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瓛传注释译文
刘瓛字子珪,沛郡相人。五岁时,听舅舅孔熙先读《管宁传》,高兴地要读,舅舅便为他说解,刘瓛精心听讲,说:“这可以达到。”他被授予奉朝请一职,没有就任,兄弟三人同住一间茅屋,茅屋被风吹倒,而没有钱修葺。但怡然自乐,学习不松懈。收徒授学,常常有数十人。
齐高帝即位,召刘瓛进华林园谈话,问他为政之道。他答道:“为政之道就在《孝经》里。刘宋王朝之所以覆灭,陛下您之所以得天下,正是这点。”皇上赞叹道:“儒者之言,可以为万世之宝啊。”皇上又对刘瓛说:“我顺应天命进行变革,人们议论认为如何?”刘瓛说:“陛下以前车之失为鉴戒,加上宽厚仁政,即使危急也可以安定;如果重蹈其覆辙,即使安定也一定有危急。”等他出去,皇上对司徒褚彦回说:“如此方正直率。学士自然超过别人。”
齐武帝永明初年,竟陵王子良请他任征北司徒记室,刘瓛致信给张融、王思远说:“接到你们的信让我应召,本当停下手上公事,但考虑到平生抱负,将有违你们的关怀。我对人情世故很笨拙,不习惯做官,以前曾经做过佐吏,便因为不能办好公事被罢免,这是熟识我的亲友们所共知的。自己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职位,不敢期望高升,从小贫困,加上生性粗疏懒散,衣着长相,很是吓人。我希望遵从九九的遗迹(顺应阴阳天道留下的踪迹),可以无微不至地侍奉父母,开展自己计划,我的志向就在于此而已。”被授予步兵校尉,他没就任。
刘瓛身材瘦小,儒学学问在当时最高深,都城的士子、无官职的王公贵族,没有不在他座下受教的,当世的人推他为大儒,把他比作古代的曹褒、郑玄。刘瓛生性谦虚率真,不以崇高的名声自居,去拜访别人,只有一位门人拿着胡床跟随在身后。住在檀桥,有数间瓦房,屋顶都漏雨,学生敬仰他,把瓦屋叫做青溪。
竟陵王子良亲自前去拜访他。永明七年,向武帝上表要求为刘瓛建立馆舍,把杨烈桥原来主人的宅邸给了他,学生都来庆贺。刘瓛说:“这豪华宅邸难道是我的宅子?幸亏是诏令作讲堂,不然还恐怕被它害了。”没来得及迁居,就生病了。去世时,门人学生都穿吊丧的衣服来送葬。
刘瓛有天赋的卓绝的品性,祖母生疮已一年多,他手持膏药,用指头抹药以致手指溃烂。母亲孔氏很严明,对亲戚说:“阿称就是今世的曾子。”称是刘瓛的小名。到守母丧时,刘瓛住在墓下不肯走出守丧的草屋,腿脚因此弯曲,扶杖都不能站起来。
梁武帝年少时曾经师事刘瓛,到梁武帝天监元年时,他下诏为刘瓛立碑,谥号贞简先生。
羊玄保善于下棋,品第居第三。文帝也好下棋,和他用郡官做赌注,结果羊玄保战胜,所以文帝便让他补任了宣城太守。在此以前刘式之为宣城订立了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一个人如果不能抓到,就以公文通知伍、里的官吏扭送州郡的有关部门,能抓到此人的人赏官位二级。羊玄保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向文帝议论道:“臣探讨叛逃的缘由,都是出于极端的逼迫,没有人会在能够求得生存的情况下乐意起来做叛乱这种事的。现在订立了特殊的政策,对于现实十分苛苦。又考虑这个政策仅只是在一个地区实施,如果它是正确的,则应该与天下统一起来;如果它是不正确的,那就也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从此诏令停止那项政策。
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
元凶刘劭弑君自立,让他做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到了孝武帝入京讨伐,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们全部召集过来,横握钢刀愤怒地说:“你们都可以走了!”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说话。羊玄保面不改色,慢慢地说道:“臣愿意以死报效朝廷。”刘劭因此缓和下来。
孝武帝即位,任命羊玄保为光禄大夫,羊玄保以谨慎恭敬受到重视。大明五年(461年),升任散骑常侍、特进。羊玄保从少年到老年,对祭奠非常谨慎,四季的珍奇新鲜出产,凡是没有经过祭献的,自己决不先尝。大明八年,去世,去世时九十四岁。死后,追加谥号为定子。
他的儿子羊戎少年有才气,但却人品轻薄,行为不检点。羊玄保常常嫌他轻狂,说“这孩子一定会毁掉我家”。羊戎官居通直郎,因为与王僧达一道毁谤当朝政治,被赐命自杀。羊戎死后,孝武帝引见羊玄保,羊玄保谢罪说:“臣下没有金日磾的明察,因此辜负了皇上。”皇上很赞美他的话(或“认为他说的话很得体”)。羊戎有两个弟弟,文帝一起赐名叫羊咸、羊粲,对羊玄保说:“希望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有正始时代林下雅静的遗风。”
齐高帝即位,召刘瓛进华林园谈话,问他为政之道。他答道:“为政之道就在《孝经》里。刘宋王朝之所以覆灭,陛下您之所以得天下,正是这点。”皇上赞叹道:“儒者之言,可以为万世之宝啊。”皇上又对刘瓛说:“我顺应天命进行变革,人们议论认为如何?”刘瓛说:“陛下以前车之失为鉴戒,加上宽厚仁政,即使危急也可以安定;如果重蹈其覆辙,即使安定也一定有危急。”等他出去,皇上对司徒褚彦回说:“如此方正直率。学士自然超过别人。”
齐武帝永明初年,竟陵王子良请他任征北司徒记室,刘瓛致信给张融、王思远说:“接到你们的信让我应召,本当停下手上公事,但考虑到平生抱负,将有违你们的关怀。我对人情世故很笨拙,不习惯做官,以前曾经做过佐吏,便因为不能办好公事被罢免,这是熟识我的亲友们所共知的。自己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职位,不敢期望高升,从小贫困,加上生性粗疏懒散,衣着长相,很是吓人。我希望遵从九九的遗迹(顺应阴阳天道留下的踪迹),可以无微不至地侍奉父母,开展自己计划,我的志向就在于此而已。”被授予步兵校尉,他没就任。
