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沈传注释译文
王沈,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于写文章。正元年间,升迁为散骑常侍,主管著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曹髦)好学有文才,他邀请王沈多次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号称王沈为文籍先生。不久,王沈升迁尚书,出京担任豫州刺史。到了任所,就教导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下人的言论,是因为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也可以谈论国家大事。自从我到任的那天,未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想要进言的人有疑虑吗?通告所属城府官吏及士人百姓,若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各州国中罢黜奸佞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赏给谷五百斛。如果他的话在某一方面很有价值,能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为政刚柔得当的,赏给谷一千斛。”王沈探寻好的法则政令,就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从他所施行的法令中,挑好的执行。他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却指望国家政事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并运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俗风化衰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际在于勤勉学习。从前原伯鲁不好学,闵马父知道他必败。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他们必定会游乐嬉戏,伤风败俗。”在这之后,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升任征虏将军,封为博陵侯。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人闻声而退。武帝登上王位,拜王沈为御史大夫。王沈凭借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因此创建功业这样的事情,羊祜、荀勖等人,都跟王沈商议谋划。到晋武帝接受禅让时,因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勋,皇上让他总管城外各种军务。封他为博陵郡公,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进爵为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皇帝正想任他为执政大臣,泰始二年他去世。皇帝穿素服致哀,谥号元。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晋书·王沈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544.html
房玄龄: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18.html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作者房玄龄资料
房玄龄的诗词全集_房玄龄的诗集大全,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 查看详情>>
房玄龄古诗词作品:
古诗《晋书·王沈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典著作 - - 房玄龄 - - 《》
- 王沈,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 - - 房玄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