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出自: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 更新时间:2017-05-04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3077.html

杜牧: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html

①宣州开元寺:在宣城北陵阳三峰上,寺始建于晋,初名永安寺,唐初改名大元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寺,明正统年间复开元之名,当时寺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清光绪县志记载:“今之东城内,自街以北,当日半属寺基。”

南楼:开元寺有东楼、水阁与南楼,南楼狭小。

②床:供人睡卧的用具。如,床铺,床位。《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古代亦指坐榻。这里指“坐榻”。

倾:倒坍,倾覆。如,大厦将倾。范仲淹《岳阳楼记》:“樯倾楫摧。”引伸为倒出。这里说将全部倒出。

③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杜甫《上已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簿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作者杜牧资料

杜牧

杜牧的诗词全集_杜牧的诗集大全,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查看详情>>

杜牧古诗词作品: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初冬夜饮》 《题水西寺》 《秋晚早发新定》 《忆归·新城非故里》 《栽竹·本因遮日种》 《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怀政禅师院》 《岁旦朝回口号》 《丹水·何事苦萦回

古诗《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的名句翻译赏析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