚书举劾京兆尹王章,王章死于韶狱。事在《元后传》。
王章已死,众百姓认为他冤枉,以此讥刺朝廷。杜钦想补救其过,又劝王凤说:“京兆尹王章犯法之事是很机密的,吏民们见王章一向好为民讲话,以为不会因此犯法以致免官,怀疑日食与王凤有关便上奏天子。假如王章另有内情犯罪,虽然正法。事不揭发出来,在京师无人知晓,何况边远之地。恐怕天下不知王章实在有罪,而认为是因上书言事而犯罪。这样,就掩盖了引事争谏的真正原因,损害丫宽宏大量的圣明之德。杜钦自以为应就王章一事进行一次直言极谏,并召郎属官讲清楚意图,加上以前上奏日食的事,以便向四方表明真意,让天下人都知道主上圣明,不是根据言论定罪的。这样,流言就消释,疑惑自解。”王凤向皇上陈述了杜钦的计策。杜钦补过助美的事,就是如此。
杜钦优游不为官,以寿终。杜钦子及兄弟旁支官至二千石的近十人。杜钦兄杜缓先前免太常,以列侯身份上朝请安,成帝时去世,子杜业继承侯爵。
杜业有才能,以列侯身份选举为官,又任太常。多次上书言时政得失,不为权贵效力,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和。后来杜业因犯法免官,又任函谷关都尉。正遇定陵侯淳于长有罪,应当回封国,其舅红阳侯立给杜业写信说:“实在伤痛老姐白发下垂,随不肖儿子出关,望不要用以往不和的事欺侮定陵侯。”定陵侯出关后,犯过的罪案又发,关到雒阳狱。丞相史搜到了红阳侯的信,上奏杜业听任请托,犯了不敬法,坐免去封国。
春季,丞相方进去世,杜业上书说:“方进本与淳于长有深厚交情,互相称颂推荐,淳于长犯大罪,惟独丞相没有受牵连,假如想阻止揭发以前的遇错,不为陛下广施持平之法,又无恐惧之心,反而不时继续延伸邪恶,报瞪一瞪眼睛而结下的怨恨。制度规定,因大逆罪的朋友而犯罪免官,可以不归故郡。今天因淳于长而犯罪回故郡,已严重一等;红阳侯王立因儿子受淳于长贿赂而犯罪因此遣归封国,不是大逆罪,而方进又奏红阳侯王立与后将军朱博、钜鹿太守孙宏、故少府陈咸结为朋党,都免了官,遣陈咸回故里。刑罚如此不公平,在方进之笔端,众人莫不疑惑,都说孙宏不与红阳侯相和。孙宏曾任中丞,方进为御史大夫,举长吏隆可任侍御史,孙宏奏隆以前奉使欺诳,不适合执法任近侍官,方进以此怨恨孙宏。还有方进任京兆尹时,陈咸任少府,位在九卿高位,陛下是清楚的。方进一向与司直师丹友好,正值御史大夫空缺,让师丹上奏陈咸有奸利,请求审查,始终查不出问题,而方进果然乘机得到御史大夫职位。作为丞相,立即进行诋毁,奏免陈咸官,又因红阳侯事遣陈咸归故郡。众人都说国家授给方进的权力太大。实际上师丹没有本事,还有光禄勋许商是带病的残疾人,都是以阿附方进,得到尊官。师丹先前推荐同乡人丞相史能使巫师下神,为国求福,想获大利。幸赖陛下明察,派使者毛莫如事先加以考验,终于识破其奸,都被处死。假使师丹知情而推荐,这是诬枉之罪;不知而推荐,这是背离经术被左道所迷惑。二者犯的都是杀头罪,比朱博、孙宏、陈咸所犯罪严重得多。方进始终不举发报告,专作威福,偏厚党羽,排挤英俊,藉公报私,纵横凌厉无所顾忌,想毒害天下。天下无不望风而止,自尚书近臣都结舌杜E1,骨肉亲属莫不战栗。威权太重而不忠信,是不会安定国家的。今闻方进暴病而死,不以此安慰天下,反而又赏赐厚葬,望陛下深思往事,以警戒未来。”
遇成帝驾崩,哀帝即位,杜业又上书说:“王氏世代掌权为时太久,朝无鲠直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囚徒无异,自佐史以上至大吏都是权臣党羽。曲阳侯王根前为三公辅政,知道赵昭仪杀皇子,不立即上奏,反而与赵氏结为朋党,恣意妄行,陷害故许后,横加非罪,诛杀诸许家族,摧毁元帝外家。内嫉妒同母兄、姐红阳侯王立及淳于氏,都在年老时废弃。新近又喋血京师,威权可畏。高阳侯薛宣有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是奸入之首,惑乱朝廷,让先帝背上海内怨谤之名,尤其不可不慎。陛下初即位,未暇谦让,孤独特立,没有辅佐依仗,权臣换代,有如以手探试沸水。应早El以大义施恩,安慰百姓之心。臣私下看到朱博忠信勇猛,才略近世罕见,实为国家雄俊瑰宝之臣,应征召朱博安置在左右,以镇抚天下。此人在朝,陛下便可以高枕无忧了。以前诸吕想危害刘氏,赖有高祖遣臣周勃、陈平尚在,不然的话,几乎要被奸臣所讥笑。”杜业又说应为恭王在京师立庙,以显示孝道。当时高昌侯董宏也说应尊帝母定陶王丁后为帝太后。大司空师丹等举劾董宏误朝不道,因此获罪被免为庶人,杜业又上书为董宏申辩。杜业前后所言皆合旨意因而得以施行,朱博果然被提拔重用。杜业由此被征召,又任太常。一年多,降任上党都尉。遇司隶奏杜业任太常选举不实,杜业因此犯罪免官,又归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执政,以前各位议立庙尊号者全部免官,徙往合浦。杜业此前已被罢黜,因此对他宽纵不问,但因忧惧,发病而死。杜业在成帝初年娶帝妹颖邑公主,公主无子已去,杜业家上书请求灵柩运还京师与公主合葬,朝廷不许,而赐谧号荒侯,传子至孙绝封。当初,杜周在武帝时迁徙茂陵,到延年迁至杜陵。
赞曰:张汤、杜周并起于文墨小吏,进位到三公,列为酷吏。然而都有贤良儿子,德才都超过父辈,爵位尊显,继承父辈,在朝为官,两家不相上下。至束汉建武时,杜氏爵位才断绝。追考他们的福运踪迹,元勋功臣及儒林之后,没有谁能比得上。自称是周代唐杜氏苗裔,难道是这样吗?到杜钦浮沉当世,好谋划而成功,在建始之初深刻陈述女戒,事实终于证实了他的话,《关雎》差不多是微妙的,不是那种浮夸华丽杂而不专之徒所能窥视到的。杜业顺势乘人之危而加以抨击,竟然称颂朱博,诋毁师丹,爱憎之议多么可怕呀!
作者班固资料
班固的诗词全集_班固的诗集大全,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 查看详情>>
班固古诗词作品: 《辟雍诗·乃流辟雍》 《论功歌诗》 《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 《诗·长安何纷纷》 《灵台诗·乃经灵台》 《宝鼎诗·岳修贡兮川效珍》 《咏史·三王德弥薄》 《论功歌诗·后土化育兮四时行》 《明堂诗·于昭明堂》
古诗《张汤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父死后,汤为长安吏。周阳侯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事之 - - 班固 - - 《》
- 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 - - 班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