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居益传注释译文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是尚书南企仲的本家儿子、南师仲的侄子。南居益的曾祖南从吉与曾伯祖南大吉都是进士,他们两个人的儿孙也一个接一个地登上黄榜。
南居益从小注意砥砺自己的操行,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经多次升迁,当了广平知府,又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先后做过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都是在山西。
天启二年,南居益入朝当了太仆。第二年升右副都御史,拉任福建巡抚。红毛夷是海外来的杂色人种,绀紫色的眼晴,红色的头发和胡须,他们自称和兰(荷兰)国,自古以来跟中国没有往来,后来经过大泥、咬留吧两国跟福建商人交往上了。万历年间,奸民潘秀领他们占领了澎湖,要求通商,巡抚徐学聚让他们把货物转卖到大泥、咬留吧二国去。这两个国家水路险远,商人没有去而是把他们的货物运到吕宋去了。夷人怀疑吕宋截了他们的商船,就过去玫打吕宋,又侵犯广东的香山澳,都被打败。他们不敢回国,就又到澎湖来请求通商,并且在岛上修筑城墙。巡抚商周柞拒击他们,但平定不下。这时南居益接替了周祚,敌人正在进犯漳州、泉州,招了些日本、大泥、咬留吧人及海寇李旦等做援兵。南居益派人去招安了李旦,劝说他带大泥、咬留吧人来归顺。敌将高文律害怕了,派使者过来求和,南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在镇海港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到了穷途末路,乘船逃走,官军就活捉了高文律,海上的战患至此才算平息下来。天启五年,南居益升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恨南居益在叙说功绩时不提到自己,压下了给他的奖赏。给事中黄承昊又说他拉帮结派,卖身投靠,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剥夺官籍,离开了朝廷。福建人到京师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了一座祠堂纪念他,在澎湖和平远台为他立了碑。
崇祯元年,南居益被起用,担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库、草场。陕西的兵镇缺粮饷达三十多个月,南居益请把应送到关门的陕西田赋留下三十万石,解决部队的困难,皇帝回答可以。京郊戒严时南居益在通州,制定的守城办法很完善。恰逢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南居益接替了张凤翔。不久,在试验大炮时发生了爆炸事故,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郎中王守履失职。王守履害怕了,就攻击说兵部郎中王建候诬陷自己。朝廷审讯后发现事实不像王守履所说,就把他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把他罢免了官籍。把王守履打了六十大棍,罢官为民。不久,朝廷評定守城的功劳,恢复了南居益的官籍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打下渭南,向南氏一门勒索一百六十万石军饷。南企仲已经八十三岁了,被贼兵害死。贼寇想诱降南居益及南企仲的儿子、礼部主事南居业,他们两个不肯投降。第二年正月,贼寇派兵把他们带走,施加炮烙之刑。南居益、南居业始终不屈,绝食七天死去了。
当时欧信所在之处群贼四起,将吏们平定不了。广西参将范信驻守得、梧二州。瑶族全部住在境内,他暗自收纳瑶族的贿赂,放纵任凭他们越境流窜劫掠,约定他们不要自己境内骚扰。于是雷、廉、高、肇事全受他们的骚扰。皇上命广西总兵陈泾和欧信合兵围剿。(虽然)时有斩获,而贼势却并未减弱。朝廷也仍然倚重范信。又逢陈泾因罪受到追究,于是朝廷提升范信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副总兵,镇守广东,而命欧信佩带征蛮将军印,代替陈泾镇守广西。
成化元年,贼寇抢掠英德诸县。欧信出兵征讨并斩首五百多人,夺回被掠人口。韩雍督率军队,命欧信等分兵五路,攻破大藤峡。不久余贼又入侵浔州,欧信被弹劾却又获得宽恕,应召回京,管理前府事务。
七年春,欧信充任总兵官,镇守辽东,屡次打败福余三卫。在朝议论者说欧信已老,请求将他召回。巡抚彭谊上奏说:“官军中五千多受人尊重的老人,都说欧信忠诚、谨慎,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威震边疆。虽年已六旬,骑马射箭却胜过壮士,不应当召回他。”欧信这才仍然留镇辽东。很久之后,陈钺代替了彭谊的职位。陈钺贪功,欧信不能违背他,十四年,被巡按王崇之弹劾。这年冬天,朝廷将欧信召回京城。随即派遣宦官汪直等前往辽东审察此事。汪直包庇陈钺,将事情归罪于欧信等人。欧信被下狱,削去官职,闲住无聊,终饮恨而死。
范信被调任广东后,贼势更盛,劫掠不止,范信于是对人说道:“现在贼寇仍在侵犯广东,也是我让他们这么做的吗?”而这时都督颜彪佩带征夷将军印,追讨贼寇久而无功,却为了报捷而滥杀良民。岭南人都十分痛恨他。
南居益从小注意砥砺自己的操行,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经多次升迁,当了广平知府,又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先后做过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都是在山西。
