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歌赏析
全诗仅8个字,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这两个字指引,可以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弹歌: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9114.html
佚名: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1.html
《龙蛇歌》是一首有关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绥,春秋时晋国贵族,曾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国后,重耳立为晋文公,在封赏随从臣属时,忘了封赏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隐居于绵上(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被烧死。文公为旌表介之推的功劳,将环绵上山一带封为“介田”,绵山也因之又称“介山”。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等。《龙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获封赏之后、隐于绵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记》则定为介之推的从者。先秦至汉代载有《龙蛇歌》的著作颇多,歌词内容大体相近,而在字句上则有或多或少的出入。从内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传约有两个系统:《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以及《说苑·复恩》为一个系统,歌中都说到五蛇从龙,这是从先秦开始流传下来的;《新序·节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为另一系统,只是泛说蛇龙相从,这是流行于两汉的新歌。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统中见于《吕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
作者佚名资料
古诗《弹歌》的名句翻译赏析
-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 - 佚名 - - 《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