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
行为心理学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尤其对这三种人,他是特别严肃的。“冕衣裳”,“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样,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代表贵官执政的人。“瞽者”是瞎子。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这个“少”字就是年轻。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孔子虽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这本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
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尤其对这三种人,他是特别严肃的。“冕衣裳”,“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样,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代表贵官执政的人。“瞽者”是瞎子。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这个“少”字就是年轻。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孔子虽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这本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
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上一篇:不见顶相
下一篇:古之学者为己
行为心理学相关文章
- 《赞元禅师与王安石》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再说,由“可与共学”到“未可与权”这三句话......
- 《圣人之道与才》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
- 《三达德的重心》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意气凌云》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是讲学问之道,除了知识以外,要注意气节的培养。气节是人格的中......
- 《高帽压人低》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这位朋友说的笑话,虽然非常刻薄,但他的经验阅历非常多,对事情看得非......
- 《勿轻后学》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因此孔子又对学生们讲到对年轻人的观感: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
- 《学而有成之难》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
- 《女人未必皆祸水》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这里是另起一节。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里面说的色,包......
- 《水流花谢两无情》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
- 《不落醉梦中》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说孔子平常的生活: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
- 《卖不出去的无价宝》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文章,转了一个气势。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 《解脱生死》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回头说到正题,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用土话来说,就是&l......
- 《大丈夫当如是乎?》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继续说孔子作人外世的态度: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
- 《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跟着说孔子教育人的态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注......
- 《不见顶相》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引用了颜回对孔子的赞叹: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
- 《行为心理学》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
- 《古之学者为己》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他说,孔子说“......
- 《良冶之门多钝铁》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 《礼的变态》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是讲孔子的思想: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
- 《历史文化先驱》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
-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罕 - -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