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传注释译文
张耳,大梁人。陈馀,也是大梁人。陈馀年纪小,他把张耳当作父辈看待,二人结下了生死之交。陈涉在蕲县起义,张耳、陈馀通报姓名,求见陈涉。后来,陈涉自立为王。任命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带领三千兵士,在白马津渡过黄河,来到河北各县。他们攻克赵地十多个城邑,其余的则据城防守,拒不投降。于是率军向东北方向进攻范阳。
来到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进关,攻到戏地败退下来了;又听说各路将军为陈王攻城略地,却因别人在陈王面前进谗言而被杀。加之张耳、陈馀抱怨陈王不任命他们两个做将军,而让他们做校尉,于是向武臣献计称王。武臣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
武臣派人报告了陈王,陈王大怒。房君进谏说:“不如乘势派人向他们道贺,让武臣立即率军西进,攻打秦国。”陈王听从了他的计略,派使者向赵国庆贺,催促赵军赶快西向入关。
张耳和赵王歇一起逃到巨鹿城后,被王离包围。而巨鹿城中粮食吃完了,张耳多次派人要陈馀出兵解围,陈馀不敢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馀。那时候,燕、齐、楚听到赵王告急的消息,都来援助。张耳、赵王歇才被从巨鹿救出。张耳与陈馀一见面就责备陈馀。陈馀生气地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这么深!你以为我舍不得这个将军头衔吗?”于是解下印绶要还给张耳,张耳不肯接受。陈馀去厕所时,有位宾客劝张耳说:“听说天赐的而不接受,那是没有好后果的。”张耳于是佩带陈馀的印绶,收编了陈馀的部下。陈馀回来看到这情形,抱怨张耳不肯辞让,气愤地走了。张耳于是接收了陈馀的军队。从此张耳、陈馀之间也就有了怨恨。田荣正想树立党羽,就派兵给陈馀。陈馀征集三县兵士,攻击张耳。于是张耳逃到汉,汉王对他非常优厚。
陈馀打败张耳,收复了全部赵地。汉二年,汉王向东袭击楚国,派使者请求赵国发兵一起攻楚。陈馀说:“只有汉杀了张耳我们才出兵。”于是汉王找了一个长相和张耳相像的人,将他杀了,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于是出兵援助汉。后来,陈馀听说了张耳假死的事,就背叛了汉。汉派张耳和韩信攻克了赵的井陉,在泜水边把陈馀杀了。五年秋,张耳去世,汉封其谥号为景王。
曰:张耳、陈馀是世人公认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役都是天下豪杰。但是张耳、陈馀起初贫贱时相互信任,为生死之交,难道还有什么让人怀疑的吗!到了他们拥有高位,争权夺利的时候,终于相互残杀,为什么过去是那样的倾慕信任,后来却相互背叛呢?势利之交,古人就以此为羞耻,大概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来到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进关,攻到戏地败退下来了;又听说各路将军为陈王攻城略地,却因别人在陈王面前进谗言而被杀。加之张耳、陈馀抱怨陈王不任命他们两个做将军,而让他们做校尉,于是向武臣献计称王。武臣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
武臣派人报告了陈王,陈王大怒。房君进谏说:“不如乘势派人向他们道贺,让武臣立即率军西进,攻打秦国。”陈王听从了他的计略,派使者向赵国庆贺,催促赵军赶快西向入关。
张耳和赵王歇一起逃到巨鹿城后,被王离包围。而巨鹿城中粮食吃完了,张耳多次派人要陈馀出兵解围,陈馀不敢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馀。那时候,燕、齐、楚听到赵王告急的消息,都来援助。张耳、赵王歇才被从巨鹿救出。张耳与陈馀一见面就责备陈馀。陈馀生气地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这么深!你以为我舍不得这个将军头衔吗?”于是解下印绶要还给张耳,张耳不肯接受。陈馀去厕所时,有位宾客劝张耳说:“听说天赐的而不接受,那是没有好后果的。”张耳于是佩带陈馀的印绶,收编了陈馀的部下。陈馀回来看到这情形,抱怨张耳不肯辞让,气愤地走了。张耳于是接收了陈馀的军队。从此张耳、陈馀之间也就有了怨恨。田荣正想树立党羽,就派兵给陈馀。陈馀征集三县兵士,攻击张耳。于是张耳逃到汉,汉王对他非常优厚。
陈馀打败张耳,收复了全部赵地。汉二年,汉王向东袭击楚国,派使者请求赵国发兵一起攻楚。陈馀说:“只有汉杀了张耳我们才出兵。”于是汉王找了一个长相和张耳相像的人,将他杀了,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于是出兵援助汉。后来,陈馀听说了张耳假死的事,就背叛了汉。汉派张耳和韩信攻克了赵的井陉,在泜水边把陈馀杀了。五年秋,张耳去世,汉封其谥号为景王。
曰:张耳、陈馀是世人公认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役都是天下豪杰。但是张耳、陈馀起初贫贱时相互信任,为生死之交,难道还有什么让人怀疑的吗!到了他们拥有高位,争权夺利的时候,终于相互残杀,为什么过去是那样的倾慕信任,后来却相互背叛呢?势利之交,古人就以此为羞耻,大概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张耳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405.html
班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9.html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作者班固资料
班固的诗词全集_班固的诗集大全,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 查看详情>>
班固古诗词作品: 《诗·长安何纷纷》 《论功歌诗》 《辟雍诗·乃流辟雍》 《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 《宝鼎诗·岳修贡兮川效珍》 《明堂诗·于昭明堂》 《灵台诗·乃经灵台》 《咏史·三王德弥薄》 《论功歌诗·后土化育兮四时行》
古诗《张耳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张耳,大梁人也。陈馀,亦大梁人 - - 班固 - - 《》
- 耳与赵王歇走入臣鹿城,王离围之。巨鹿城中食尽,耳数使人召馀,馀不敢前 - - 班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