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弊注释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我读了仲君的文章,能够想象到他的为人风范。仲君名讷,字朴翁。他的志气刚正,他的学问古朴,他的才思敏捷。他写的文章贬浊扬清慷慨激昂,有力正直意气豪迈,很像他的为人风范。他年轻时考取进士,做官做到尚书屯田员外郎后退职。他生活在我们宋朝百年来全面兴盛,写儒学文章的士子得到重用的时代,本该纵横自如,发挥他所积聚的才能,在当世扬名。然而他独独深藏压制自己的才华、长时间蛰伏不显耀的原因,大概因为他不苟且委屈自己来适应世道,所以世上也没有人了解他,(他)难道不是个知道天命的君子!我认为他不只是知道天命而不苟且屈服,也是自恃他的才华,(他)认为自己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被压制,将来一定扬名于后世而且不可以被掩盖。
仲君死后,富春人孙莘老记录下他的品行并记录在史书中,临川人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了石上并埋在墓中,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上流传。既然这样那么仲君在当世不苟且屈服,在后世有所期待,恐怕不(只)在我们三个人身上吧?哎,我虽然年老多病,加上说话没有文采,怎么可以不努力向前!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身份管理亳州的庐陵人欧阳修作序。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原弊: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840.html
白居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html
唉!古语说君子知道天命。所说的天命,它真的可以知道吗?地位高低处境困顿官运亨通,被重用被舍弃,进官贬官,得失成败,都有幸运和不幸运之分,有时应当这样却不这样,又都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的,就推究到上天,称为有天命(决定)。君子所说的知道天命,也就(仅仅)是知道而已。因为小人知道命运在自己手上,所以经常没什么事不做;君子知道有天命,所以(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能够不屈服。大凡有才华却不被世人使用,有善行而不被世人知道,以至于到了年老而死处境艰难困顿而终不后悔的士人,都是能推究到因有天命,而不想求得苟且合世的人。我读了仲君的文章,能够想象到他的为人风范。仲君名讷,字朴翁。他的志气刚正,他的学问古朴,他的才思敏捷。他写的文章贬浊扬清慷慨激昂,有力正直意气豪迈,很像他的为人风范。他年轻时考取进士,做官做到尚书屯田员外郎后退职。他生活在我们宋朝百年来全面兴盛,写儒学文章的士子得到重用的时代,本该纵横自如,发挥他所积聚的才能,在当世扬名。然而他独独深藏压制自己的才华、长时间蛰伏不显耀的原因,大概因为他不苟且委屈自己来适应世道,所以世上也没有人了解他,(他)难道不是个知道天命的君子!我认为他不只是知道天命而不苟且屈服,也是自恃他的才华,(他)认为自己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被压制,将来一定扬名于后世而且不可以被掩盖。
仲君死后,富春人孙莘老记录下他的品行并记录在史书中,临川人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了石上并埋在墓中,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上流传。既然这样那么仲君在当世不苟且屈服,在后世有所期待,恐怕不(只)在我们三个人身上吧?哎,我虽然年老多病,加上说话没有文采,怎么可以不努力向前!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身份管理亳州的庐陵人欧阳修作序。
作者白居易资料
白居易的诗词全集_白居易的诗集大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 查看详情>>
白居易古诗词作品: 《春游二林寺》 《重寄别微之》 《惜牡丹花·寂寞萎红低向雨》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 《游春诗·风流薄梳洗》 《味道·叩齿晨兴秋院静》 《早春忆微之》 《席上答微之》 《新秋夜雨》 《醉后戏题》
古诗《原弊》的名句翻译赏析
-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 - - 白居易 - - 《》
-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 - 白居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