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公子牧仲书注释译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象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象,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别人所讲的能象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象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象他一样。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选择的不重视。要是都能选像丁掾这样的人,就能佐助他的上司了。从前,太守徐公到这个郡上任,为官清正而有威严,明察秋毫而不被蒙骗,因此那些害怕违反法令的人,都畏缩不敢接近徐公。徐公贤明而知人善用,却只认为丁掾遵循法度可以重用。一直到徐公的任期结束,丁掾能坚守廉正的节操,为上司做事谨慎认真。徐公走了以后,丁掾对待继任的上司也和以前对待徐公的态度一样。丁掾被郡府重用了那么久,自始至终没有傲慢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尊敬他。唉!丁掾,是府县之中推举选拔出来辅佐太守的,要是选拔的官吏都像丁掾一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怎么会不像古时候那样好呢?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吏胥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吏胥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不一定这个人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竭尽全力去学习文章修养,并且用法律政令来约束他,对做官处事的一切章程,都能嘴里熟练地说出,手上熟练的做出,上司吩咐,吏胥马上跑过去办理,上司签好文书,吏胥就马上应承。这样推行了百年,吏胥却越来越被轻视,一些平庸之辈混杂吏胥之中,其中虽然也有那些杰出的人才可以自己显露才干,可是因为被当政者轻视,自己也不爱惜自己了,才气消磨殆尽。所以政治的得失,并不在于下面执行政令的吏胥们啊!
然而,按照如今选拔官吏的习惯却想要像过去一样,任用没有经过挑选的吏胥,没有不会把事情办糟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成功,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失败,况且天下人几乎看不到廉洁谨慎的好处啊。拿现在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明的节操,那么对别人不会做过多的索求;做事能对上司谨慎负责,那么就不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没有太多的欲望,那么社会就安宁了;不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政治就会清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是可以想见的啊!所以效力于某个职位,没有大小之分;你只有尽力去做好它才合乎道理。如果自己在担任某个职位,却认为这职位太低微不值得去做。那么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县城的县令,再进一步让你去做一个郡府的太守,更向上一步而让你做天子的丞相,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丁掾,为人恭敬勤勉!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区区小事!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象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象,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别人所讲的能象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象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象他一样。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与宋公子牧仲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393.html
侯方域: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037.html
丁掾把自己的房子造好后,他的同僚与朋友都来祝贺,并请我来写篇文章。文章这样说的: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选择的不重视。要是都能选像丁掾这样的人,就能佐助他的上司了。从前,太守徐公到这个郡上任,为官清正而有威严,明察秋毫而不被蒙骗,因此那些害怕违反法令的人,都畏缩不敢接近徐公。徐公贤明而知人善用,却只认为丁掾遵循法度可以重用。一直到徐公的任期结束,丁掾能坚守廉正的节操,为上司做事谨慎认真。徐公走了以后,丁掾对待继任的上司也和以前对待徐公的态度一样。丁掾被郡府重用了那么久,自始至终没有傲慢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尊敬他。唉!丁掾,是府县之中推举选拔出来辅佐太守的,要是选拔的官吏都像丁掾一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怎么会不像古时候那样好呢?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吏胥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吏胥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不一定这个人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竭尽全力去学习文章修养,并且用法律政令来约束他,对做官处事的一切章程,都能嘴里熟练地说出,手上熟练的做出,上司吩咐,吏胥马上跑过去办理,上司签好文书,吏胥就马上应承。这样推行了百年,吏胥却越来越被轻视,一些平庸之辈混杂吏胥之中,其中虽然也有那些杰出的人才可以自己显露才干,可是因为被当政者轻视,自己也不爱惜自己了,才气消磨殆尽。所以政治的得失,并不在于下面执行政令的吏胥们啊!
然而,按照如今选拔官吏的习惯却想要像过去一样,任用没有经过挑选的吏胥,没有不会把事情办糟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成功,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失败,况且天下人几乎看不到廉洁谨慎的好处啊。拿现在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明的节操,那么对别人不会做过多的索求;做事能对上司谨慎负责,那么就不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没有太多的欲望,那么社会就安宁了;不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政治就会清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是可以想见的啊!所以效力于某个职位,没有大小之分;你只有尽力去做好它才合乎道理。如果自己在担任某个职位,却认为这职位太低微不值得去做。那么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县城的县令,再进一步让你去做一个郡府的太守,更向上一步而让你做天子的丞相,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丁掾,为人恭敬勤勉!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区区小事!
作者侯方域资料
侯方域的诗词全集_侯方域的诗集大全,侯方域,字朝宗,明朝归德府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陈贞慧交情尤深。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 查看详情>>
侯方域古诗词作品:
古诗《与宋公子牧仲书》的名句翻译赏析
- 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 - - 侯方域 - - 《》
-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 - - 侯方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