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竹创作背景
《慈姥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1卷第47首。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三四句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继而五六句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末两句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
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侧面烘托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慈姥竹: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5407.html
李白: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html
注释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秆圆筒形,每节分多枝,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
攒:通“钻”。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南朝梁刘孝生《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作龙吟。”
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蒲(pú)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3]
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2]
白话译文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作者李白资料
古诗《慈姥竹》的名句翻译赏析
-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 - 李白 - - 《慈姥竹》
-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 - 李白 - - 《慈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