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赏析
《王风·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
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复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诗人在这里写了三种不流的情景。那河水载不起的物件,一开始是一捆捆点燃篝火的柴棒,后来换成一捆捆较细的荆条,再换成一捆捆造箭用的蒲柳短棒,可见其怨思之情是一点点在加深加重的。诗人又写了戍守三地的情景。这三地都相隔不远,可能是调兵换防,因此一个边卒写出了三个边地的守卫情景。正因为有了这种辗转调戍的情形,才更能引发边卒抒发他心中积郁的思归之怨。
在诗歌句式上,此诗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起到一种亲切诚朴的效果。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仍有极强的感染力。
扬之水: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983.html
诗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38.html
《国风·王风·中谷有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此诗从益母草干枯起兴,抒发弃妇内心的苦楚和慨叹。第一章叹其不得已,第二章啸其心中之深怨,第三章泣其穷途之末路:情感内容层层加深。
《王风·中谷有蓷》反映的是东周时期下层妇女的生活状况。这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只是《毛诗序》以为是“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今人如余冠英、程俊英等也以为是荒年中一位弃妇的哀叹之诗。
作者诗经资料
古诗《扬之水》的名句翻译赏析
-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 - 诗经 - - 《扬之水》
-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 - 诗经 - - 《扬之水》
-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 - 诗经 - - 《扬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