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志第八·历五
庚午元历上
演纪上元庚午,距太祖庚辰岁,积年二千二十七万五千二百七十算外,上考往古,每年减一算,下验将来,每年加一算。
步气朔术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岁实,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二十四。
通余,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
朔实,一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
通闰,五万六千八百八十四。
岁策,三百六十五,余一千二百七十四。
朔策,二十九,余二千七百七十五。
气策,一十五,余一千一百四十二,秒六十。
望策,一十四,余四千二,秒四十五。
象策,七,余二千一,秒二十二半。
没限,四千八十七,秒三十。
朔虚分,二千四百五十五。
旬周,三十一万三千八百。
纪法,六十。
秒母,九十。
求天正冬至
置上元庚午以来积年,以岁实乘之,为通积分;满旬周,去之,不尽,以日法约之,为日,不盈,为余;命壬戌算外,即得所求天正冬至大小余也。
求次气
置天正冬至大小余,以气策及余累加之,秒盈秒母从分,分满日法从日,即得次气日及余分秒。
求天正经朔
置通积分,满朔实去之,不尽,为闰余;以减通积分,为朔积分;满旬周,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尽,为余,即得所求天正经朔大小余也。
求弦望及次朔
置天正经朔大小余,以象策累加之,即各得弦望及次朔经日及余秒也。
求没日
置有没之气恒气小余,如没限以上,为有没之气;以秒母乘之,内其秒,用减四十七万七千五百五十六;余,满六千八百五十六而一;所得并入恒气大余内,命壬戌算外,即得为没日也。
求灭日
置有灭之朔小余,六因之,如四百九十一而一;所得并经朔大余,命为灭日。
步卦候发敛术
候策,五,余三百八十,秒八十。
卦策,六,余四百五十七,秒六。
贞策,三,余二百二十八,秒四十八。
秒母,九十。
辰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半辰法,一千三百七半。
刻法,三百一十三,秒八十。
辰刻,八,分一百四,秒六十。
半辰刻,四,分五十二,秒三十。
秒母,一百。
求七十二候
置节气大小余,命之为初候;以候策累加之,即得次候及末候也。
求六十四卦
置中气大小余,命之为公卦;以卦策累加之,得辟卦;又加,得候内卦;以贞策加之,得节气之初,为候外卦;又以贞策加之,得大夫卦;又以卦策加之,为卿卦也。
求土王用事
以贞策减四季中气大小余,即得土王用事日也。
求发敛
置小余,以六因之,如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以刻法除为刻,命子正算外,即得加时所在辰刻分也。
求二十四气卦候
步日躔术
周天分,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九十二,秒九十八。
岁差,六十八,秒九十八。
秒母,一百。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分二十五,秒六十七。
象限,九十一,分三十一,秒九。
分秒母,一百。
二十四气日积度盈缩
二十四气中积及朓朒
求每日盈缩朓朒
各置其气损益率,六因,如象限而一,为其气中率;与后气中率相减,为合差;半合差,加减其气中率,为元末泛率,又置合差,六因,如象限而一,为日差;半之,加减初末泛率,为初末定率;以日差累加减气初定率,为每日损益分;各以每日损益分加减气下盈缩朓朒,为每日盈缩朓朒。
求经朔弦望入气
置天正闰余,以日法除为日,不满,为余。如气策以下,以减气策,为入大雪气;以上,去之,余亦以减气策,为入小雪气;即得天正经朔入气日及余也。以象策累加之,满气策去之,即为弦望入次气日及余;因加得后朔入气日及余也。
求每日损益盈缩朓朒
以日差益加损减其气初损益率,为每日损益率;驯积损益其气盈缩朓朒积,为每日盈缩朓朒积。
求经朔弦望入气朓朒定数
以各所求入气小余,以乘其日损益率,如日法而一;所得,损益其下朓朒积,为定数。
赤道宿度
斗二十五牛七女十一虚九危十五度半室十七壁八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
奎十六半娄十二胃十五昴十一毕十七觜半参十半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
井三十三鬼二半柳十三星六张十七翼十八轸十七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
角十二亢九氐十六房五心六尾十九箕十半
右东方七宿,七十九度。
求冬至赤道日度
置通积分,以周天分去之;余,日法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百为母,命起赤道虚宿六度外,去之,不满宿,即得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日躔赤道宿度及分秒。
求春分夏至秋分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时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满赤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春分、夏至、秋分加时日在宿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积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秒减之,余为距后度;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秒。
