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谔传注释译文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高祖做丞相,对高劢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任用奸邪佞臣。你父子二人的忠正贤良闻名邻国,应该很好地自重自爱。”高劢拜了两拜,感谢道:“我是被灭的齐国的亲族,已经承蒙宽恕,受到宠幸已经够多了,何况又得到了很高的名位,以致受到非议。”高祖非常器重他,让他担任楚州刺史,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之前,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庙,当地风俗敬重鬼神,祈祷的人一定要用牛和酒祭祀,以致有人耗光家财。高劢感叹道:“伍子胥是一个贤人,哪里会损害百姓呢?”于是告知所管辖的地方,祭祀从此就停止了,百姓很是得益于他。
开皇七年,高劢转任光州刺史,上书提出消灭陈国的五条策略。又上表说:“陈叔宝恣意做昏庸暴虐的事,给整个金陵带来无穷的祸患。多年以来,荒唐悖乱更加严重。有功的人不予奖赏,无罪的人遭受屠戮,边境每天都有警报,他却不曾有一点忧虑。天怒人怨,灾害和异常现象频频出现,天时人事要亡陈,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我凭着拙劣的才干,有幸肩负着朝廷寄予的厚望,屡次承担边关重任,所辖之地与陈国接壤,与仇国相距很近,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代上天讨伐有罪的陈国,现在正是时候。”高祖看过表章非常赞赏,下诏对他褒扬嘉奖。等到大举讨伐陈国,让高劢担任行军总管。他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下陈国江州。因功被封上开府,朝廷赐予他绸缎三千匹。
陇右各个羌族部落多次作乱侵扰,朝廷因为高劢有威名,任命他做洮州刺史。他一上任就大展声威,宣示恩泽。汉族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那些在山谷间的未开化的羌族人相继到州府拜见,前后到来的有几千户人家。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隐藏踪迹,路不拾遗,他在任多年,以治理得好著称。后来高劢死在家里,享年五十六岁。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李谔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438.html
魏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32.html
高劢,字敬德,是渤海郡蓚县人。高劢幼时聪明,反应敏捷,相貌漂亮,风度翩翩,因仁义和孝顺而闻名,受到齐显祖喜爱。高劢性情刚直,有才干,很被当时的人看重。等到齐后主被周军打败,高劢侍奉太后回到邺地。当时宦官任性胡为,仪同苟子溢尤其被宠幸,高劢将要杀他示众。太后救他,高劢才放了他。刘文殊私下里对高劢说:“子溢这些人,一句话就能给人带来祸患或福气,你怎么能这样做?”高劢捋起袖子说:“如今西边的敌人一天天侵扰,朝廷中很多权贵叛国投敌,正是因为这些人把握权力,操持朝政,才导致缙绅、士大夫人心离散。如果今天能杀掉他,明天我就被处死,也没有什么遗憾。”文殊非常惭愧。后主放弃邺地向东逃跑,高劢总是殿后,被周军抓住。周武帝见了他,就问他齐国灭亡的原因。高劢回答时泪流满面,悲不自胜,周武帝也为他动容,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高祖做丞相,对高劢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任用奸邪佞臣。你父子二人的忠正贤良闻名邻国,应该很好地自重自爱。”高劢拜了两拜,感谢道:“我是被灭的齐国的亲族,已经承蒙宽恕,受到宠幸已经够多了,何况又得到了很高的名位,以致受到非议。”高祖非常器重他,让他担任楚州刺史,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之前,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庙,当地风俗敬重鬼神,祈祷的人一定要用牛和酒祭祀,以致有人耗光家财。高劢感叹道:“伍子胥是一个贤人,哪里会损害百姓呢?”于是告知所管辖的地方,祭祀从此就停止了,百姓很是得益于他。
开皇七年,高劢转任光州刺史,上书提出消灭陈国的五条策略。又上表说:“陈叔宝恣意做昏庸暴虐的事,给整个金陵带来无穷的祸患。多年以来,荒唐悖乱更加严重。有功的人不予奖赏,无罪的人遭受屠戮,边境每天都有警报,他却不曾有一点忧虑。天怒人怨,灾害和异常现象频频出现,天时人事要亡陈,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我凭着拙劣的才干,有幸肩负着朝廷寄予的厚望,屡次承担边关重任,所辖之地与陈国接壤,与仇国相距很近,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代上天讨伐有罪的陈国,现在正是时候。”高祖看过表章非常赞赏,下诏对他褒扬嘉奖。等到大举讨伐陈国,让高劢担任行军总管。他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下陈国江州。因功被封上开府,朝廷赐予他绸缎三千匹。
陇右各个羌族部落多次作乱侵扰,朝廷因为高劢有威名,任命他做洮州刺史。他一上任就大展声威,宣示恩泽。汉族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那些在山谷间的未开化的羌族人相继到州府拜见,前后到来的有几千户人家。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隐藏踪迹,路不拾遗,他在任多年,以治理得好著称。后来高劢死在家里,享年五十六岁。
作者魏征资料
魏征的诗词全集_魏征的诗集大全,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 查看详情>>
魏征古诗词作品:
古诗《李谔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 - - 魏征 - - 《》
-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 - - 魏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