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鹤林上人作品注释
①茯苓:生于松根下,健脾益神。传说千年茯苓食之可成仙不死。
②凤山:栖凤之山。
③芭蕉:多年生长草本植物,叶子很大,花白色,果实跟香蕉很相似,可以吃。佛经最早的书面载体是贝叶,所以诗人联想到在芭蕉叶写佛经。该诗是诗人入仕前前见到鹤林禅师时,赠给的一首诗。通篇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禅师生活。因鹤林禅师年寿很高,所以诗人想象他是经常食用能延年益寿的茯苓。其实僧人不同于道士,不以药食作延命之宝。这来源于对两教教义的不同。佛法以“缘起”为基础,不以身为自己,并且修道以破除对五蕴假合之己的执着为要务,所以根本不会刻意延寿。况且法由心生,就算是需要延寿,也当以修心为因。第二句是写禅师往处人迹罕至,幽静安宁。但是每天鹤林禅师都要接待很多前来问道的参访的人。所以也只能“心远地自偏”地长掩门扉。后两句描写禅师“寻茯苓”回来,将僧衣挂在树枝上,然后剪取芭蕉叶写佛经。这是纯粹的想象了。不过该诗体现了士大夫对禅师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对禅的一种美化理解。
②凤山:栖凤之山。
③芭蕉:多年生长草本植物,叶子很大,花白色,果实跟香蕉很相似,可以吃。佛经最早的书面载体是贝叶,所以诗人联想到在芭蕉叶写佛经。该诗是诗人入仕前前见到鹤林禅师时,赠给的一首诗。通篇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禅师生活。因鹤林禅师年寿很高,所以诗人想象他是经常食用能延年益寿的茯苓。其实僧人不同于道士,不以药食作延命之宝。这来源于对两教教义的不同。佛法以“缘起”为基础,不以身为自己,并且修道以破除对五蕴假合之己的执着为要务,所以根本不会刻意延寿。况且法由心生,就算是需要延寿,也当以修心为因。第二句是写禅师往处人迹罕至,幽静安宁。但是每天鹤林禅师都要接待很多前来问道的参访的人。所以也只能“心远地自偏”地长掩门扉。后两句描写禅师“寻茯苓”回来,将僧衣挂在树枝上,然后剪取芭蕉叶写佛经。这是纯粹的想象了。不过该诗体现了士大夫对禅师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对禅的一种美化理解。
作者刘崧资料

刘崧的诗词全集_刘崧的诗集大全,刘崧(1321-1381)字子高,原名楚,号槎翁,元末明初文学家,泰和珠林(今属江西泰和塘洲镇)人,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一,谥恭介。其诗歌温柔典雅,内容清浅,偏于现实主义。刘崧家境一般,自幼努力向学,史载他七岁能诗。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举。..... 查看详情>>
刘崧古诗词作品: 《乙巳闰十月十五日闻永新破诸凶就戮无遗喜赋》 《题边长文所画山水图歌为常伯敬赋》 《张氏溪亭杂兴》 《寄题金精山凌云亭为王太守赋》 《赠徐山人·乱余山水半凋残》 《送孙景贤归江东》 《苍石峡中见道人庵居隔水山花盛开》 《广州杂咏·越童荡桨唱蛮歌》 《十一日寇拔古城围始出东门渡江遇争桥者几陷》 《照镜曲·蟠螭双衔锦带红》
古诗《赠鹤林上人》的名句翻译赏析
- 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 - - 刘崧 - - 《赠鹤林上人》
- 日日涧边寻茯芩,岩扉常掩凤山青 - - 刘崧 - - 《赠鹤林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