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注释译文
注释
1。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2。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4。为:做,这里指雕刻。
5。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6。以至:以及。
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8。尝:曾经。
9。贻:赠。
10。余:我。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2。约:大约。
13。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4。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
15。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6。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7。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2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22。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3。居:位于。
24。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执:拿着。
27。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8。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不属(zhǔ):不相类似。
37。卧右膝:卧倒右膝。
38。诎:同“屈”,弯曲。
39。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4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1。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2。楫:船桨。
43。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4。椎髻: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5。衡:通“横”,横着。
46。攀:扳着。
47。啸呼:大声呼叫。
48。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9。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50。船背稍夷:船的底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50。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1。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2。钩:钩的形状。
53。了了:清清楚楚。
54。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5。篆章:篆字图章。
56。丹:朱红色。
57。为:刻有。
58。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59。简:挑选。同“拣”,挑选。
60。修狭:长而窄。
61。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2。游削:挥动、运用刻刀。
63。须:胡须眉毛,此处指极小、极细、极短等等。
64。繇-:通“由”。
65。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即棘刺母猴,先秦典故。句意为:荆棘的末端的尖刺,未必不可以刻一个母猴啊。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都能按着木头的原来的样子来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子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和尚坐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坐在他的左边。东坡和鲁直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讲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微侧着身体,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同。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那只船的底部稍平,就在上面题上作者的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颜色则是红的。
总计整条船,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篛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原来这是挑选了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这)技艺也真是奇妙啊!
核舟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68.html
无名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5.html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力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6]
结构模式
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
作者无名氏资料
无名氏的诗词全集_无名氏的诗集大全,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 查看详情>>
无名氏古诗词作品: 《孔明草庐图》 《琵琶·粉胸绣臆谁家女》 《次韵莘老游龙洞》 《题采石蛾眉山》 《题春雪·昨夜东风胜北风》 《水仙子·百年三万六千场》 《玉手炉花·习习东风二月馀》 《嘲林洪·和靖当年不娶妻》 《冬·苍茫枯碛阴云满》 《望江南·莫攀我》
古诗《核舟记》的名句翻译赏析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 - - 无名氏 - - 《》
-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 无名氏 - - 《》
-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 无名氏 - - 《》
-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 - 无名氏 - - 《》
-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 无名氏 - - 《》
-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 无名氏 - - 《》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 - 无名氏 - - 《》
-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 无名氏 - - 《》
-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 - 无名氏 - - 《》
-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 - 无名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