求赤道宿积度入初末限
视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在四十五度六十五分五十四秒半以下,为入初限;以上者,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
求二十八宿黄道度
置四正后赤道宿入初末限度及分,减一百一度;余,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进位,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至后以减、分后以加赤道宿积度,为其宿黄道积度;以前宿黄道积度减之,为其宿黄道度及分。
黄道宿度
斗二十三牛七女十一虚九危十六室十八壁九半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
奎十七娄十二胃十五半昴十二毕十六半觜半参九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
井三十半鬼二半柳十三星六张十七翼二十轸十八半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
角十二亢九氐十六房五心六尾十八箕九半
右东方七宿,七十八度。
前黄道宿度,依今历岁差所在算定。如上考往古,下验将来,当据岁差,每移一度,依术推变当时宿度,然后可步七曜,知其所在。
求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
以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分秒,减一百一度,余以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及分秒乘之,进位,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命曰黄赤道差;用减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及分秒,即得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二十四气加时黄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黄赤道差,以次年黄赤道差减之,余以所求气数乘之,二十四而一;所得,以加其气中积度及约分,以其气初日盈缩数盈加缩减之,用加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各得其气加时黄道日躔宿度及分秒。
求二十四气及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
副置其恒气小余,以其气初日损益率乘之,万约之,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其副日法除之,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减其气加时黄道日度,即得其气初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每日加一度,以万乘之,又以每日损益数,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为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日度
置一万分,以所求入气日损益数加减,半之,满百为分,不满为秒,以加其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即其日午中日躔黄道宿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积度
以二至加时黄道日度,距至所求日午中黄道日度,为入二至后黄道日积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入初末限
视二至后黄道积度,在四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七秒之以下为初限;以上,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其积度,满象限去之,为二分后黄道积度;在四十八度一十八分二十一秒之以下,为初限;以上,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初限、分后末限度及分秒,进三位,加二十万二千五十少,开平方除之,所得减去四百四十九半,余在初限者,直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减象限,余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末限、分后初限度及分秒,进三位,用减三十万三千五十少,开平方除之,所得,以减五百五十半,其在初限者,以所减之余,直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减象限,余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太阳黄道十二次入宫宿度
危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九秒外入卫分陬訾之次,辰在亥。
