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乱石山作评析
这首《南海乱石山作》是一首山水诗。初唐时期,在王勃和陈子昂的一些诗中,已经看到新山水诗的萌芽。杜审言在几次贬逐中,经历了南方的奇异景象,写下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山水诗。乱石山,即广州白云山。从此诗中“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之语看,这次是故地重游。杜审言于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贬逐峰州。此诗当作于贬逐后奉诏回京之时。
这首诗与《度石门山》一样,明显地用了三部式。由于宫廷诗几乎不写险景,诗人可以从较早的诗歌和赋中借用材料,重新组成作品。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就为山水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这篇赋是四世纪的作品,存于《文选》。孙绰在赋中指出,循规蹈矩的地理论文不能写出真正的天台山,应该自由驰骋想像,避免罗列与特定地点相关的各种合适的传统联系。这首杜审言的诗,或许直接取自孙绰的赋,这个新的惯例被用于唐代的山水诗中,如韩愈冗长的《南山》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南海乱石山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318.html
杜审言: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6.html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而这首《大酺》诗,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因此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
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杜审言这首《大酺》正如胡应麟所评说的“极高华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现的《大酺》主题来说,其形式是精美得当的,而且内容和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这虽然与造意取词、取象设色有关,但更主要的在于诗人的心胸和气质以及艺术修养等。
作者杜审言资料
古诗《南海乱石山作》的名句翻译赏析
- 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 - - 杜审言 - - 《南海乱石山作》
-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 - - 杜审言 - - 《南海乱石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