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常建 出自: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更新时间:2020-02-22
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顺势腾起,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充满和平宁静的气氛。这是把当时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尢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响彻入云的和平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808.html

常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48.html

《吊王将军墓》是唐代诗人常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哀祭诗,诗以歌颂英烈与追悼英魂交叉写来,以对王将军之死的疑信作往复,形成全诗强烈的悲剧意味与感情起伏。此诗用词虽新警刻炼,而通篇浑成苍茫。
《新唐书·王孝杰传》记,孝杰屡建战功,后因事获罪。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复诏孝杰为清边道总管,统兵十八万讨之。东至峡石谷,遇敌军,道路险隘,敌军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前锋,且战且前,出谷,又布方阵以御敌。但因后军总管苏宏辉弃甲脱逃,后继不至而战败堕谷而死。半个世纪后,常建经过其墓,写这首诗以追咏其事。

作者常建资料

常建

常建的诗词全集_常建的诗集大全,常建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有争议,墓碑记载是邢州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 查看详情>>

常建古诗词作品: 《太公哀晚遇》 《少年行·侍猎长杨下》 《送宇文六》 《泊舟盱眙》 《春词·阶下草犹短》 《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古意三首·二妃方访舜》 《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 《湖中晚霁》 《第三峰·西山第三顶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