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注释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汉武帝正有志于求学,热衷于书札、笔墨之事,用毛颖的后人毛纯做中书舍人。一天毛纯启奏说:“我有幸被您录用得以供您的驱使。然而依我的愚钝,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如今我的同僚们,不仅才能都不高,度量都不大,又都愚妄奸猾,不足以侍奉在您的身边,希望能够征召我的朋友罗文来帮助你。”汉武帝诏令罗文随计吏荐举入朝。在文德殿被汉武帝召见,皇上看着罗文,大为惊奇。让罗文在中书省待命。不久授予罗文中书舍人的职位。
此时,墨卿、楮先生,都因为擅长文墨而被宠幸,四人同心同德,意趣相投,相处非常愉快。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文苑四贵。皇上曾慨叹喟叹说:“这四个人,都是国宝啊。”然而(罗文在四人中尤其显得)持重敦厚、节操坚定、品行高洁,(本朝)从二千石到百石的官吏中,都没有比得上罗文的。
汉武帝拥有各色人才并任用他们,各种书札公文笔墨之事,都有罗文等人参与。皇上考虑到他的功劳,就把歙县祁门的三百户分封给罗文,号称万石君。
罗文为人方正,不可侵犯,然而与人争斗不是罗文所擅长的,(罗文)喜欢与老成持重知书达礼的人交往,(他)常常说:“我与年轻后生相处,往往担心有被污损的危险。”他自爱不苟且到这般境地,因此小人们大多对他怀有轻蔑痛恨之情。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说:“罗文天性贪墨,没有廉洁的美誉。”汉武帝说:“我用罗文掌管书札翰墨,图的是利于治国罢了。罗文虽然贪墨,我原本是了解的,但不这样又如何显现他的才能呢?”从此左右的人不敢再说什么了。
元狩年中,汉武帝诏令天下举荐贤良方正之人。淮南王刘安推荐端紫,与罗文一起掌管文墨履行职责。端紫虽然缺乏文才,但善谄媚特别讨人喜欢,因此常常伴随在汉武帝的左右,罗文渐渐不被重用。皇上幸临甘泉,(到)河东祭祀,巡视朔方,端紫往往随奉左右,而罗文留守在长安的宫中。汉武帝出巡归来,见罗文蒙尘垢面,颇怜惜他。罗文借此进言道:“陛下用人,确实如汲黯所说,后来者居上啊。”皇上说:“我并非不挂念你,因为你年纪大,不能稍有变通的缘故啊。”左右侍从听了汉武帝的话,以为皇上心里不再喜欢(罗文),于是不再顾恤省视罗文了。
罗文伏地叩拜恳请告老还乡,皇上命令驸马都尉金日磾从旁搀扶起罗文。金日磾,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摔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皇上深为罗文而忧伤,令宦官将罗文安葬在南山下。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乐毅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796.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罗文,歙县人。性情温润如玉,心思细密令人喜爱,(他)隐居韬晦,有终老山野之意。同乡石工到龙尾山采石,在山洞里发现了罗文,罗文孤独地坐在山洞里,石工仔细地审视他,笑着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的俊才啊,(你)怎能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于是与他结交为友,(石工与他)切磋探讨促使罗文成才,(随后)让他跟从一些读书人学习,(罗文)趁此得以和士大夫交游,见到罗文的人都很喜爱并且敬重他。汉武帝正有志于求学,热衷于书札、笔墨之事,用毛颖的后人毛纯做中书舍人。一天毛纯启奏说:“我有幸被您录用得以供您的驱使。然而依我的愚钝,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如今我的同僚们,不仅才能都不高,度量都不大,又都愚妄奸猾,不足以侍奉在您的身边,希望能够征召我的朋友罗文来帮助你。”汉武帝诏令罗文随计吏荐举入朝。在文德殿被汉武帝召见,皇上看着罗文,大为惊奇。让罗文在中书省待命。不久授予罗文中书舍人的职位。
此时,墨卿、楮先生,都因为擅长文墨而被宠幸,四人同心同德,意趣相投,相处非常愉快。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文苑四贵。皇上曾慨叹喟叹说:“这四个人,都是国宝啊。”然而(罗文在四人中尤其显得)持重敦厚、节操坚定、品行高洁,(本朝)从二千石到百石的官吏中,都没有比得上罗文的。
汉武帝拥有各色人才并任用他们,各种书札公文笔墨之事,都有罗文等人参与。皇上考虑到他的功劳,就把歙县祁门的三百户分封给罗文,号称万石君。
罗文为人方正,不可侵犯,然而与人争斗不是罗文所擅长的,(罗文)喜欢与老成持重知书达礼的人交往,(他)常常说:“我与年轻后生相处,往往担心有被污损的危险。”他自爱不苟且到这般境地,因此小人们大多对他怀有轻蔑痛恨之情。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说:“罗文天性贪墨,没有廉洁的美誉。”汉武帝说:“我用罗文掌管书札翰墨,图的是利于治国罢了。罗文虽然贪墨,我原本是了解的,但不这样又如何显现他的才能呢?”从此左右的人不敢再说什么了。
元狩年中,汉武帝诏令天下举荐贤良方正之人。淮南王刘安推荐端紫,与罗文一起掌管文墨履行职责。端紫虽然缺乏文才,但善谄媚特别讨人喜欢,因此常常伴随在汉武帝的左右,罗文渐渐不被重用。皇上幸临甘泉,(到)河东祭祀,巡视朔方,端紫往往随奉左右,而罗文留守在长安的宫中。汉武帝出巡归来,见罗文蒙尘垢面,颇怜惜他。罗文借此进言道:“陛下用人,确实如汲黯所说,后来者居上啊。”皇上说:“我并非不挂念你,因为你年纪大,不能稍有变通的缘故啊。”左右侍从听了汉武帝的话,以为皇上心里不再喜欢(罗文),于是不再顾恤省视罗文了。
罗文伏地叩拜恳请告老还乡,皇上命令驸马都尉金日磾从旁搀扶起罗文。金日磾,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摔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皇上深为罗文而忧伤,令宦官将罗文安葬在南山下。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和仲伯达·归山岁月苦无多》 《东亭·仙山佛国本同归》 《见题壁·狂吟跌宕无风雅》 《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 《归蜀·我梦随汝去》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和晁美叔》 《亡伯提刑郎中挽诗》
古诗《乐毅论》的名句翻译赏析
-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 - 苏轼 - - 《》
-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 - 苏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