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北征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军北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1659.html
李益: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54.html
《江南词》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白描手法叙述了丈夫常年在外经商的妇人的闺怨之情。前两句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件可悲、可叹的事实,后两句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全诗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而作者是否到过江南地区也无从考证。在唐诗中,有不少闺怨诗。闺怨诗写的是闺中怨妇。怨妇怨的是与夫婿分离。这些与妻子别离的夫婿主要有两类人,一为征夫,一为商人。唐代经济繁荣,商业已很发达,丝绸之路正是在那时开辟的。除与中亚各国交易外,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商人从事长途贩卖活动。商人长年累月出外经商,致使他们的妻子独守空房,便生出许多怨望来。这就是反映商人妇思夫的闺怨诗的内容。此类闺怨诗正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李益的这首《江南词》就属于此类闺怨诗。
作者李益资料

李益的诗词全集_李益的诗集大全,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查看详情>>
李益古诗词作品: 《观回军三韵》 《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 《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答郭黄中孤云首章见赠》 《金吾子·绣帐博山炉》 《上黄堆烽》 《行舟·柳花飞入正行舟》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 《回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
古诗《从军北征》的名句翻译赏析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 李益 - - 《从军北征》
-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 - 李益 - - 《从军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