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赏析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出自: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 更新时间:2019-01-11
《菊梦》,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为写的是梦境,所以用的是扑朔迷离的笔法。写出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仙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好的境界却常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凶怨。这正是诗人对高尚的爱情、理想的生活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中总是被打破的心境的隐约反映。梦境和实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这是黛玉对自己的悲剧命运的预感。读着这首诗,令人产生出悲凉之雾笼罩心头之感。
潇湘妃子这首咏菊诗,题为“菊梦”,抒梦中虚情,“醒时幽怨”,表达林黛玉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槽。咏者一进入梦境,就说是“和云伴月不分明”。那种恍惚不定,依稀难辩的梦中情景,犹如人的命运之不可主宰。次联说的是梦中的追求。“庄生蝶”,指庄周做梦化为蝴蝶翩翩飞舞的故事。这里引来点出“梦”。“陶令”即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潜,他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借来指所要追寻的知音。
诗的前半首,其中之意,可证诸黛玉的乎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丧,寄食于贯府,世身可怜。但是,她的叛逆的思想,却是封建贵族大家庭所绝不能容让的。她怀抱的希望,只能从梦中去寻找,而她所迫寻的梦,又是如此的轻飘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亿旧”即“梦旧”当中,最终也是不能寻得“海上鸥盟”那样的知交好友的。于是林熏玉唱出“登仙非慕庄生蝶”,把“梦”都了结于“逝者登仙界”的最后归宿之中。
诗的后半首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醒时幽怨同谁诉”。黛玉有满肚子的‘幽怨”,她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黛玉的《咏菊》诗写过“满纸自伶题素怨”,《问菊》更直白地说“孤标傲世偕谁隐”。这样看来,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于贾府的鄙俗;而黛玉的这种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为基础所形成的。可以这祥说,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对叛逆者的思想行为的压迫和摧残,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满怀的最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诉说之人,想来曹雪芹原著所写,是黛玉还泪未尽“登仙”之时,宝玉已因贾府事败、抄没而遭祸。所以黛玉梦醒时找不到知己倾诉,剩下的却只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衰败悲凉的肃杀秋情。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77713.html

曹雪芹: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16.html

《春夜即事》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是小说人物贾宝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即事诗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春夜生活,表现了贾宝玉步入爱情领地时的微妙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正在发展中的爱情关系。首联以“霞绡云幄”四字开篇,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温柔富贵乡”的卧房景象。颔联在春景衬托下引出“梦中人”。颈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物,其实也是在借物写人。尾联又回到现实,与首联相对应。全诗描写细腻,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室内写到室外,由眼前写到心中。
曹雪芹将《春夜即事》写在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贾宝玉所作的四首即事诗的第一首。这四首四时即事诗是对贾宝玉初入大观园一年来平淡生活和思想情绪的写照,表现了宝玉在特定阶段的思想状态,反映了这个“富贵闲人” 终日吟风弄月的闲情雅致。

作者曹雪芹资料

曹雪芹

曹雪芹的诗词全集_曹雪芹的诗集大全,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查看详情>>

曹雪芹古诗词作品: 《嘲顽石幻相》 《正册判词》 《红楼梦引子》 《元宵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 《赞林黛玉》 《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 《红楼梦·香菱》 《好了歌》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 《红楼梦·妙玉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