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李延寿的诗 > >注释译文的意思

庾信传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延寿 出自: 更新时间:2018-09-07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庾信年幼时就才识卓越,聪慧无比,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高大健壮,动静举止都很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是太子的侍从,做掌管书记的文职。东海人徐摛为太子东宫的护卫军。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是太子的抄撰学士。父子都侍奉东宫,出入宫中,恩宠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文章文辞华美绮丽,因此被当时文坛称为徐庾体。当时后生,互相争着效法,常常刚有文章一出来,都城人们都纷纷传诵。多次升迁做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东魏,文章辞令,被邺下之人广为称道。回来后又做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之乱时,梁简文帝命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扎营朱雀航。等侯景到达时,庾信率领众人先撤退。台城陷落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沿袭以前的制度,授庾信御史中丞。等梁元帝登基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出使西魏。恰好西魏大军向南方征讨(杀梁元帝),于是被扣留长安。江陵被平定后,多次升迁做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继位,封庾信临清县子,授官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不久后又授官洛州刺史。庾信为政简单清静,官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当时南朝陈氏与北周友好交往,南方北方流散寄居他乡的人,被允许各自回到他们的故国。陈朝于是请求放回王褒及庾信等十数人。北周武帝只是放了王克、殷不害等,庾信及王褒都因被武帝喜爱而不被放回。不久征召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一向都喜好文学,庾信特别受到恩宠礼遇。等到赵、滕各位王侯,跟庾信诚挚交往,就像布衣之交。各位王公碑志多拜托庾信执笔。只有王褒与庾信地位相当,其余文人,没有谁能比得上。
庾信虽然地位声望都很显赫,常常怀念北方故土,于是创作《哀江南赋》来表达思念之情。大象初年,因疾病辞去职务,隋开皇元年,庾信去世。有文集二十卷。文帝哀悼他,追封原来的官职,再追加荆、雍二州刺史。

庾信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457.html

李延寿: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62.html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长儒少年时就有气节德行,胆气勇烈过人。十五岁那年,袭父爵为乐安公。西魏大统年间,开始为官,当奉车都尉。周太祖把他当作心腹亲信,因诚实耿直,恭谦朴素,授予子都督之职。天和年间,授他为渭南郡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跟随周武帝平定齐国,晋升为上开府,晋爵位为成安郡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另封其一子为县公。
周武帝宣政元年(578),与乌丸轨一起在吕梁围困陈国将领吴明彻,陈国派骁将刘景率劲旅七千来增援,乌丸轨令达奚长儒领兵阻击。长儒于是用几百车轮,系上大石头,沉到清水里去,让车轮连着车轮,以等待刘景的军队。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用奇兵,水陆俱发,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随即授他为行军总管,巡视北方边疆沙漠要塞,突然与敌军相遭遇,大破敌军。隋文帝任丞相,王谦在蜀地起兵叛乱,上柱国杨永安煽动六州响应王谦,朝廷诏令达奚长儒率兵征讨,大败王谦。隋文帝受禅即位,达奚长儒晋升为上大将军。封爵蕲郡公。开皇二年(582),突厥可汗率领十几万人马,向南方进犯抢掠。皇帝下诏令达奚长儒为行军总管,率部二千人打击他们。双方在周槃相遇,寡不敌众,长儒部下很恐惧。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壮烈。他们被胡人所冲击,打散了,又聚集起来,且战且走,转战了三天,兵器全部用光了,士兵就用拳头殴打胡人,以至手上的骨头都打出来了,杀死杀伤数以万计的敌人。突厥人士气略降,于是解围离去。长儒身上五处受伤,其中两枪是从中间穿透。他的战士十之八九战死战伤。突厥人本想大肆抢掠秦州、陇右一带,遇到长儒的阻击,士兵全都拼死力战,突厥兵死伤很多,十分沮丧。次日,突厥在交战处焚烧尸体,大哭而离去。 
这年,长儒任宁州刺史,随即转任鄜州刺史,因母丧离职。长儒生性很孝顺,他水米不沾达到五天,哀毁太过,身体将要垮了。天子叹赏不已。丧满后,长儒任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怕他,不敢窥探边塞。长儒又转任荆州总管。高祖对他说:“江陵是要害之地,是国家的南大门。如今交给你,我不用担心了。”过了一年多,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叫“威”。

作者李延寿资料

李延寿

李延寿的诗词全集_李延寿的诗集大全,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可知他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这三十年间进行的。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 查看详情>>

李延寿古诗词作品:

《庾信传》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