鳲鸠译文
注释
1、鳲(尸shī)鸠:布谷鸟。
2、仪:容貌举止。
3、结:固结不散。
4、伊:助词。
5、弁(变biàn):冠冕。骐(其qí):古代帽上的玉饰。《郑笺》:“骐当作琪,以玉为之。”
6、不忒:不疑。无差错。
7、正:法则。一解领导,做……官长。
译文
布谷筑巢桑林里,孵下雏鸟数有七。
那位君子品德好,坚守礼义言行一。
坚守礼义言行一,心如磐石不可移。
布谷桑间来筑巢,雏鸟飞上梅树梢。
那位君子仪容好,丝织大带系在腰。
丝织大带系在腰,采玉装饰皮礼帽。
布谷筑巢桑树间,雏鸟飞上酸枣巅。
那位君子心地善,言行端正无过愆。
言行端正无过愆,心如磐石不可移。
布谷筑巢桑树上,雏鸟学飞榛树傍。
那位君子心善良,能做国人好官长。
能做国人好官长,祝他万寿永无疆。
鳲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8055.html
诗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38.html
本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鳲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上二说基本同意朱熹说,而亦不废<诗序>说之一端,取调和态势。方氏云:“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又云:“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第四章眉评亦云:“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忽而“美”,忽而“刺”,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此诗从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确实是颂扬“淑人君子”而无刺意。但文学作品由于欣赏理解角度不同,若说此诗反面文章正面做,那当然也可备一说。
诗四章,都以鳲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鳲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裨益人间。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鳲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二是“鳲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显然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解说得很好:“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釐的。因此《诗集传》谓此句为“愿其寿考之词也”,其实不错,反观方玉润谓此句“含讽刺意”,似乎有点牵强。
作者诗经资料
古诗《鳲鸠》的名句翻译赏析
-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 - 诗经 - - 《鳲鸠》
-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 - 诗经 - - 《鳲鸠》
-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 - 诗经 - - 《鳲鸠》
-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 - 诗经 - - 《鳲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