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胡威传注释译文
胡威,字伯武,他又名胡貔,是淮南寿春人。父亲胡质,以忠诚清廉著称,年轻时与同乡人蒋济、朱绩同为江淮间知名人士,在魏做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胡威早年便有志向。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自京城到荆州去探望,因家中贫穷,没有车马僮仆,自己赶着驴独行。每到一个客栈,亲自放驴,取柴作饭,吃完,又随同路人上道。到了荆州,胡威见到父亲,在牲口棚中住了十几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匹绢作路费。胡威说:“父亲一向清高,我不明白从哪儿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剩余的俸禄。用作你路上的费用而已。”胡威接受了绢,告辞回家。胡质手下的都督在胡威出发前,请假回家,在百余里的行程中隐藏起旅资行装,请胡威和他作伴,常出资相助胡威。走了数百里,胡威起疑而问都督,了解真情后,便取出父亲赐的绢给了都督,辞别并送走了他。后来因其他事写信(关于这个“信”字,有两种解释)给胡质讲起这件事,胡质打了都督一百杖,除去官名。他们父子二人就是如此清廉谨慎。于是名誉远近知晓。
胡威被授为侍御史,历任南乡侯、安丰太守,升任徐州刺史。勤于政事,大行风化。
后入朝,武帝谈起他的生平,赞叹他的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父亲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武帝说:“你父亲凭什么胜过你呢?”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因此我比父亲差远了。”武帝认为胡威言语直率二简约,谦逊而和顺。多次升官为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召入任尚书,加奉车都尉。
胡威曾经进谏时政太宽,武帝说:“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我从不宽容。”胡威说:“我所陈述的,岂是说那些丞、郎、令、史,正是说像我这样的群臣,才可以整肃风化,严明法纪。”他又被任命为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其他同以往一样,谥号烈。王沈,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于写文章。正元年间,升迁为散骑常侍,主管著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曹髦)好学有文才,他邀请王沈多次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号称王沈为文籍先生。不久,王沈升迁尚书,出京担任豫州刺史。到了任所,就教导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下人的言论,是因为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也可以谈论国家大事。自从我到任的那天,未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想要进言的人有疑虑吗?通告所属城府官吏及士人百姓,若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各州国中罢黜奸佞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赏给谷五百斛。如果他的话在某一方面很有价值,能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为政刚柔得当的,赏给谷一千斛。”王沈探寻好的法则政令,就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从他所施行的法令中,挑好的执行。他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却指望国家政事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并运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俗风化衰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际在于勤勉学习。从前原伯鲁不好学,闵马父知道他必败。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他们必定会游乐嬉戏,伤风败俗。”在这之后,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升任征虏将军,封为博陵侯。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人闻声而退。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王沈凭借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因此创建功业这样的事情,羊祜、荀勖等人,都跟王沈商议谋划。到晋武帝接受禅让时,因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勋,皇上让他总管城外各种军务。封他为博陵郡公,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进爵为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皇帝正想任他为执政大臣,泰始二年他去世。皇帝穿素服致哀,谥号元。
胡威早年便有志向。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自京城到荆州去探望,因家中贫穷,没有车马僮仆,自己赶着驴独行。每到一个客栈,亲自放驴,取柴作饭,吃完,又随同路人上道。到了荆州,胡威见到父亲,在牲口棚中住了十几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匹绢作路费。胡威说:“父亲一向清高,我不明白从哪儿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剩余的俸禄。用作你路上的费用而已。”胡威接受了绢,告辞回家。胡质手下的都督在胡威出发前,请假回家,在百余里的行程中隐藏起旅资行装,请胡威和他作伴,常出资相助胡威。走了数百里,胡威起疑而问都督,了解真情后,便取出父亲赐的绢给了都督,辞别并送走了他。后来因其他事写信(关于这个“信”字,有两种解释)给胡质讲起这件事,胡质打了都督一百杖,除去官名。他们父子二人就是如此清廉谨慎。于是名誉远近知晓。
胡威被授为侍御史,历任南乡侯、安丰太守,升任徐州刺史。勤于政事,大行风化。
后入朝,武帝谈起他的生平,赞叹他的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父亲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武帝说:“你父亲凭什么胜过你呢?”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因此我比父亲差远了。”武帝认为胡威言语直率二简约,谦逊而和顺。多次升官为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召入任尚书,加奉车都尉。
胡威曾经进谏时政太宽,武帝说:“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我从不宽容。”胡威说:“我所陈述的,岂是说那些丞、郎、令、史,正是说像我这样的群臣,才可以整肃风化,严明法纪。”他又被任命为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其他同以往一样,谥号烈。王沈,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于写文章。正元年间,升迁为散骑常侍,主管著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曹髦)好学有文才,他邀请王沈多次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号称王沈为文籍先生。不久,王沈升迁尚书,出京担任豫州刺史。到了任所,就教导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下人的言论,是因为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也可以谈论国家大事。自从我到任的那天,未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想要进言的人有疑虑吗?通告所属城府官吏及士人百姓,若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各州国中罢黜奸佞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赏给谷五百斛。如果他的话在某一方面很有价值,能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为政刚柔得当的,赏给谷一千斛。”王沈探寻好的法则政令,就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从他所施行的法令中,挑好的执行。他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却指望国家政事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并运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俗风化衰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际在于勤勉学习。从前原伯鲁不好学,闵马父知道他必败。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他们必定会游乐嬉戏,伤风败俗。”在这之后,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升任征虏将军,封为博陵侯。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人闻声而退。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王沈凭借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因此创建功业这样的事情,羊祜、荀勖等人,都跟王沈商议谋划。到晋武帝接受禅让时,因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勋,皇上让他总管城外各种军务。封他为博陵郡公,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进爵为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皇帝正想任他为执政大臣,泰始二年他去世。皇帝穿素服致哀,谥号元。
作者房玄龄资料
房玄龄的诗词全集_房玄龄的诗集大全,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 查看详情>>
房玄龄古诗词作品:
古诗《晋书·胡威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 - 房玄龄 - - 《》
-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 - - 房玄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