刘瓛身材瘦小,儒学学问在当时最高深,都城的士子、无官职的王公贵族,没有不在他座下受教的,当世的人推他为大儒,把他比作古代的曹褒、郑玄。刘瓛生性谦虚率真,不以崇高的名声自居,去拜访别人,只有一位门人拿着胡床跟随在身后。住在檀桥,有数间瓦房,屋顶都漏雨,学生敬仰他,把瓦屋叫做青溪。
竟陵王子良亲自前去拜访他。永明七年,向武帝上表要求为刘瓛建立馆舍,把杨烈桥原来主人的宅邸给了他,学生都来庆贺。刘瓛说:“这豪华宅邸难道是我的宅子?幸亏是诏令作讲堂,不然还恐怕被它害了。”没来得及迁居,就生病了。去世时,门人学生都穿吊丧的衣服来送葬。
刘瓛有天赋的卓绝的品性,祖母生疮已一年多,他手持膏药,用指头抹药以致手指溃烂。母亲孔氏很严明,对亲戚说:“阿称就是今世的曾子。”称是刘瓛的小名。到守母丧时,刘瓛住在墓下不肯走出守丧的草屋,腿脚因此弯曲,扶杖都不能站起来。
梁武帝年少时曾经师事刘瓛,到梁武帝天监元年时,他下诏为刘瓛立碑,谥号贞简先生。
刘瓛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707.html
萧子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753.html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祖父羊楷,是晋朝的尚书都官郎。父亲羊绥,是中书侍郎。羊玄保开始担任宋武帝的镇军参军,少帝景平年间,逐步升迁为司徒右长史。卫将军王弘对他十分了解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宏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共同推重羊君。”不久,入朝担任黄门侍郎。羊玄保善于下棋,品第居第三。文帝也好下棋,和他用郡官做赌注,结果羊玄保战胜,所以文帝便让他补任了宣城太守。在此以前刘式之为宣城订立了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一个人如果不能抓到,就以公文通知伍、里的官吏扭送州郡的有关部门,能抓到此人的人赏官位二级。羊玄保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向文帝议论道:“臣探讨叛逃的缘由,都是出于极端的逼迫,没有人会在能够求得生存的情况下乐意起来做叛乱这种事的。现在订立了特殊的政策,对于现实十分苛苦。又考虑这个政策仅只是在一个地区实施,如果它是正确的,则应该与天下统一起来;如果它是不正确的,那就也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从此诏令停止那项政策。
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
元凶刘劭弑君自立,让他做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到了孝武帝入京讨伐,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们全部召集过来,横握钢刀愤怒地说:“你们都可以走了!”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说话。羊玄保面不改色,慢慢地说道:“臣愿意以死报效朝廷。”刘劭因此缓和下来。
孝武帝即位,任命羊玄保为光禄大夫,羊玄保以谨慎恭敬受到重视。大明五年(461年),升任散骑常侍、特进。羊玄保从少年到老年,对祭奠非常谨慎,四季的珍奇新鲜出产,凡是没有经过祭献的,自己决不先尝。大明八年,去世,去世时九十四岁。死后,追加谥号为定子。
他的儿子羊戎少年有才气,但却人品轻薄,行为不检点。羊玄保常常嫌他轻狂,说“这孩子一定会毁掉我家”。羊戎官居通直郎,因为与王僧达一道毁谤当朝政治,被赐命自杀。羊戎死后,孝武帝引见羊玄保,羊玄保谢罪说:“臣下没有金日磾的明察,因此辜负了皇上。”皇上很赞美他的话(或“认为他说的话很得体”)。羊戎有两个弟弟,文帝一起赐名叫羊咸、羊粲,对羊玄保说:“希望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有正始时代林下雅静的遗风。”
作者萧子显资料
萧子显的诗词全集_萧子显的诗集大全,萧子显(489年-537年),字景阳,梁南兰陵人,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南齐书》。萧子显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迁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持才傲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 查看详情>>
萧子显古诗词作品:
古诗《刘瓛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政在《孝经》。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 - - 萧子显 - - 《》
-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 - - 萧子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