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大从军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出自:送魏大从军 更新时间:2017-03-06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送魏大从军: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875.html

陈子昂: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99.html

公元682年,陈子昂落第后离开了洛阳,这时他写下了这首《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这是他第一首表现隐士情调的诗,后来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一情调。

此诗开头以蓬草为喻。在建安及魏代诗歌中,蓬草是流行的隐喻,被用来指离家漂泊的人。这一古老的隐喻出现在骆宾王的《晚泊江镇》诗中,但它所包含的深情却被复杂的修辞淹没了。陈子昂朴素的诗获得了这一隐喻的某些力量。落第者经常被说成受到箭或弹丸的射击。北山可能指著名的《北山移文》,这是一篇讽刺假隐士的文章,收于《文选》。

陈子昂的早期诗作虽然具有很多优秀的特性,但缺乏宫廷诗的特性,因此也就不够典雅,无法使他考中进士。如果这首诗与他在进士考试中所作的诗相似,那么他的落第并不奇怪。此诗明显地运用律诗的音调对仗格式,但五、七、八句严重失调,即使在不太严格的初唐律诗中,也是不允许的。三部式在诗中只略露痕迹:第三联是可接受的描写对句,位置正确,但从属的第二联却不正确。第一联的隐喻是出格的,而最后一联的反应则是一个全新主题的开始。这种形式十分接近初唐的原始律诗,有意识地违犯了格律,形式上的违犯格律与隐士的反对求仕相应。陈子昂在落第后的另一些诗,表明他不是不能够写出朴素平板而结构音律完美的律诗。

作者陈子昂资料

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词全集_陈子昂的诗集大全,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查看详情>>

陈子昂古诗词作品: 《郭隗·逢时独为贵》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感遇诗·吾爱鬼谷子》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东征答朝臣相送》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感遇诗·圣人秘元命》 《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送魏大从军》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