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传注释译文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俊美威仪,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刚成年就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向他学习书法,而名声在萧子云之下,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召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改任左丞,兼任参掌。王褒既是名家,文学成就尤为优异丰赡,当时的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职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但他自己却越来越谦虚,不因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后来趁着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精妙地描绘尽了塞北寒冷贫苦的情况,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为凄凉悲切的言词。王褒与刘珏、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为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常在身边。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周武帝乘车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从侍奉。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于任上。
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
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等到杀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
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后来趁着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精妙地描绘尽了塞北寒冷贫苦的情况,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为凄凉悲切的言词。王褒与刘珏、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为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常在身边。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周武帝乘车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从侍奉。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于任上。
王褒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476.html
李延寿: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62.html
李苗,字子宣,他的叔父叫李畎。李畎担任梁川刺史,有很大的威望和声名。王足征伐蜀地时,梁武帝命令李畎在涪抵御王足的进攻,并把益州许诺给他。等到王足退兵后,梁武帝又改变了授任。李畎愤怒,将要另有他图,后来事情败露被杀。李苗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志向。他在延昌年间归附北魏,一再陈述谋取蜀的计策。大将军高肇向西征伐,皇帝命令李苗代理龙骧将军向导。军队驻扎在晋寿时,宣武帝去世,只得班师回朝。李苗有文武才干,因为大的功业还没有建立,家族的耻辱还没有洗雪,他经常怀有慷慨激昂的情绪,于是李苗上书陈述平定长江以南的计谋,其文理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孝明帝年幼,还没有远扩的想法,最终没有采纳。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
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等到杀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
作者李延寿资料
李延寿的诗词全集_李延寿的诗集大全,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可知他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这三十年间进行的。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 查看详情>>
李延寿古诗词作品:
古诗《王褒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 - - 李延寿 - - 《》
-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 - - 李延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