奎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外入鲁分降娄之次,辰在戌。
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赵分大梁之次,辰在酉。
毕七度九十六分二十秒外入晋分实沈之次,辰在申。
井九度四十七分一十秒外入秦分鹑首之次,辰在未。
柳四度九十五分二十六秒外入周分鹑火之次,辰在午。
张十五度五十六分三十五秒外入楚分鹑尾之次,辰在巳。
轸十度四十四分五秒外入郑分寿星之次,辰在辰。
氐一度七十七分七十七秒外入宋分大火之次,辰在卯。
尾三度九十七分七十二秒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
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辰在丑。
女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外入齐分玄枵之次,辰在子。
求入宫时刻
各置入宫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减之,为实;以其日太阳行分为法;实如法而一,所得,依发敛加时求之,即得其日太阳入宫时刻及分秒。
步晷漏术
中限,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分一十八秒。
冬至初限、夏至末限,六十二日二十分。
夏至初限、冬至末限,一百二十日四十二分。
冬至永安晷影常数,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永安晷影常数,一尺五寸六分。
周法,一千四百二十八。
内外法,一万八百九十六。
半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日法四分之三,三千九百二十二半。
日法四分之一,一千三百七半。
昏明分,一百三十分七十五秒。
昏明刻,二刻一百五十六分九十秒。
刻法,三百一十三分八十秒。
秒母,一百。
求午中入气中积
置所求日大余及半法,以所入气大小余减之,为其日午中入气;以加其气中积,为其日午中中积。
求二至后午中入初末限
置午中中积及分,如中限以下,为冬至后;以上,去中限,为夏至后。其二至后,如在初限以下,为初限;以上,覆减中限,余为入末限也。
求午中晷影定数
视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百通日内分,自相乘,副置之,以一千四百五十除之;所得,加五万三百八,折半限分并之,除其副为分,分满十为寸,寸满十为尺,用减冬至地中晷影常数,为所求晷影定数。
视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百通日内分,自相乘,为上位;下置入限分,以二百二十五乘之,百约之,加一十九万八千七十五,为法;及除上位为分,分满十为寸,寸满十为尺,用加夏至地中晷影常数,为所求晷影定数。
求四方所在晷影
各于其处测冬夏二至晷数,乃相减之,余为其处二至晷差;亦以地中二至晷数相减,为地中二至晷差。其所求日在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减全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折半,以日为分,十分为寸,以减地中二至晷差,为法;置地中冬至晷影常数,以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数减之,余以其处二至晷差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所得,以减其处冬至晷数,即得其处其日晷影定数。所求日在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减全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四除,以日为分,十分为寸,以加地中二至晷差,为法;置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数,以地中夏至晷影常数减之,余以其处二至晷差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所得,以加其处夏至晷数,即得其处其日晷影定数。
二十四气陟降及日出分
二分前后陟降率
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秋分后三日,太阳出赤道外,故其陟降与他日不伦,今各别立数而用之。
惊蛰,十二日陟四。此为末率,于此用毕。
十三日陟四。十四日陟四。
十五日陟四。
秋分,初日降四。一日降四。二日降四。。三日降四。
此为初率,始用之。
求每日日出入晨昏半昼分
各以陟降初率,陟减降加其气初日日出分,为一日下日出分;以增损差增损陟降率,驯积而加减之,即为每日日出分;覆减日法,余为日入分;以日出分减日入分,半之,为半昼分;以昏明分减日出分,为晨分;加日入分,为昏分。
求日出入辰刻
置日出入分,以六因之,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刻法除之,为刻,不满为分。命子正算外,即得所求。
求昼夜刻
置日出分,十二乘之,刻法而一,为刻,不满为分,即为夜刻;覆减一百,余为昼刻及分秒。
求更点率
置晨分,四因之,退位,为更率;二因更率,退位,为点率。
求更点所在辰刻
置更点率,以所求更点数因之,又六因之,内加更筹刻,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满刻法,除之,为刻数;不满,为分;命其日辰刻算外,即得所求。
