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宠传注释译文
陈宠字昭公,是沛国洨县人。他被征召到司徒鲍昱的官署。当时,三府的官员专好交游,以不肯就职治事为高尚。陈宠独自辛勤处理事务,多次对鲍昱陈述当代合乎时宜之事。鲍昱认为他的才能很高,提升他为辞曹,让他掌管天下的诉讼。陈宠所评定审判的案件,没有不让众人满意和佩服的。当时司徒处理官司,久的拖延几十年,事情大都混杂错乱,容易轻重失当,不良的官吏得以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陈宠替鲍昱撰写七卷《辞讼比》。鲍昱上奏把它献给皇上,从那以后,公府尊奉它为法则。
陈宠性情周到缜密,经常讲臣子的道义。自从在中枢任职,辞谢遣散门人,拒绝相知的朋友,唯有一心在公罢了,(因此)朝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县令张林为尚书,皇帝以此事问陈宠,陈宠回答说:“张林虽然有才能,但是平日有贪污行为。”窦宪因此非常忌恨陈宠。等到皇帝驾崩,窦宪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常恨陈宠,于是奏请太后,让陈宠主管丧事,想要趁他犯错的机会来中伤他。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告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说:“陈宠侍奉先帝,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台阁,有特殊的赏赐,如今不能因忠诚、贤能而受赏,反而计较点滴的意外,确实有损辅政之人宽容大度的品德。”窦瑰也爱惜人才,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因此陈宠得以出京作太山太守。等到窦宪以大将军的身份征讨匈奴时,公卿以下及郡国子弟没有不派遣属下小吏子弟进献、馈赠礼物的,而陈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坚守正道不阿谀逢迎。后来和帝听说了这件事,提升陈宠为大司农,张郴为太仆,应顺为左冯翊。
后来转任广汉太守。西州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多有奸邪贪污,诉讼案每天以百来数。陈宠到任,重用贤能的官吏,把他们作为心腹,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郡中清平宁静。在这以前,洛县城南,每逢阴雨天气,常在府中听到哭声。陈宠派官吏调查巡视。官吏回来报告说:“世道衰乱之时,这下面有很多死人,他们的骸骨没有能够安葬,或许原因就在这里吧?”陈宠凄怆地哀怜叹惜,随即命令县府将骸骨全部收殓并埋葬。哭声就没有了。
陈宠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经历的地方都有事迹,被当时人称赞。十六年(103年),代替徐防作司空。陈宠虽在法律方面有专长,却同时通晓儒学经义,奏议温和纯正,被称为称职的宰相。在位三年去世。
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陈宠性情周到缜密,经常讲臣子的道义。自从在中枢任职,辞谢遣散门人,拒绝相知的朋友,唯有一心在公罢了,(因此)朝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县令张林为尚书,皇帝以此事问陈宠,陈宠回答说:“张林虽然有才能,但是平日有贪污行为。”窦宪因此非常忌恨陈宠。等到皇帝驾崩,窦宪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常恨陈宠,于是奏请太后,让陈宠主管丧事,想要趁他犯错的机会来中伤他。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告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说:“陈宠侍奉先帝,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台阁,有特殊的赏赐,如今不能因忠诚、贤能而受赏,反而计较点滴的意外,确实有损辅政之人宽容大度的品德。”窦瑰也爱惜人才,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因此陈宠得以出京作太山太守。等到窦宪以大将军的身份征讨匈奴时,公卿以下及郡国子弟没有不派遣属下小吏子弟进献、馈赠礼物的,而陈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坚守正道不阿谀逢迎。后来和帝听说了这件事,提升陈宠为大司农,张郴为太仆,应顺为左冯翊。
后来转任广汉太守。西州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多有奸邪贪污,诉讼案每天以百来数。陈宠到任,重用贤能的官吏,把他们作为心腹,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郡中清平宁静。在这以前,洛县城南,每逢阴雨天气,常在府中听到哭声。陈宠派官吏调查巡视。官吏回来报告说:“世道衰乱之时,这下面有很多死人,他们的骸骨没有能够安葬,或许原因就在这里吧?”陈宠凄怆地哀怜叹惜,随即命令县府将骸骨全部收殓并埋葬。哭声就没有了。
陈宠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经历的地方都有事迹,被当时人称赞。十六年(103年),代替徐防作司空。陈宠虽在法律方面有专长,却同时通晓儒学经义,奏议温和纯正,被称为称职的宰相。在位三年去世。
陈宠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351.html
范晔: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0.html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30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30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9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作者范晔资料
范晔的诗词全集_范晔的诗集大全,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 查看详情>>
范晔古诗词作品:
古诗《陈宠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 - - 范晔 - - 《》
-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 - - 范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