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赏析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9988.html
罗隐: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8.html
《菊》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轻巧从容见长,它吐语隽永有致,其意蕴却深邃绵厚。首联将时令的迟晚、环境的孤冷和神情的自若相揉合,从总体上显示出白菊之从容不迫、自珍自爱的情韵。颔联是作细部描绘,从色、味、形等几方面刻画白菊之花的神韵。颈联分别以王弘送酒的典故和仙女司霜的神话,写出白菊那高蹈遗世的情怀和驾霜御雪的能耐。尾联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轻视白菊的同时,严肃地指出群花应各自尊重本来的生长规律和特定禀性。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据诗意可知作于秋日菊花盛放之时。作者生活在动乱迭起的晚唐时代,久受压抑,其所作之诗,多讽刺现实或官僚集团,这首诗即是借咏物而刺世之作。
作者罗隐资料
古诗《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的名句翻译赏析
-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 - 罗隐 - - 《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 - 罗隐 - - 《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 - 罗隐 - - 《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 - 罗隐 - - 《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 注释译文 - - 罗隐
- 古诗《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 创作背景 - - 罗隐
- 古诗《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 - 赏析 - - 罗隐
- 古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注释译文 - - 罗隐
- 古诗《雪·尽道丰年瑞》- -创作背景 - - 罗隐
- 古诗《焚书坑·千载遗踪一窖尘》- -注释译文 - - 罗隐
- 古诗《七夕·络角星河菡萏天》- -创作背景 - - 罗隐
- 古诗《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 -赏析 - - 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