求四方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下水漏,以定其处冬至或夏至夜刻,乃与五十刻相减,余为至差刻。置所求日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进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为刻;不尽,以刻法乘之,退除为分;内减外加五十刻,即得所求日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
求黄道内外度
置日出之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上,去之,余为外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覆减之,余为内分。置内外分,千乘之,如内外法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为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内减外加象限,即得黄道去极度。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法,以晨分减之,余为距中分;百乘之,如周法而一,为距中度;用减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三秒半,余四因,退位,为每更差度。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格宿次,因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满赤道宿次,去之,即得逐更及明中星。
步月离术
转终分,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二十,微六十。
转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九百,秒六千二十,微六十。
转中日,一十三,余四千六十五,秒三千一十,微三十。
朔差日,一,余五千一百四,秒三千九百七十九,微四十。
象策,七,余二千一,秒二千五百。
秒母,一万。
微母,一百。
上弦度,九十一,分三十一,秒四十一。
望度,一百八十二,分六十二,秒八十三半。
下弦度,二百七十三,分九十四,秒二十五。
月平行度,十三,分三十六,秒八十七半。
分秒母,一百。
七日初数,四千六百四十八,末数,五百八十二。
十四日初数,四千六十五,末数,一千一百六十五。
二十一日初数,三千四百八十三,末数,一千七百四十七。
二十八日初数,二千九百一。
求经朔弦望入转
置天正朔积分,以转终分及秒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满为余秒,即天正十一月经朔入转日及余秒;以象策累加之,去命如前,得弦望经日加时入转及余秒;径求次朔入转,即以朔差加之。
求中朔弦望入转朓朒定数
置入转小余,以其日算外损益率乘之,如日法而一,所得,以损益朓朒积,为定数。其四七日下余,如初数以下,初率乘之,如初数而一,以损益朓朒积,为定数;如初数以上,以初数减之,余乘末率,如末数而一,用减初率,余如朓朒积,为定数。其十四日下余,如初数以上,以初数减之,余乘末率,如末数而一,为朓朒定数。
求朔弦望中日
以寻斯干城为准,置相去地里,以四千三百五十九乘之,退位,万约为分,曰里差;以加减经朔弦望小余,满与不足,进退大余,即中朔弦望日及余。
求朔弦望定日
置中朔弦望小余,朓减朒加入气入转朓朒定数,满与不足,进退大余,命壬戌算外,各得定朔弦望日辰及余。定朔干名与后朔同者,其月大;不同者,其月小;月内无中气者,为闰。视定朔小余,秋分后在日法四分之三以上者,进一日;春分后,定朔日出分与春分日出分相减之,余者,三约之,用减四分之三;定朔小余及此分以上者,亦进一日;或有交,亏初于日入前者,不进之。定弦望小余,在日出分以下者,退一日;或有交,亏初于日出前者,小余虽在日出后,亦退之。如望在十七日者,又视定朔小余在四分之三以下之数,与定望小余在日出分以上之数相校之,朔少望多者,望不退,而朔犹进之;望少朔多者,朔不进,而望犹退之。
求定朔弦望中积
置定朔弦望小余,与中朔弦望小余相减之,余以加减经朔弦望入气日余,即为定朔弦望入气;以加其气中积,即为定朔弦望中积。
求定朔弦望加时日度
置定朔弦望约余,以所入气日损益率乘之,万约之,以损益其下盈缩积,乃盈加缩减定朔弦望中积,又以冬至加时日躔黄道宿度加之,依宿次去之,即得定朔弦望加时日所在度分秒。
又法:置定朔弦望约余,副之,以乘其日盈缩之损益率,万约之,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其副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以加其日夜半日度,命之,各得其日加时日躔黄道宿次。
求定朔弦望加时月度
凡合朔加时日月同度,其定朔加时黄道日度即为定朔加时黄道月度;弦望,各以弦望度加定朔弦望加时黄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得定朔弦望加时黄道月度及分秒。
求夜半午中入转
置中朔入转,以中朔小余减之,为中朔夜半入转。又中朔小余,与半法相减之,余以加减中朔加时入转,为中朔午中入转。若定朔大余有进退者,亦加减转日,否则因中为定,每日累加一日,满转终日及余秒,去命如前,各得每日夜半午中入转。
求加时及夜半月度
置其日入转算外转定分,以定朔弦望小余乘之,如日法而一,为加时转分;减定朔弦望加时月度,为夜半月度。以相次转定分累加之,即得每日夜半月度。
求晨昏月度