天启二年,南居益入朝当了太仆。第二年升右副都御史,拉任福建巡抚。红毛夷是海外来的杂色人种,绀紫色的眼晴,红色的头发和胡须,他们自称和兰(荷兰)国,自古以来跟中国没有往来,后来经过大泥、咬留吧两国跟福建商人交往上了。万历年间,奸民潘秀领他们占领了澎湖,要求通商,巡抚徐学聚让他们把货物转卖到大泥、咬留吧二国去。这两个国家水路险远,商人没有去而是把他们的货物运到吕宋去了。夷人怀疑吕宋截了他们的商船,就过去玫打吕宋,又侵犯广东的香山澳,都被打败。他们不敢回国,就又到澎湖来请求通商,并且在岛上修筑城墙。巡抚商周柞拒击他们,但平定不下。这时南居益接替了周祚,敌人正在进犯漳州、泉州,招了些日本、大泥、咬留吧人及海寇李旦等做援兵。南居益派人去招安了李旦,劝说他带大泥、咬留吧人来归顺。敌将高文律害怕了,派使者过来求和,南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在镇海港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到了穷途末路,乘船逃走,官军就活捉了高文律,海上的战患至此才算平息下来。天启五年,南居益升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恨南居益在叙说功绩时不提到自己,压下了给他的奖赏。给事中黄承昊又说他拉帮结派,卖身投靠,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剥夺官籍,离开了朝廷。福建人到京师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了一座祠堂纪念他,在澎湖和平远台为他立了碑。
崇祯元年,南居益被起用,担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库、草场。陕西的兵镇缺粮饷达三十多个月,南居益请把应送到关门的陕西田赋留下三十万石,解决部队的困难,皇帝回答可以。京郊戒严时南居益在通州,制定的守城办法很完善。恰逢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南居益接替了张凤翔。不久,在试验大炮时发生了爆炸事故,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郎中王守履失职。王守履害怕了,就攻击说兵部郎中王建候诬陷自己。朝廷审讯后发现事实不像王守履所说,就把他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把他罢免了官籍。把王守履打了六十大棍,罢官为民。不久,朝廷評定守城的功劳,恢复了南居益的官籍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打下渭南,向南氏一门勒索一百六十万石军饷。南企仲已经八十三岁了,被贼兵害死。贼寇想诱降南居益及南企仲的儿子、礼部主事南居业,他们两个不肯投降。第二年正月,贼寇派兵把他们带走,施加炮烙之刑。南居益、南居业始终不屈,绝食七天死去了。
南居益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182.html
朱由检: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62.html
欧信,乘袭世袭职位任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三年,欧信因在广东破贼有功,被提拔为都指挥同知。不久,他奉命守备白羊口,升为大宁都指挥使。天顺初年,欧信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参将,守备广东的雷州、廉州诸州。巡抚叶盛举荐说欧信廉洁而勇猛,欧信于是晋升为都督同知,代替副总兵翁兴。两广的瑶、僮两族人攻陷开建,杀害官吏,皇上督促进兵。欧信在化州之马里村击败贼寇,又在石城打败他们,击杀海南卫谋反者邵瑄。当时欧信所在之处群贼四起,将吏们平定不了。广西参将范信驻守得、梧二州。瑶族全部住在境内,他暗自收纳瑶族的贿赂,放纵任凭他们越境流窜劫掠,约定他们不要自己境内骚扰。于是雷、廉、高、肇事全受他们的骚扰。皇上命广西总兵陈泾和欧信合兵围剿。(虽然)时有斩获,而贼势却并未减弱。朝廷也仍然倚重范信。又逢陈泾因罪受到追究,于是朝廷提升范信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副总兵,镇守广东,而命欧信佩带征蛮将军印,代替陈泾镇守广西。
成化元年,贼寇抢掠英德诸县。欧信出兵征讨并斩首五百多人,夺回被掠人口。韩雍督率军队,命欧信等分兵五路,攻破大藤峡。不久余贼又入侵浔州,欧信被弹劾却又获得宽恕,应召回京,管理前府事务。
七年春,欧信充任总兵官,镇守辽东,屡次打败福余三卫。在朝议论者说欧信已老,请求将他召回。巡抚彭谊上奏说:“官军中五千多受人尊重的老人,都说欧信忠诚、谨慎,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威震边疆。虽年已六旬,骑马射箭却胜过壮士,不应当召回他。”欧信这才仍然留镇辽东。很久之后,陈钺代替了彭谊的职位。陈钺贪功,欧信不能违背他,十四年,被巡按王崇之弹劾。这年冬天,朝廷将欧信召回京城。随即派遣宦官汪直等前往辽东审察此事。汪直包庇陈钺,将事情归罪于欧信等人。欧信被下狱,削去官职,闲住无聊,终饮恨而死。
范信被调任广东后,贼势更盛,劫掠不止,范信于是对人说道:“现在贼寇仍在侵犯广东,也是我让他们这么做的吗?”而这时都督颜彪佩带征夷将军印,追讨贼寇久而无功,却为了报捷而滥杀良民。岭南人都十分痛恨他。
作者朱由检资料
朱由检的诗词全集_朱由检的诗集大全,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 查看详情>>
朱由检古诗词作品:
古诗《南居益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 - 朱由检 - - 《》
- 南居益,宇思受,谓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 - - 朱由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