置其日晨分,乘其日算外转定分,日法而一,为晨转分;用减转定分,余为昏转分。又以朔望定小余,乘转定分,日法而一,为加时分,以减晨昏转分,为前;不足,覆减之,为后;乃前加后减加时月度,即晨昏月度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朔弦望晨昏定程
各以其朔昏定月减上弦昏定月,余为朔后昏定程。以上弦昏定月,减望昏定月,余为上弦后昏定程。以望晨定月,减下弦晨定月,余为望后晨定程。以下弦晨定月,减后朔晨定月,余为下弦后晨定程。
求每日转定度
累计每定程相距日下转积度,与晨昏定程相减,余以相距日数除之,为日差;以加减每日转定分,为转定度;因朔弦望晨昏月,每日累加之,满宿次去之,为每日晨昏月度及分秒。古历有九道月度,其数虽繁,亦难削去,具其术。
求正交日辰
置交终日及余秒,以其月经朔加时入交泛日及余秒减之,余为平交入其月经朔加时后日算及余秒;以加其月中朔大小余,其大余命壬戌算外,即得平交日辰及余秒。
求平交入转朓朒定数
置平交小余,加其日夜半入转,余以乘其日损益率,日法而一,所得,以损益其日下朓朒积,为定数。
求平交日辰
置平交小余,以平交入转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之,满与不足,进退日辰,即得正交日辰及余秒;与定朔日辰相距,即得所在月日。
求中朔加时中积
各以其月中朔加时入气日及余,加其气中积及余,其日命为度,其余,以日法退除为分秒,即其月中朔加时中积度及分秒。
求正交加时黄道月度
置平交入中朔加时后日算及余秒,以日法通日内余进二位,如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加其月中朔加时中积,然后以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即得其月正交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如求次交者,以交中度及分秒加而命之,即得所求。
求黄道宿积度
置正交加时黄道宿全度,以正交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减之,余为距后度及分秒;以黄道宿度累加之,即各得正交后黄道宿积度及分秒。
求黄道宿积度入初末限
置黄道宿积度及分秒,满交象度及分秒去之,余在半交象以下为初限;以上者,减交象度,余为末限。
求月行九道宿度
凡月行所交,冬入阴历,夏入阳历,月行青道;冬入阳历,夏入阴历,月行白道;春入阳历,秋入阴历,月行朱道;春入阴历,秋入阳历,月行黑道。四时离为八节,至阴阳之所交,皆与黄道相会,故月行有九道。各以所入初入初末限度及分,减一百一度,余以所入初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半而退位为分,分满百为度,命为月道与黄道泛差。
凡日以赤道内为阴,外为阳;月以黄道内为阴,外为阳。故月行正交,入夏至后宿度内为同名,入冬至后宿度内为异名。其在同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泛差,九因之,八约之,为定差;半交后,正交前,以差减;正交后,半交前,以差加;仍以正交度距秋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前加者为减,减者为加。其在异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泛差,七因之,八约之,为定差;半交后,正交前,以差加;正交后,半交前,以差减;仍以正交度距春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前加者为减,减者为加,各加减黄道宿积度,为九道宿积度;以前宿九道积度减之,为其宿九道度及分秒。
求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
以正交加时黄道日度及分,减一百一度,余以正交度及分乘之,半而退位为分,分满百为度,命为月道与黄道泛差。其在同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泛差,九因之,八约之,为定差,以加;仍以正交度距秋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以减。其异名者,置月行与黄道泛差,七因之,八约之,为定差,以减;仍以正交度距春分度数,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为月道与赤道定差,以加。置正交加时黄道月度及分,以二差加减之,即为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及分。
求定朔弦望加时月所在度
置定朔加时日躔黄道宿次,凡合朔加时,月行潜在日下,与太阳同度,是为加时月离宿次;各以弦望度及分秒,加其所当弦望加时日躔黄道宿度,满宿次,去之,命如前,各得定朔弦望加时月所在黄道宿度及分秒。
求定朔弦望加时九道月度
各以定朔弦望加时月离黄道宿度及分秒,加前宿正交后黄道积度,为定朔弦望加时正交后黄道积度;如前求九道积度,以前宿九道积度减之,余为定朔弦望加时九道月离宿度及分秒。
志第八·历五相关文章
- 《志第四十八·兵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
- 《志第四十七·兵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
- 《志第四十六·兵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兵者,先王所以威天下,而折夺奸宄、戡定祸乱者也。三代之制远矣,汉、......
- 《志第四十五下·食货五》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食货前志,据《经世大典》为之目,凡十有九,自天历以前,载之详矣。若夫......
- 《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官必有禄,所以养廉也。元初未置禄秩,世祖既位之初,首命给之。内而朝......
- 《志第四十四·食货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
- 《志第四十三·食货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山林川泽之产,若金、银、珠、玉、铜、铁、水银、朱砂、碧甸子、铅......
- 《志第四十二·食货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
- 《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元之官制,其大要具见于前,自元统、至元以来,颇有沿革增损之异。至正......
- 《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
- 《志第四十·百官六》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大都留守司,秩正二品,掌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亿诸务,兼理营缮内府......
- 《志第三十九·百官五》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
- 《志第三十八·百官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太常礼仪院,秩正二品,掌大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中统......
- 《志第三十七·百官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
- 《志第三十六·百官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
- 《志第三十五·百官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王者南面以听天下之治,建邦启土,设官分职,其制尚矣。汉、唐以来,虽沿......
- 《志第三十四·选举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凡随朝职官:至元六年格,一考升一等,两考通升二等止。六部侍郎正四品......
- 《志第三十三·选举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至元四年,诏:“诸官品正从分等,职官用荫,各止一名。诸荫官不以......
- 《志第三十二·选举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凡怯薛出身:元初用左右宿卫为心膂爪牙,故四怯薛子孙世为宿卫之长,使......
- 《志第三十一·选举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选举之法尚矣。成周庠序学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举于乡,升于司......
- 《志第三十·舆服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殿上执事挈壶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学士帽,服紫罗窄袖衫,涂金束带,乌靴。......
- 《志第二十九·舆服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皂纛,建缨于素漆竿。凡行幸,则先驱建纛,夹以马鼓,居则置纛于月华门西......
- 《志第二十八·舆服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若稽往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 《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行仪制......
- 《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
- 《志第二十六·祭祀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亲谢仪,其目有八:一曰斋戒。前享三日,皇帝散斋二日于别殿,致斋一日于......
- 《志第二十五·祭祀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辞,盖国俗也。世祖中统元......
- 《志第二十四·祭祀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仪注之节,其目有十:一曰斋戒。祀前七日,皇帝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
- 《志第二十三·祭祀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禘尝有事守焉......
- 《志第二十二·礼乐五》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皂靴。照烛二人,服同前,无笏......
- 《志第二十一·礼乐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降神文舞,《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
- 《志第二十·礼乐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郊祀乐章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 《志第十九·礼乐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
- 《志第十八·礼乐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
- 《志第十七下·河渠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
- 《志第十七上·河渠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
- 《志第十六·河渠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
- 《志第十五·地理六》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
- 《志第十四·地理五》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
- 《志第十三·地理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
- 《志第十二·地理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
- 《志第十一·地理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
- 《志第十·地理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志第九·历六》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庚午元历下步交会术交终分,一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九,秒九千三百六,微......
- 《志第八·历五》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庚午元历上演纪上元庚午,距太祖庚辰岁,积年二千二十七万五千二百七......
- 《志第七·历四》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授时历经下步中星第五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冬至,去极一百一十......
- 《志第六·历三》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授时历经上步气朔第一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日周,一万。岁实,三......
- 《志第五·历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
- 《志第四·历一》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夫明时治历,自黄帝、尧、舜与三代之盛王,莫不重之,其文备见于传记矣......
- 《志第三下·五行二》原文翻译 - - 《元史》100章 - - 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县河溢害稼。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余。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